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对台海战略格局问题的若干思考
http://www.CRNTT.com   2018-09-02 00:12:05


 
  2、保持开展反“独”斗争的战略定力

  “保持战略定力”是当前的热门词汇。要保持战略定力,就应正确理解其意涵,不能将其误解为在策略上固化不变。战略定力是指坚定战略决心,不受干扰地追求实现战略目标,直面矛盾、坚持斗争,遇到挫折不让步、遇到困难迎头上。一旦斗争策略不奏效就主动变招或加大斗争力度,积小胜为大胜,直至全胜。

  面对“台独”挑战及岛内其他不利于统一的错误倾向,无视斗争形势的变化和矛盾属性的发展演变,也无论斗争手段是否有效,为维持两岸关系表面上的稳定而漠视矛盾变化,不去调整斗争策略,实际上是忽略了实现国家统一的战略目标。这不仅是策略上的僵化保守,更是失去了战略焦点,无法保持战略定力。

  3、加强针对“台独”的斗争力度

  我们强调照顾台湾民众的利益、做好台湾人民的工作、实现两岸人民心灵契合,这完全正确。但争取台湾民众的工作对象是具体而非抽象的,实践中要注重分清敌我友。谁是自己人?谁是同盟军?谁是敌对者?在敌对者中,谁是可以争取的人?谁是打击对象?对重点打击对象绝对不可姑息。

  这几年我们在惩处“台独”方面有短板,未能有效遏制其蔓延势头,也严重弱化了争取台湾民众的效果。我们试图以仁慈友善去感化争取“台独”,但不少“台独”追随者却藉机一方面在大陆赚钱、另一方面回台“反统援独”。有力打击敌人才能真正教育人民,对“台独”重拳打击比拉拢感化更有效。即便要对“台独”感化争取,也只有在其遭到重大打击、走投无路时才有可能。但凡其能生存发展,就决不会轻易缴械投降。

  三、对“台独”斗争的策略思考

  1、研究制定对“台独政权”釜底抽薪式的斗争策略

  对“台独”发动舆论批判、压缩台湾的国际活动空间、不开放与“台独”势力的交流交往等,都是必要的反“台独”斗争举措,但这些多为上层建筑领域的斗争,还不足以伤其根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不断削弱“台独”的经济基础,才有可能促使岛内民众觉醒并抛弃“台独”,这才是真正对其釜底抽薪。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重要课题,即如何既本着“两岸一家亲”的理念,照顾和帮助台湾民众,又能有效弱化岛内“台独”的经济社会基础。相信只要我们明确了斗争指导思想,就一定能够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和措施。

  2、不能把宝押在期待“台独之路走不通”上

  有种推论认为:由于两岸实力差距不断拉大,所以统一大势不可改变,“台独”之路走不通;只要维持台海形势稳定,两岸经济社会自会融合发展,迈向统一;不必将“促统”整天挂在口头上,过于强调“统”会引起台方的反弹和抵制,是强人所难,反而不利于“统”。还有观点认为,“台独”必然闹而无果,因此无须在意,不必为此干扰民族复兴进程。

  我们必须明白,统独斗争不可调和,只有大力反“独”才能有效阻“独”,反“独”与阻“独”的因果关系不可颠倒。如果对“台独”视而不见或消极应对,就可能存在“台独”逐步实现的可能性。从实践看,这种可能性正在发生;“台独”势力近年来正是在这种我未集中力量实行精准打击的政策懈怠中一步步发展起来的。不经斗争,寄望“台独”不会成功只是一厢情愿的幻想。虽然大陆实力远超台湾,但绝不可掉以轻心,东帝汶从印尼独立出去的例子就值得我们警醒。所以,“台独不会成功”这个结论只能是我们积极斗争的结果,而不能成为我们不作为的理由。我们必须丢掉幻想,积极有效地与“台独”开展斗争。

  3、不要被“台独”惯用的欺骗手法所蒙蔽

  有观点认为,民进党等绿营坚持“台独”主张是为了对抗国民党,只要打垮国民党就会改弦更张。持此观点的人拿着放大镜寻找民进党变化的踪迹,也确实发现了不少似是而非的论述。这些论述恰恰反映了民进党的两面手法,因为真正转变立场是不需用放大镜寻找的,检验其是否转变更应看其行动而不是听其言论。不要忘记,“台独”是在逆境中生存发展的,练就了欺骗撒谎、随机应变、能屈能伸等本事,常用搞变通、钻空子、切香肠的策略手法暗度陈仓。比如目前不可能“独立建国”,就藉用“中华民国”之壳声称“已经独立”,并祭出“宪法”、“宪政”等保护自己;处理两岸关系时,利用大陆“和平发展”的善意,强调“维持现状”,但在解释现状时却塞进其已是“主权独立国家”的私货,在岛内大力“去中国化”,等等。未来一个时期,“台独”势力还会不断玩弄文字花招,甚至可能对“九二共识”等特定词汇重新定义。切不可轻看“台独”势力“曲线谋独”的伎俩。

  四、结语

  总的看,我们必须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台海局势、指导对台斗争,积极塑造对我有利的战略态势。为此,必须在大陆内部统一思想,把反“台独”斗争从内战思维中剥离出来,并据此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

  大陆对台大政方针主要形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时“台独”不成气候,斗争焦点是“谁统谁”。邓小平审时度势提出了“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方案,暂时搁置“谁统谁”争议,向台当局释出重大善意,引导两岸关系发展和良性互动。然而,李登辉上台后背离了国民党的传统路线,民进党执政后“统独”斗争更上升为主要矛盾。对手变了、矛盾变了,直接引起台海形势变化。斗争现实告诉我们,对台战略和策略必须与时俱进。

  必须认识到“统独”矛盾是当前台海的主要矛盾,不要幻想“台独”会轻易转变立场,对其要有不同于对付内战对手的斗争方法,加大施压打击力度,持续消弱其经济社会基础。和平统一不是求出来、让出来的,而是争出来、斗出来、逼出来的。坚持斗争才可能实现和平统一,一味忍让恐怕最终只能走上非和平统一之路。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18年8月号,总第248期)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