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台湾青年政治参与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影响
http://www.CRNTT.com   2015-04-21 00:11:18


 
  1986年以来,台湾社会政治权威日渐低落,大概每隔五、六年左右就会出现一次体制外的大型抗争事件。一旦有了“政治引信”,来自社会底层和边缘群体积蓄的反体制、反权贵力量就会渲泻他们的不满情绪。而作为最富于闲暇时间和体力精力、最没有政治包袱的青年群体理所当然地就是体制外反对运动的先锋队。回顾2014年春的“反服贸运动”,其直接的导火索是国民党党籍“立委”以偷袭的方式快速表决通过“服贸协议”,但根本性的原因还是台湾社会积蓄多年的政治反对力量需要有一出口。据台湾媒体的报导,当时参与运动的许多年轻人根本就不了解《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的具体内容,他们更直接地可能是透过新媒体直觉到自己在两岸日益热络的合作进程中被日益边缘化了。不仅是新媒体,台湾的传统主流媒体建构出来的政治话语也早已把国民党塑造成“权贵阶层”,他们与台湾大财团一起被定位为各种两岸协议的最大获益者。这样的趋势对于所谓的“待业族、青贫族、无壳族和垫底族”的台湾青年群体来说是难于忍受的。因此,笔者认为,“反服贸运动”的本质是台湾中下阶层挑战既有的社会资源权威性分配结构的问题。

  实际呈现出的“反服贸运动”表象要比各种评论所描述的复杂得多,用一元论的定性分析来解释可能是苍白无力的。作为“隔岸观火”的旁观者,我们所看到的“反服贸运动”推动力量远不止于此阶级阶层矛盾问题。台湾的世代矛盾、媒体的推波助澜、国民党领导人的执政能力、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泛蓝内部恶斗、蓝绿之间的斗争、民进党人的介入、独派势力的火上浇油、服贸协议具体条文的争议、海峡两岸实力消长……等等,这场运动是各种社会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场运动充斥着多元性与杂乱性。对于大多数台湾青年参与者来说,他们是无意识的参与者,或者说是“糊里糊涂”的参与者,还有一些人是不需要任何理由的参与者,他们把参与运动当作是难得的一场“嘉年华会”、一出可以尽情渲泻个人情感的行动剧。其实当年参与“红衫军”运动的年轻人和香港地区出现的“占中”青年何尝不是如此。

  问题是:台湾社会中存在的公平正义问题是否可以经过“太阳花”运动得到明显的纠偏?台湾的年轻群体是否在运动过后得到实质性利益?答案是很清楚的。“反服贸运动”最直接的政治牺牲品就是《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的生效时间被无限期推迟、国民党政权的政治权威更加扫地。这场运动的“后坐力”直接在“九合一”选举中给予国民党沉重的打击,这样的结局可能是某些政党所最乐见的结果,他们才是运动的真正赢家!而台湾工商界的竞争力因此受到的伤害可能是长期性的,多大程度影响到台湾经济的竞争力还要更长的时间才能评估。台湾的部分青年群体在运动和选举中畅快地渲泻的不满情绪,他们再次展现出影响台湾政治过程的能力。但是,又有多少人意识到他们再一次沦为政客们的斗争工具、又有多少人意识到台湾的长远利益受到伤害?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战略的长期性

  台湾的“反服贸运动”阻滞了两岸签署协议的进程,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是没有争议的。但我们不能将台湾内部的社会资源再分配问题引发的抗争扭曲为台湾青年反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结论。对于“独派”人士来说,“反服贸运动”的成功让他们兴奋不已,他们或许也可以将它理解成“台独”运动的一场胜利。对于中国大陆急切期待两岸“统一”的民众来说,因为“太阳花”运动和“九合一”选举结果产生悲观情绪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支持者来说,2014年的台湾青年政治参与可以成为一次很好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战略的再教育过程。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仅是大陆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台湾人民的根本利益归宿。我们不仅不必因此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战略丧失信心,而且可以因此更加全面地、辩证地、发展地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战略。

