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对台湾青年学生大陆求学热潮的观察与思考
http://www.CRNTT.com   2018-07-19 00:25:10


 
  5、群众心理同侪影响

  台湾青年学子赴陆投考高校,其实有项值得关注之社会现象,那就是群众心理同侪影响所产生之集体效应。特别是某些学校会集中报考特定院校,而且往往到最后是大量同校毕业同学,同时进入某个大陆高校不同科系就读,显然这是因为有人从中主导所致。

  大陆高校透过易地学习、留学交换、师资交流与访问互动,其实与台湾很多对等层级之院校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同时亦使双方学生不会好高骛远,对本身学能水准作出不切实际之估算,如此对于日后申请或投考大陆高校,水准接近之两岸院校,特别是学程能够相互衔接、学分能够相互抵换之合作关系,更有利于让台湾青年赴陆升学。

  若是赴陆升学在技术上可行,在社会观感上可被接受,并且在学生社群同侪间能够成为共同话题时,自然就会产生此种集中报考特定院校之集体效应。特别是从大陆院校毕业校友回到台湾母校大力游说,本身事业发展亦让人称羡时,就会产生极为显着之说服力道。所以论起台湾学生赴陆升学之供需媒合关系,其实不完全是在学校排名与档次,能够顺利建立信誉与管道,才是真正获得利基之王道。

  三、考量事项

  台湾学子赴陆升学不能是只看到天边彩虹般之美景,仍然要注意到脚下足以绊倒人之荆棘;整体说来,所有顾虑与考量事项不外乎下列数项:

  学程衔接是台生赴陆升学首要考量事项,即便目前大陆确实在很多方面有所考量,但是对于台生来说,毕竟是要跨越两个不同教育体系,而且许多台湾方面认定之升学利基,未见得能够在面谈口试时获得肯定。所以未来如何在这些技术层面上,除掉要做出最妥善之安排外,更要以适当力度进行沟通说明。特别是在目前两岸政治互动完全停摆、关系陷于低迷氛围转趋恶劣之际,更是要能够避免负面论述让学子误信此等学程衔接是无法突破之窒碍。

  当然面对学程衔接问题,两岸都必须拿出务实态度,能够折抵转换以及必须补修之学分,都必须能够具体说明。对于入校后要完成之学能检定考试,亦须加以说明。特别是有意经过大陆高校本科教育,然后再至西方国家留学之台湾学子,更是必须注意这些资格与学能检定考试,如此才能够避免浪费本身时间,顺利完成在大陆求学之过程。其实正是因为关切此等学程衔接问题,亦将带给两岸补教业者无穷商机,后续将在本文探讨这个面向。

  教育内容是台生与家长极度关切之考量事项,当然大陆各个院校都有不同之教育使命与内涵,不论是就业导向,抑或是以学术探讨为重,其实都可以透过适当说明与宣导,让台湾学子与家长认清其真貌。说实在话,要跨海求学必须付出相当代价,所承受之压力亦不算低,所以精打细算再三考量那是必然过程,所以就算是显得功利取向,其实是不能够有所苛责。

  俗话说是男怕选错行女怕嫁错郎,其实在选择高校时,亦是要面对相当困难之取舍。尤其大陆高等院校诸多学门分类,整个课程设计与台湾亦有相当程度差异。所以曾经发生过台湾学生入学后,在选课时才发现所读科系,并非其所想像之修业方向,其实这个问题就是出在科系名称,有时会产生误解与误判所致。此外还有评分与剔退淘汰规范,亦是台湾学生选择大陆院校之重要指标。

  生活适应是台湾学生选择就读大陆高等院校另个重点考量事项;尽管大陆与台湾在基本文化上有其同质性,但是大陆毕竟地域广大,各个不同地方之风俗习惯,以及整体气候环境与四季如春的宝岛,还是会有所差异。举凡衣食住行与娱乐休闲之外,对于年轻学子来说,感觉最不方便的就是网路管制,而这是与就学修业息息相关要项。特别是台湾学生从小习于运用网路资源作为学习辅助管道,因此在面对网路管制必须翻墙时,诸多负面评价都是来自此等网路通联管制措施。

