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蔡英文当局南海政策风险研判及应对
http://www.CRNTT.com   2020-02-02 00:14:54


 
  第四、后果具有严重危害性。民进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对南海“十一段线”持模糊消极态度,认为“十一段线”是海峡两岸在南海问题上产生连接的纽带,为实现“台独”目的,必须在“十一段线”上与中国大陆作完全切割。在短期内,蔡英文不至于直接宣布放弃“十一段线”,长期若受到美国及岛内深绿力量的强大压力甚至蛊惑下,不排除宣布放弃“十一段线”主张,但岛内民众普遍认为“十一段线”是台湾在南海问题上与各国进行谈判协商的前提与基础,不能轻言放弃。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民进党南海政策主张是与岛内民众民意背道而驰,但“在民主体制下,利益集团、政治选民以及政治精英内部的温和派与强硬派的政策竞争都会极大影响和改变政策的走向”。〔18〕蔡英文上台后,为显示其具备“南海议题设定”能力,并为南海政策量身定做,凸显台湾主体性,将南海与太平岛割裂,公开放弃南海权益,重构所谓“台湾民族论”的独特历史论述,实现所谓“种族终极”认同再造目的。正如大陆学者张华教授认为,“民进党实际上是自废武功,变相放弃对南海的‘主权’”,〔19〕与中国大陆积极维护南海主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蔡英文的南海政策具有相当大的危害性。

  三、民进党南海政策未来的风险研判

  民进党虽在2018年“九合一”选举中惨遭溃败,地方执政县市数目从14席将至6席,祇占不到全台22个县市总数的三分之一,但仍全面掌握台湾行政和“立法”权,坐实坐稳台湾第一大政党的交椅。迫于内外因素,与两岸关系联结在一起,未来民进党的台湾南海主张、政策风险会发生变化,但难以出现“断崖式”的调整。

  第一、加大倚美力度,增加两岸南海共同维权难度。蔡英文在南海问题上又一味迎合美国,以美国马首是瞻,“在台湾对大陆没有产生足够信任感的情况下,不太可能将自身的安全托付给中国大陆,冒着损害美国安全保护的风险和积极推进两岸合作”。〔20〕美方多次要求台湾澄清“十一段线”性质、内容以及法理地位,其实质就是要求放弃海峡两岸共同维权的历史基础。早在2014年美国学者葛莱仪(Bonnie Glaser)曾建议“马英九当局审查当时划定‘断续线’的初衷,继而确定哪些南海地物是岛屿,哪些是岩礁,而后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规定主张台湾的海域范围,这样就不必涉及需要修订‘中华民国宪法’有关‘国界’条款或改变‘主权’主张的问题”。〔21〕蔡英文“倚美、亲日、反中”的整体对外布局考量,在南海问题上明显加大投靠美国力度。2016年7月,蔡英文提出南海四项原则中,明确提出“相关国家有义务维护南海航行和飞越自由”,与美国南海政策极为吻合,积极配合美国南海政策的目的竟不打自招。同时,根据美方通过《2018年国防授权法》中“评估美台军舰互访的可能性”涉台条款,允许美舰停靠太平岛,进行各种军事刺探行动,并与美国在南海实现结盟,赤裸裸出卖中华民族利益。

  蔡英文上台执政以来,两岸关系呈现“冷和平”并呈现相互对抗的趋势,在南海问题上海峡两岸未能携手实现合作,关键缘由在于双方缺乏共同政治基础。截至目前为止,蔡英文拒不接受和承认“九二共识”,试图单方面改变两岸现状,纵容“台独”势力日趋嚣张,并挟洋自重,增加两岸统一的干扰与风险。南海仲裁案后,蔡英文非但没有着手与大陆进行联手合作计画,反而肆意将双方在南海问题分歧扩大化、公开化,党籍民意代表王定宇、叶宜津、郭正亮等主流人物都明确反对两岸在南海问题合作。同时,民进党当局又人为故意设置技术障碍,禁止大陆研究人员前往查阅台湾“国史馆”原始档案资料,不利于两岸南海维权的学术交流,两岸南海共同维权难度将进一步加大。由此可见,蔡英文当局在南海问题上将会继续保持模糊与更加保守策略,但“倚美”会排在蔡英文的优先位置,“反中”将成为常态,台湾在南海问题上扮演的角色祇能进一步被边缘化。

