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题:台湾“九合一”选举与政情社情展望 作者:彭韬(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台湾与东亚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研究员、博士
本文通过回顾此次台湾“九合一”选举,以其新变化和新特征为基础,以县市长选举为中心,结合岛内目前政局现状,分析此次“九合一”选举结果,以及展望这种结果未来对于岛内政情社情的变动趋向以及两岸关系的未来走向。
2018年11月24日进行的台湾地区“九合一”选举,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为检验民进党全面执政之后,台湾民意变化的指标性事件。2016年“大选”之后,台湾政治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民进党“全面执政”,国民党总体上处于收缩态势,中间势力逐渐兴起。蔡英文执政后,台湾当局在两岸政策上回避“九二共识”,严重破坏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台湾当局推行“转型正义”策略,一方面极力压缩国民党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意图通过“改革”引导台湾社会转型,这引发了台湾政治分裂和社会激荡。与此同时,美国国会不断修法,积极推动和强化与台湾关系。岛内支持“台独”的政治力量也希望藉势扩大影响,通过参与和影响本次选举,为2020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布势。在此背景下,回顾及展望此次“九合一”选举,对未来岛内政局走势,以及两岸关系发展,势必产生深远影响。
一、“九合一”选举的新变化与新特征
此次2018年“九合一”选举尤其是以县市长为代表的选举,呈现出诸多新现象、新特点,也反映出台湾社会政情民意的新变化、新情况、新特征。
(一)选举规则:选举与“公投”同时进行,投票复杂,意义重大
根据台湾“中央选举委员会”资料,截止到2018年,台湾20岁以上人口数为1919,2648人,①参考2014年的投票率,2018年“九合一”与“公投”选举人数约为1250万人,其中“九合一”选举年龄为20岁,“公投”年龄则放宽为18岁,18-20岁的“公投”首投族约有60万人。②1250万台湾民众选举“地方”公职人员的同时,还将对10个“公投”案投出支持或反对票。此次投票也非常复杂,6个“直辖市”和3个省辖市领市长、市议员和里长3张选票;其他13个县辖市领县长、县议员、乡镇市长、乡镇市民代表和村里长共5张选票,加上“公投”相当于每个人最多要投13-15张选票。
在10个公投案中,最受外界瞩目的是前奥运选手纪政发起的所谓“东京奥运会正名”“公投”,也就是以“台湾”为全名申请参加国际运动赛事及2020年东京奥运会。此“公投”以577万人反对没有通过,中华台北奥会面临停权或除籍的危机解除,台湾运动员将可以出现在2020年东京奥运赛场。这也表明了“独派”的迷梦破灭和台湾民意的胜利。
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是民进党力推的“以核养绿”“公投”案,最终589万人投票支持通过。这既是对民进党的“非核家园”能源政策的打脸,也体现对民进党政策的不支持不信任投票,反映了台湾民众做出了减少火电、支持核电的抉择。
其他8个“公投”案,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婚姻与同性教育以及环保能源类,相对来说外界关注度不高。总而言之,“公投绑大选”增加了选举复杂及不可预料性,可以催生选票的同时亦可增添民众反感;过度“公投”可能导致今后台湾政局动荡、认同撕裂、民粹泛滥。投票年龄降至18岁使得年轻人更成为蓝绿兵家必争的选票仓,年轻人过早参与政治,被政客洗脑,成为台湾民粹主义的温床客,值得忧虑和担心。
(二)选举过程:蓝绿阵营选情形势胶着,跌宕起伏,充满变数
台湾的选举制度决定了国、民两党之争始终是主流,特别在县市长选举层次,蓝绿政党基本形成了各自站队,由于蔡英文执政两年来施政不佳,民调和支持度一直下降,拖累了整个选情。国民党藉助民进党此消彼长效应,一扫颓势,在22个县市中,拿下15个县市。此次选举,最受蓝绿关注的莫过于高雄和台中,但其实最胶着拉锯的非台北莫属,投票时间最晚超过截止投票时间近四个小时,验票时间直到第二天凌晨2点37分才结束,创下了台湾选举史记录。最后柯文哲以3254票的微弱优势险胜,丁守中质疑民进党弃保以及“一边开票,一边投票”,先是向法院提出选举无效诉讼,后又要求重新验票。