  首先,“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但谁也没有能力将之绝对化。只要国家仍然存在,只要有政权之争,战争与和平的选择问题就不会消失。对于我们来说,保持战争能力是为了维护和平,而和平发展才是我们的最高价值。如果仅仅因为国民党在“九合一”选举中惨败,我们就对和平感到绝望,那是对两岸关系大格局和大趋势的误判。国民党在“九合一”选举中大败,还没到“最坏”的局面,现在很多人都在预测2016年国民党很有可能丢掉“中央执政权”,那不是更坏的局面吗?即使2016年5月20日以后台湾政党轮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局面仍然难以撼动,台湾某些政党没有遂行“法理台独”的能力和条件。2000年5月民进党第一次上台,许多人没有一点思想准备,而且当时国民党与中共之间还没有握手言和,当时的中国大陆军事力量远不如今天。

  其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张并非中共和国民党人的专利,其实民进党人陈水扁、谢长廷、苏贞昌、蔡英文等民进党要角也都倡言两岸和平发展。2000-2008年民进党曾经有8年在台执政的经历,事实证明“法理台独”“不可能就是不可能,不要自欺人”。2008年以来,两岸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人员交往日益密切,两岸和平的基础空前巩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典范,国际社会普遍赞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战略选择。

  第三,不能简单误读台湾人的认同问题。所谓“台湾人越来越不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命题,我们可以找出十个以上的论据来质疑这样的“民意调查”。简明地讲,一方面,两岸敌对关系尚未结束,片面在台做这样的“民意调查”只能证明两岸敌对关系氛围的强度变化,可以用来向对方政治施压;其次,这些“民意调查”普遍存在“偷换概念”的问题。中国人传统天下观意义上的“国”的概念内涵不同于西洋主流话语系统中的“国家”,“中国”这个概念的现代意义是二战以后领土主权边界意义上的国家,与传统文化中的“国家”存在微妙差别。两岸之间各自主张的“国号”背后的真正意义是竞争中国代表权的“政权之争”。台湾有些人故意在“中国”、“中华民国”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三个概念之间玩政治魔术,偷梁换柱。曾有民意调查称台湾人98%认同自己是中国人,这是与所谓“中华民国”捆绑在一起的概念;人们不会相信这个“中国人”的概念内涵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在所谓“台湾人大多数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是故意将政权间的“国号”——代表权之争曲解为现代意义上的国家之争。多数台湾人暂时不能、不愿承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国号并不是什么新闻。

  结 论

  在可预期的未来,台湾不具备遂行“法理台独”的条件和能力;现阶段,两岸也还不具备终极解决政权之争的客观条件。基于双方共通的法理精神和两岸双方所处的内外政治现实,“两岸同属一国”的是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唯一政治选择。两岸人民都希望用和平的方式解决政治分歧,海峡两岸双方彼此都需要更多更大的发展时间和发展空间,在和平的环境中共同发展,缩小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差距,争取实现政权意义上的最终完全的统一,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坚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战略安排,就是给两岸年轻一代创造更好的条件生活在一起,我们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要有更大的耐心和信心。在两岸最终完全统一的进程中,台湾青年群体是全体中国青年群体中平等的一部分,两岸青年同样可以在和平发展进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我们要更多地瞭解台湾年轻人的需求,理解台湾青年人合理正当的利益要求,更多地发挥他们的正能量。我们要历史地、发展地、全面地、辩证地看待台湾青年群体在台湾政治过程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展中的角色与作用,切勿将“太阳花”运动简单地与“台独”划等号。

  没有参与就没有认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政治工程,必须逐步地让台湾青年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其中。台湾的年轻人有很大的可塑性,大陆方面要更好地理解、谅解、尊重与包容台湾青年群体,要展现出更大的自信和格局。目前的当务之急是要深入研究如何让台湾青年群体有机会更加广泛地、深入地参与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进程中来,如何让台湾青年分享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机会、利益和荣耀。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15年3月号,总第207期)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