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量档案、论著、论文集的出版,抗日战争的基本脉络已展现在世人面前,回归正常的学理探讨是大势所趋,从宏观研究走向微观研究,从定性研究走向定量研究,从理论研究走向实证考据。
历史研究涉及到史观、史论、史实等多方面的问题。大陆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台湾是资本主义制度。大陆学者一般用唯物史观研究历史,台湾学者则受到西方理论的影响。在史观、史论上,两岸学者的差异仍大。即使两岸学术界“共享史料、共同研究”,建立共同的历史记忆仍然是任重道远。但对于历史史实,两岸学者现在可以做出努力,尽量朝着还原历史真相的方向努力。
笔者认为,当前可行的做法是,联合大陆、台湾及海外的学者共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通过定期召开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方式,加强交流。对于抗日战争到底是共产党领导还是国民党领导这样非此即彼的难题,可以各说各话、搁置争议。可先从一些具体史实着手,如抗日战争中军队的死伤人数、民众的死伤人数着手,台湾方面一般称约有2500万军民牺牲,大陆一般称有3500万军民牺牲,相差约1000万人。可以加强对该问题的研究,尽量得出较为准确可信的数字。
某位大陆公知从日本出版的史料中,得出“共产党抗战中只杀敌851人”。这与大陆公布的数字相距甚远。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参照大陆、台湾、日本、美国等地的档案史料,一个战斗、一个战斗的还原,一个地区、一个地区的还原,不难得出令人信服的数字。
历史学研究中,作者选择材料,褒贬史事、人物,做出价值判断,容易造成学术争议,甚至社会对立。而出版史料汇编,属于如实展现某段史实,简单易行,可避免许多争议。当然,即使是没有编者分析、评论的史料汇编,史料的取舍也间接反映了编者的某种政治倾向、学术旨趣。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目前可行的路径是,两岸学术界应加强搜集关于抗日战争的史料、实物,以及纪录亲历者、当事人的证词等宝贵材料,实地勘察抗日战争的战场遗址。两岸学术界可共同编辑、出版关于抗日战争的档案资料汇编,让历史事实说话。此举相对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强,立竿见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