  但是年轻学子本来就具有相当高之适应能力,在入校后与大陆当地同学混熟后,亦能够获得多项超出师长想像之解决问题管道。所以化解生活适应挑战,其实是最容易解决之问题。更何况在大陆目前强调给予台胞与台生同等待遇前提下,相关就医与生活安排,应当亦不会成为严重困扰台生就学之窒碍项目。

  毕业发展则是台生本身与家长同意选择就读大陆高校最核心考量要素;但是这项要素却是最难以确认与掌握。此因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许多社会上事业成功之通达人士,未见得是出身名校望族,甚至还有人是中途辍学,所以对某些事业发展途径来说,高等院校学历与学位是某种程度的必要条件,但却未见得是保证成功之充分条件。

  但是就某些专业职业技术来说,就算是高等院校获得特定专业之学位,仍然要透过检定考试取得证照,在这种情况下,学位认证就成为参加此等检定考试前之重要关卡,但这亦就成为两岸间相互把关卡人之问题所在。但是随着大陆政策转变,提供台湾学生同等待遇,让其不论是否透过大陆就学历程,就可以参加大陆诸多职类与专业之检定考试后,就会增加台湾学生至大陆就学之动机与诱因。所以就考量在大陆就学后,未来事业发展之整体趋势来说,其实是与在大陆内部发展机会,以及大陆与国际社会接轨程度两个面向息息相关。

  四、后续影响

  谈完前述考量事项后,在此必须提醒两岸主管教育交流主政之士,其实目前在掌握两岸学子跨海就学统计资料上,并未投注足够心力与研究经费,所以对于台生在大陆就学样态与属性来说,并未有任何学者依据其就学院校位置、学习科别、院校排名、毕业比率、社会关系(台商聚落)以及后续发展,绘制出足供主政单位参考运用之整体生态图。所以往往所能获得之资讯相当片段,或许能够获知某些成功或失败案例,但整体说来,还是无法看到整体全貌所显露之真实样态。不过就目前发展势头来说,在下列两个面向上,确实会产生后续影响。

  教育市场是显而易见之发展趋势,但是如何正确掌握情势,端赖主政单位能否掌握前述资讯,并且依据资讯所绘制之就学生态图,理解大陆对台生真正诱因所在之处,再顺势而为顺利规划与导向。教育本身虽有其崇高目的,但办理教育行政必须要有市场意识,能够从供需角度来审视问题,才是最能够符合人性需求之政策导向。

  补教商机是到目前为止,并未有多少业界人士所注意到的尚待开发市场;诚如前述,大陆与台湾教育体系并不是完美接轨,在学程衔接上,确实有让补教业者提供课程班次发挥之空间。特别是针对如何应试面谈,这些都是补教业者未来能够着力之方向。再加上未来跨海参加各种专业资格检定考试,未来这个面向发展潜力确实是无可限量。

  五、结语

  总而言之,大陆从不讳言希望透过社会融合,逐步化解两岸间之政治歧异,最后迈向政治统一。透过鼓励两岸双方学子交流与就学过程,确实是有助于认识沟通,对于稳定两岸情势、促进融合发展来说,应可发挥出相当程度正面效益。

  但是最后必须提醒,所有主观期待还是要注意必须有客观条件加以配合,接触可以增进理解,沟通可以化解误解。但是文化同质性未见得能够保证政治统一,同样地在文化异质性上,亦无法促成政治关系断裂;人类历史上政治命运的安排,未见得是可以由文化因素所拍板定案。但是能够让两岸学子沟通交往,总是让中华民族迈向复兴再创盛世多份希望与期待,更会让文化台独阴谋无法只手遮天。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18年7月号,总第247期)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