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后的今天,中国总体国力已远非昔日可比,中国已经跃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20多倍于台湾,自造航母、量子电脑、大飞机等突破性进步不断涌现,也具备了应对、遏制“台独”的充分能力与手段。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习近平在全局上提出坚定“四个自信”,在两岸关系上提出“关键因素是祖国大陆的发展进步”,进一步明确了实力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的全方位内涵,表明对大陆自身民主文明建设的坚定自信,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目标的巨大信心。民族复兴旗帜下的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既携手台湾同胞共同努力打拚,又体现了大陆对自身历史责任的担当;在建设好共同家园的使命中,大陆首先承担“第一责任人”义务,洒扫庭除,以迎同胞。台湾学者对此评价,习近平的统一观里,体现了中国传统“王道”与“德政”思想,③复现出泱泱大国的恢弘气度与开阔胸襟。
全面贯彻“两岸同属一中”
是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根本保障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这是一个中国原则的基本内涵。近年习近平的一系列涉台论述与实践中,反覆重申在涉及国家统一和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上,旗帜鲜明,立场坚定,不会有任何动摇;“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和坚定意志,也是我们对历史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和责任”。这种态度和立场,坚如磐石,斩钉截铁,不容怀疑,不容侥幸,不容挑衅。同时,“只要”能够认同两岸同属一中,两岸双方、台湾任何政党团体同大陆交往就不会存在障碍,什么想法都可以交流,特别是可以共同对双方政治关系与台湾参与国际活动等问题作出合情合理安排;这在“习马会”、双方两岸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互称职衔的联系机制都已具体体现,舆论认为体现了巨大的“开放与包容”精神。可见,一个中国原则以“两岸一中”为中心,以坚持主权领土不容分割与两岸终必统一、坚持两岸地位平等并共同构成一中为两个基本点,原则性与灵活性高度统一,两个基本点围绕“一中”形成完整科学的内在机制。
一、坚持“九二共识”,坚决反对“台独”。
习近平不厌其烦地强调“九二共识”,它之所以重要,在于其体现了一个中国的原则,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表明大陆与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两岸不是国与国关系,也不是“一中一台”。承认不承认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关系认定两岸是一个国家还是两个国家的根本问题。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这个基础是两岸关系之锚,锚定了,才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反之,如果这个基础被破坏,两岸关系就会重新回到动荡不安的老路上去。
遏制“台独”分裂活动是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损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企图挑起两岸民众与社会对立,割断两岸同胞精神纽带,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大障碍,是台海和平稳定的最大威胁,必须坚决反对。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台独”之路行不通。2016年7月,习近平提出对“任何人、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进行的分裂活动绝不容忍的“三个任何”;至11月,又强化为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六个任何”,并誓言“我们有坚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够的能力遏制台独”。由此可见习近平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与用力之深。他还提示人们,当前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大现实威胁,仍然是“台独”势力及其分裂活动,两岸同胞要保持高度警惕。
二、两岸同属一中,相互平等尊重。
历史上,国共两党、两岸双方曾围绕一个中国原则持续博弈与斗争。1987年台湾开放返乡探亲后,民间交往中开始衍生出需要两岸公权力协商解决的问题,也就出现了双方接触往来中的身份地位问题。台湾方面曾先后提出“一国两区”、“一个国家,两个对等政治实体”等主张。但大陆坚持“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的基本立场,并力争早日谈判落实“一国两制”,核心是要求台湾当局“降国旗,去国号,成为中国的一个地方政府”。国共两党围绕一个中国原则、双方政治地位的歧义纷争,曾在较长时期内不能安定两岸关系,也成为“台独”声浪不断扩张的客观环境与藉口。随着实践深入,我们逐步认识到绝对的排他无法解决问题,逐渐形成了处理双方政治关系的新观念新思维,集中体现为2000年8月中央分管领导钱其琛副总理关于一个中国原则的“新三句”:“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领土不容分割。”这实际上吸收了台湾方面《国统纲领》有关“平等”的内容,即“台湾固为中国之一部分,而大陆亦为中国之一部分”。2002年“十六大”上,“新三句”正式纳入党的政治报告。实践证明,“新三句”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在坚持一中的前提下扩大了一中的容纳包容空间,开辟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广阔道路。