  第二、南海局势面临更加复杂化趋势。南海仲裁案裁决后,蔡英文提出南海争议应“透过多边协商,共谋争端和平解决”。〔22〕“台湾向来主张透过多边协商来和平解决相关海域争端,也希望各国能够重视台湾是一个利害关系‘国’,应该以平等地位被纳入相关多边争端事务解决的机制”,〔23〕“将透过各项相关对话机制,通过多边协商向国际社会表达台湾‘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南海政策主张”〔24〕。“我们向来主张透过多边协商来和平解决争端,让台湾以平等地位,加入多边争端事务的解决机制”〔25〕。民进党当局通过建立多边协商机制,凸显台湾的南海协商主体身份,试图提升国际参与度和能见度,拓宽所谓国际生存空间。同时,美国因素也是造成民进党南海政策,面临复杂化和多边化重要原因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在南海问题上从原有的“幕后”走向“台前”,从“不介入”到“积极介入”,从“不选边站”到“拉偏架”转变。尤其是特朗普总统上台以来,极力推行“印太”战略,强势主导南海议题,试图浑水摸鱼,一定程度上诱使南海局势的国际化和复杂化,而蔡英文对于南海引入美国因素,也始终乐此不疲。为化解南海身份困境,防止被彻底边缘化,近年来民进党更是积极配合域外势力,引入多边协商机制,搅浑南海局势,从而火中取栗。民进党当局更倾向将多边协商机制引入南海,其南海政策将面临复杂化趋势。

  第三、焦点将移至太平岛开发建设与防卫。2016年7月,当南海仲裁案发生后,台当局明确表示反对仲裁结果,要求加大太平岛开发建设以及防卫力度,而国民党也要求民进党当局加大太平岛的“国防”建设力度。在看待太平岛对于台湾在南海战略定位问题上,国、民两党立场似乎一致。台湾提出“南海和平倡议”、“南海和平倡议路线图”等解决南海问题的思路,无论提法富有新颖,还是内容独特,但由于其并不具有国家实体的地位,且南海周边国家普遍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因此很难在这些国家中形成共鸣。但南海“主权”又关乎“中华民国”在南海“主权”完整性,民进党始终不敢轻言放弃,恐陷于自身舆论漩涡,南海政策焦点唯有转移到对太平岛维护、建设以及防卫上来。蔡英文曾表示“中华民国”对南海诸岛及其相关海域享有国际法及海洋法上之权利,这里南海诸岛暗指就是太平岛,将南海“主权”设定在太平岛及周围海域,实质是在南海问题上推行“弃海就岛”战略,放弃中华民族南海历史性权益,祇需强化太平岛地位就可。未来仍不排除民进党当局将太平岛租借给美国军队使用,将太平岛建设成为人道救援与国际科研基地,开辟为南海区域和平稳定的“示范区域”,也不排除台当局利用太平岛特殊的地理位置,采取渐进式、切香肠式开发策略,以新兴科技方式提升太平岛上的硬体能力。同时,蔡英文极力推行“新南向政策”,太平岛经济海域主张与渔权谈判是台湾非常重要的非经贸性筹码,“台湾必须在太平岛周围划定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相符专属经济区,并建立足点,与南海相关国家才有关联发生与互相连结,而因为南海诸国离台湾的地理位置远,台湾才更需要太平岛作为新南向策略利基。”〔26〕蔡英文当局为更好推动“新南向政策”,将积极发挥太平岛战略地位,通过太平岛在南海站住脚跟,试图与南海周边国家发展积极关系。

  第四、与国民党南海政策将呈现趋同化。主要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两党都宣称按照《联合国宪章》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相关国际法,利用和平手段解决南海纠纷,实现南海资源分享。二是都从经贸政策视角重视南海政策。都将南海政策从战略视角与经贸政策连接加以考量,国民党主张维护“经济主权”与“海洋渔权”,民进党主张要强力推行“新南向政策”。三是都认为太平岛是台湾南海政策重要据点,都要积极主张对太平岛的防卫以及开发力度,蔡英文在南海仲裁案后表示台湾“绝不放弃太平岛主权”,时任国民党主席洪秀柱也表示“国民党绝不放弃太平岛的‘主权’权益”,两者观点不谋而合。四是对于“十一段线”主张都趋向模糊化。民进党对于“十一段线”主张采取既不承认也不否认的模糊立场,但近年来,随着国民党本土化有着不断上升的趋势,政策主张“独台”与民进党“台独”将呈现出某种交叉性,而南海“十一段线”更多的是体现过去“中华民国”这个大中国概念在南海问题上的“主权”宣示,与现在台湾似乎没有多大关联。基于国民党不断“本土化”的趋势,国民党未来在南海问题,不排除对南海“十一段线”也持相对模糊立场。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未来台湾蓝绿政党在南海政策的差异,将呈现不断窄化趋势。