此次“九合一”选举,多次民调也显示,国、民两党支持度始终维持在低位运转,即使在投票前,基本都不足四成,更有超过四成选民不愿在选前表态,这说明现前更多选民不看好蓝绿,不关心统独。民众投票意愿不高,在选举中观望态度明显,也使得选举充满变数,中间选民成为蓝绿阵营争取的关键因素,也成为最后选票的决定因素,
(三)选举议题:民进党打主权牌失效,国民党打经济牌获胜
从选民角度来说,历次台湾地方选举议题主要聚焦施政决策、民生议题、经济环保、社团组织等,但由于2016年5月以来,主张“台独”的蔡英文上台执政,拒绝承认“九二共识”,两岸进入冷对抗时期,直接影响到部分台湾民众的经济民生。因此民进党打主权牌、统独牌失效;而国民党以经济牌、务实牌为抓手,顺应民心,在民进党的铁票仓高雄等地成功逆袭,大获全胜。
(四)选举代表:候选人能力彰显,超越蓝绿,资源整合
在2018年“九合一”选举中,候选人自身影响力在选举中作用更加突出。民众对意识形态不太关注,更重视网络红人或政治倾向不十分突出的非典型传统政治人物。一些候选人凭藉个人魅力、良好口碑以及亲民形象,打破传统蓝绿格局的印象,获得较高支持率。
民进党籍郑文灿在桃园经过一个任期的深耕,获得选区民众的大幅认可,连续两年在《远见》杂志“县市长施政满意度调查”中获评为“五星首长”,③本次选举几乎没有悬念连任。新北市长候选人侯友宜过去是警察,对台湾民众而言是个非典型政治人物,此次选举以1165130张选票,创下全台县市长选举得票数最高纪录。在台北市,柯文哲凭藉网络和受年轻人追捧获得选举胜利,柯既无政党资源支持,也无地方派系团队支持,但在台北市始终保持较高的人气。同时就整合而言,此次国民党提名的7位女性候选人,台中市卢秀燕、嘉义市黄敏惠、彰化县王惠美、云林县张丽善、宜兰县林姿妙、花莲县徐榛蔚和台东县饶庆铃,个人能力突出,善于整合当地资源,全部当选,也创造了同期最多台湾女县市长纪录。
(五)选举结果:蓝绿版图大翻转,民心思变,“韩流”效应
2018年台湾“九合一”选举实现了蓝绿版图大翻转,高雄市、台中市、嘉义市、彰化县、云林县、宜兰县、澎湖县7个县市“绿地变蓝天”,特别是国民党取得20-30多年没有获胜过的高雄市胜利更有标志性含义。在得票数方面,蓝营获得6102876选票,得票率为48.79%;绿营只获得4897730张选票,得票率为39.16%。④
从此次“九合一”选举结果来看,国民党虽然获得大胜,但不应该看做完全是国民党功劳,或者是民众完全支持国民党的结果,应该是民众对民进党不信任,或者说是对民进党执政绩效不满意的体现。换句话说,民心思变,台湾出现了一个最大党叫做“讨厌民进党”。其次表现出了民众渴望出现良性的两岸关系互动愿望,这也是对民进党拒不承认“九二共识”、政治意识形态挂帅的一种海啸式回应。最后表明了网络的重要性,传统意义上的选举文宣越来越让位于网络自媒体等宣传引导。此次爆发的“韩流”,以及柯文哲在台北年轻人中高人气就是最好的佐证。
二、“九合一”后台湾政情社情的变动趋向
从选举战略来说,政党所从事的活动就是使政治支持最大化,作为执政党,追求的目标是再次当选,连选连任;作为在野党,所追求的是在选举中击败执政党而获得政权。2018年的“九合一”选举被称为2020年“立委”和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预演,执政的民进党和在野的国民党非常重视此次选举。2018年“九合一”选举后,随着县市长选举尘埃落定,其结局与发展对台湾政情社情变化的影响巨大,寓意非凡。
(一)政治格局由“一党专权”重返“两党纷争”
2014年“九合一”选举,台湾政治层面由“绿小蓝大”正式转变为“绿大蓝小”。2016年台湾“最高领导人”易主,国民党败选后,民进党全面掌握“行政”、“立法”及地方多数席次,国民党士气低迷,没有强有力的中央核心,被“不当党产委员会”和“转型正义委员会”不断追杀,完全被民进党锋芒掩盖。蔡英文上台以来,一直推动“促进转型正义条例”、“不当党产条例”、“年金改革”、“一例一休”、“同婚立法”等争议性政策,加剧社会对抗撕裂;能源政策左右摇摆,燃煤电厂火力全开造成严重空污;两岸关系大倒退,岛内相关产业受到冲击,所作所为导致其民调雪崩式下跌,已从初期的六成跌至目前二成六左右。⑤尤其是2018年以来,蔡当局操作“拔管案”、“250万高级实习生案”,加之“友邦断交案”、“东厂案”、“台铁普悠玛出轨事件”令岛内社会尤其是青年、中间选民反弹强烈,造成民怨沸腾,此次“九合一”选举堪称是2014年翻版,只不过这次获胜的是国民党,岛内政局由“一党专权”再次重返为“两党纷争”。虽然在县市级,蓝营大获全胜,但在“中央府院”层级目前绿营还占据优势,所以“两党纷争”将对未来台湾政治格局产生巨大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