“九二共识”之所以重要,还在于它求两岸同属一中之同,存一个中国含义之异,体现了一个中国原则精神。它形成时经过两岸有关方面明确的授权认可;后在大陆写入十八大报告,在台湾则国民党写入政纲;2015年11月两岸领导人的“习马会”上,得到双方最高层进一步共同确认。
构建稳固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制度框架
为融合发展奠定可长可久的基础
习近平在“习马会”中郑重建议:“两岸同胞应该倍加珍惜和平发展成果,彻底化解两岸敌意,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构建稳定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制度框架。”此前此后,他在分别会见国民党领导人及代表人士时多次讲到:着眼长远,两岸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问题终归要逐步解决,总不能将这些问题一代一代传下去;我们多次表示,愿意在一个中国框架内就两岸政治问题同台湾方面进行平等协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要勇于面对,汇聚两岸同胞智慧,积极探索解决之道;只要有决心有诚意,秉持同胞情、同理心,一定能找到解决办法;关键是要“虑善以动,动惟厥时”。
在马英九当政期间,两岸两会进行了多次商谈并达成二十多项协议,形成较为成熟的制度和机制。在习近平亲自关心下,双方两岸事务主管部门建立起交往机制,并设立了热线。两岸还妥善处理了台湾参与一些国际组织活动的问题。最大的亮点和进展是“习马会”。它实现了两岸最高层级的成功互动,为今后两岸双方的谈判协商提供了参考模式,是就双方政治关系“作出合情合理安排”的重大实践与示范。
习近平在谈到两岸协商谈判问题时,反覆强调“愿意在一个中国框架内就两岸政治问题同台湾方面进行平等协商”,“国共两党理应坚持一个中国立场、共同维护一个中国框架”,“增进共同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认知”,“深化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这个框架,在国共两党、两岸双方长期实践互动中已经建构起相当的基础和轮廓,“九二共识”、两会机制及其成果、双方两岸事务主管部门沟通机制、以前的奥运模式及有效处理台湾参与国际活动的做法,特别是“习马会”接触会谈方式,都属于这个共同构建、双方接受的框架的组成部分。
需要特别强调“习马会”在两岸关系中的里程碑意义。它以一种最简单也最智慧的形式——“两岸领导人”的称谓,化解了两岸争执多年的相互定位问题(不定位的定位,一切尽在不言中),实现了“两岸同属一中”前提下双方执政当局最高层的往来互动,并为未来政治协商与政治谈判示范了新模式。同时,在民进党即将上台的情况下,“习马会”在世界范围再度确认“两岸同属一中”、终归要统一;而只要承认“两岸同属一中”,两岸关系就可以突破以往种种羁绊,走上广阔道路。同时可见,两岸关系历史也是大陆对台认识不断深化、与时俱进的历史。“习马会”与习总书记一系列涉台论述与举措表明,领导人亲身在长期实践中拥有的对台湾问题的透彻瞭解与深刻思考,已经使对台工作真正达到洞烛先机、自信进取、操之在我的新境界。它也向人们显示,只要共同维护一个中国框架,进而不断充实与丰富这个框架,两岸间的所谓“深水区”问题都将迎刃而解,所谓“政治难题”已由“习马会”得到相当程度的解决。
根据十八大报告,除上述就双方政治关系作出探讨和安排外,还包括“商谈建立两岸军事互信机制,稳定台海局势”、“协商达成两岸和平协议,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前景”等内容。任务繁重而复杂,但也具备相当的条件与基础。习近平曾就此指出:“世界上有很多问题,解决起来都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但只要谈着就有希望。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相信,两岸中国人有智慧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来。”
当前,由于去年以来台湾岛内政治格局出现的变化,两岸关系在相关领域陷于停顿,形势严峻而复杂。但可以相信,任何改变都不可能根本逆转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流趋向,两岸关系终究会以合理的方式回归正轨,终将在习近平确定的路线图下建构起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制度框架,保障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稳步向前,不断深入,最终走向和平统一。
注释
①参见朱松岭《论习近平总书记的“新国家统一观”》,《中国评论》2017年4月号。
②杨尚昆对香港《紫荆》杂志发表的谈话,1990年1月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③同上,第66页。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17年7月号,总第23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