  第五、南海政策与“新南向政策”角色扮演将易位。1993年,李登辉派时任台“经济部长”江丙坤前往东南亚考察时,提出以“国家为主”的“南向政策”。2002年,陈水扁当局再次推动“新南向政策”,专门应对与大陆日益密切经贸对台湾社会形成“挑战”。李、扁推行 “南向政策”的主要目的在于,“驱使东南亚国家在处理南海岛屿主权争端问题上,基于重视台湾经贸关系持续成长的政策考虑,对台湾作出某种程度的让步或者妥协,一是不敢在南海问题上采取太过刺激台湾的举动,其次是改变采取排斥台湾参与有关南海问题对话的政策立场”。〔27〕因此,该时期台湾“南向政策”可谓南海政策的工具之一。2016年以来,民进党当局在政治上推行“亲美日反大陆”,在文化上极力推动“去中国化”,在经贸上试图切断与大陆紧密关系。“新南向政策”又是蔡英文上台以来强力推行的,其有可能为推行“新南向政策”,在南海问题上与其他南海声索国寻求妥协,南海政策可能成为“牺牲品”。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新南向政策”将会与台湾南海政策的角色进行互换,由先前“新南向政策”是台湾当局推行南海政策的工具之一,转换为南海政策是台当局推行“新南向政策”工具之一,两者角色互换的根本原因在于台湾整体实力不断下降,又受限于自身尴尬地位,在南海问题上未能有效发挥实质作用,几乎毫无发言权与话语权,使得未来台湾当局在南海政策上,不得不向其他南海声索国寻求妥协。 

  四、多层谋划:中国大陆应对民进党南海策略思考

  2019年2月27日,蔡英文透过美国CNN专访,正式对外宣布竞选连任。随着蔡英文在岛内的民意支持率不断下降,为能够顺利实现连任目的,未来不排除蔡英文将拥抱岛内“深绿”势力,在南海问题上作出与中国大陆完全相反的主张,甚至公开放弃南海“十一段线”。同时,未来不能排除民进党当局会破例允许美舰停靠太平岛,危害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对此,中国大陆必须未雨绸缪、多层谋划、有的放矢,切实维护南海主权和国家利益。

  第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底线不能突破。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3月已预先划设中国大陆对台政策底线,强调“九二共识”是两岸交流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时至今日,蔡英文当局仍十分顽固,拒不接受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 ”的“九二共识”,两岸制度化协商出现停摆,官方协商机制出现停顿。但台当局却反咬“中国大陆切勿误判情势、切勿采取单方决断作为,台湾人民坚定捍卫国家‘主权’尊严的主张与决心绝不改变”。〔28〕“坚定‘四个必须’原则、积极落实‘三道防护网’的民主防卫机制,坚定捍卫国家主权安全与民众权益福祉”〔29〕,凸显其拒不承认“两岸同属一中”事实。民进党的南海政策祇是为了凸显台湾主体性,大陆更要坚持底线、未雨绸缪、下好先手棋,要持续对“台独”势力保持高度威慑和高压态势。一是要灵活处理台湾在南海问题上角色扮演,充分认识到台湾也是南海“六国七方”中的关键一方,任何忽略台湾在南海问题上角色扮演和发挥作用的做法实非明智。但由于台湾的特殊政治地位,在南海问题上地位也最为尴尬,中国大陆如要协调台湾在南海问题上角色扮演,又涉及到台湾国际空间的问题,需要我们站在全局角度,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在主张两岸南海合作、共同捍卫南海主权时,应该在“一个中国”框架下对台湾参与协商诉求给予积极回应。〔30〕二是要坚持“台湾提出、大陆把关、两岸互信、共捍主权”的原则,以弹性、灵活、开放的姿态,也让台湾参与南海争端的处理,组建休戚与共的南海命运共同体,共同维护海峡两岸在南海的“祖权”。 

  第二、努力构建两岸南海“第二轨”协商机制。海峡两岸有关南海合作议题可先交由民间团体、学术组织以及专家智库机构等主导,依据“先易后难,先低后高、循序渐进”要求,减少误判、提高默契,采取相对务实和弹性的方式,探讨两岸南海合作机制与途径,创造出一种不约而同又高度默契的两岸海洋合作的新机制。两岸可以在规划允许范围内,由两岸共同出资成立油气资源开发公司、南海渔业协会、渔业公司,协调开发南海的矿产和渔业资源,协调两岸海事执法,推动两岸海事部门开展南海紧急救援合作,提供人道主义救援和救助。同时,两岸可以借鉴大陆“中海油”与台湾“中石油”以“企业对企业”初步合作的经验,虽然两方都是官企,背后都有政府出资,但仍带有“企业”的性质,并非百分之百代表官方立场,因此能以“企业”形式避开敏感的两岸议题展开南海合作,并经由合作产生的经验积累,增加相互之间默契互信,达到两岸职能部门协调政策的目的。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