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旦大学余璟仪。(中评社 王秀中摄) |
教师代表点评 一语中的切要害
在教师代表点评环节,各分论坛的教师代表一语中的总结了本次论坛的特点及需要改进之处。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唐桦表示,政治分论坛集中了传统两岸关系中与政治相关的核心议题,以及一些新媒体时代的前沿话题。他说,青年代表着激情、力量和理想主义,但是我们时代也同时产生出很多模仿的年轻人,甚至有些是过去时代的回光返照,所以我们作为年轻人到底要将力量放在哪里,到底要如何来独立思考,是非常艰巨和复杂的选择。我们政治分论坛的交锋让我们各自以一种全新的方式理解了两岸关系中的新老议题。
经济分论坛代表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黄艶萍总结道,从本次参会论文中可以看到,大陆学生更关注宏观议题,台湾同学关注实务层面问题。她呼吁以后能提供更多的平台与机会给两岸进行交流,建议下一届开始增加论文评奖机制,激发大家的投入的精力。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黄俊凌对历史分论坛进行了总结。他认为,此次学子论坛历史组的论文有两个特点。一是研究主题极为广泛,涉及经济、政治、文化、人物等。二是新史料的发掘,或者旧史料的新运用。
同时,他也提到了历史分论坛论文存在的一些不足。例如观点的创新或者对具体问题的论述、论证尚缺火候。从学术性的角度来看,台湾的同学比大陆的同学选题更精巧更细致,这是在于台湾同学有史料获取的在地优势,相比而言,大陆的同学在运用史料方面,显得单薄一些。
至于文化分论坛的点评,厦门大学台湾文学研究院吴舒洁认为,出席论坛的年轻学子们对于台湾文学的关注,真实再现了这一世代的生命经验与思想样貌。她表示,年轻学子们努力突破了刻板的文学史叙事框架,逼近了历史的真实与多元;从小问题入手,从边缘处着眼,以松动坚硬的二元对立框架与宏大的家国叙事,重现了被遮蔽的性别和情爱,直面了历史的混杂与个体选择的茫然。
然而她也指出,如何以小见大,形成青年世代具有切肤之痛的历史意识,依然是现实中难以回避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