】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李熙玉谈中韩关系与东亚国家发展范式
http://www.CRNTT.com   2021-05-13 00:22:16


李熙玉教授(图片来源:会议直播截图)
  中评社北京5月13日电(实习记者 王嘉航)5月11日下午,成均馆大学成均中国研究所所长、教授李熙玉以“中韩关系与文明的交流:窗户与镜子”为主题,开展专题讲座。

  “要探讨中韩关系,就不可避免的要关注中美文明话语的冲突。”李熙玉在讲座开始时说。他认为,习近平在第一届亚洲文明对话中阐述的文明观否定了文明冲突论,强调文明的多样性、平等性、包容性以及交流性。针对特朗普认为文明并不是以自由主义等普世价值为基础的开放性世界主义(cosmopolitan)共同体,而是守护白人基督徒遗产的历史共同体,李熙玉引用凯隆﹒斯金纳的观点说,马克思也是西方人,若说过去与苏联的战争是西方文明圈内部的战争,那么与中国的战争则是与一种完全不同的文明和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美国以前从未经历过。在李熙玉看来,中美文明的冲突将在中韩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立足于东亚现状,李熙玉指出,Covid-19之后,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疫情导致的生活方式变化,对替代性未来文明的需求超过了过去500年的近代文明。中韩两国共同探索东亚文明的新的解释与前景的努力比任何时候都要迫切。从大历史(Big history)文明论的角度来看,人类在经过古代文明-中世文明-近代文明之后,在第三个千年之际走向新的未来文明。当今世界已经超越了国境和民族,人和财物实时流通的一个’地球村’。”李熙玉强调,人类获得了便捷和物质繁荣,却难以建立普遍规范和机制,甚至出现了文明冲突和文明矛盾。最近出现贸易、技术、制度、规范、价值理念等方面全方位脱钩现象,产生了对新冷战、地缘政治学的回归等悲观预测。

  “要构建以文明多样性为基础的全球治理模式。”李熙玉称,我们要超越主权国家的自主性,履行主权义务(sovereign obligation),对未来文明的转型思考与大历史(Big History)的探索。新冠疫情的冲击新冠疫情导致全球“四不”(不确定性、不明确性、不稳定性、不可预测性)现象出现。针对这一现象,李熙玉认为,近500年的近现代科学技术文明转向生态文明,我们应当关注从个别国家到全球化存在方式的变化,反省人本主义历史观的范式转换。探索’大历史’,以共生与生态角度解决气候变化、资源枯竭、生态危机、战争与和平、贫困等威胁地球和平的问题。

  而对于现实中的国际政治出现“强国政治”的悲剧,李熙玉指出,目前来看,自由公正的自由贸易、基于合作的多边主义、全球价值链体系弱化,取代而之的是霸权主义、单边主义、民族主义、本国优先主义、种族主义。这种本国优先主义、大国中心主义削弱了人类对地球和平的渴望,破坏了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的信心。

  中韩关系与亚洲的新时代:多样文明的共存与包容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