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题:九合一选举及公投结果对两岸关系之影响 作者:纪欣(台湾),台湾《观察》杂志社社长、前中国统一联盟主席、法学博士
选举结果改变了台湾的政治氛围,台独被推向低谷,两岸城市交流即将启动,而且势不可挡。令人担心的是,国民党籍的准县市长虽大声疾呼“九二共识拚经济”,但其对两岸关系的认识却似嫌不足。只要两岸在外交及军事上持续竞争,甚至呈现敌对状况,两岸关系就不可能获得本质性的改善,台湾的前途也永远在不确定中。如果捍卫中华民国的本意在于防堵台独,那就真不如督促执政者,在一个中国原则下,及早与对岸开启政治对话,逐步解决两岸政治分歧,最终透过平等协商,共议统一。
2018年11月24日,台澎金马的地方选举,是民进党执政两年多来的一项期中考,结果民进党大败,在22县市中仅剩下6席,国民党则赢得15县市,不仅保住新北市,翻转中台湾,也将版图拓展到云林、嘉义市、高雄市。民进党主席蔡英文随后辞去民进党党主席。
这次选举同时有10项公投案。投票当天,由于发放公投票速度缓慢,导致过了投票截止时间,全台各地仍在排队投票,并造成边投票、边开票的乱象,成为台湾史上最混乱的一场选举。结果10项公投中有7案通过,而民进党暗中支持的东奥正名和同婚等三案未过。
本文仅就九合一选举及公投结果,对两岸关系可能造成的影响做以下分析。
一、蓝绿政治板块出现大幅移动
这次选举结果代表台湾人民用选票教训了民进党,选民几乎不分南北,不分蓝绿,都要求民进党政府为过去两年多的狂妄滥权、治理不灵负起政治责任。该结果对两岸关系有以下几点值得重视。
(一)政治氛围改变
选举结果改变了台湾的政治氛围,台独被推向低谷,两岸城市交流即将启动,而且势不可挡。
为落实“人进得来,货出得去”的竞选诺言,韩国瑜在选后宣布要成立两岸工作小组,也立即得到中彰投等多个蓝营准县市长的响应。此外,柯文哲急着在12月举办双城论坛,而民进党籍的郑文灿及黄伟哲也跟着表示,要“多点经济,少点政治”。看来,政治人物在选后不分朝野、不分蓝绿都认清,要搞好台湾经济的关键,在于搞好两岸关系。
不过,令人担心的是,国民党籍的准县市长虽大声疾呼“九二共识拚经济”,但其对两岸关系的认识却似嫌不足。
“九二共识”的确是两岸交流合作的通关密码,但大陆已经清楚定义其核心意涵为“两岸同属一中”,而准台中市长卢秀燕却说,“九二共识”是“不统不独不武”,是现在可以让经济发展的两岸共识。这种淡化“一中”、抗拒统一的说法,不仅漠视马英九已于11月提出“新三不”,强调“不排斥统一、不支持台独、不使用武力”的苦心,也不符合近半年民调所显示的“支持维持现状者在减少中”最新民意。
吾人须知,就算两岸城市交流热络,陆客来得较多,销大陆的货物较多,台湾经济困境可因此获得缓解,但只要两岸在外交及军事上持续竞争,甚至呈现敌对状况,两岸关系就不可能获得本质性的改善,台湾的前途也永远在不确定中。
大陆自40年前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以来,从未改变其对台方针,习近平更把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与国家和平统一二者合而为一,因此,统一不可能回避,而两岸问题的根本在于政治解决。
这次选举中,有人因蓝营造势场合旗海飘扬深受感动,选后也有人谓“中华民国才是防堵台独的良方”、“两岸关系不能不以中华民国为平台”,但是,如果捍卫中华民国的本意在于防堵台独,那就真不如督促执政者,在一个中国原则下,及早与对岸开启政治对话,逐步解决两岸政治分歧,最终透过平等协商,共议统一。依笔者看,这才是杜绝台独的一劳永逸途径。
(二)民进党不再代表民主正义的一方
选民用选票表达了,没有谁是不能替换的,也没有任何一个政党是不会下台的。宜兰、高雄、云林和嘉义市的选举结果都表明,民进党所谓的“民主圣地”,并非不可逆转。选举结果也说明,反对民进党当局的政策,并不代表反改革,民进党开辟太多战场,而且绝大多数政策,包括年金改革、一例一休、卡管案、用促转会及不当党产委员会清算、修理国民党,其实完全不符合人民的期待,也从而打破了“民主、改革是民进党的专利”迷思。同时,民进党已完全执政,选民不再吃过去无往不利的悲情牌。
简言之,选举结果确实直接打击了民进党的气势及人民对其的信赖,这使蓝营燃起在2020重新执政的信心,也可望使民进党以“反中”动员民粹的声势大幅降低。
至于国民党是否可重返执政,端赖国民党籍县市长是否能掌握难得的机遇,努力展现政绩、改善经济、解决民生困顿,也端赖国民党内部是否能彻底革新,展现团结一致的气势,脱离老朽衰败的命运。
(三)女性候选人的表现被肯定
台湾对女性参选公职有妇女保障名额,但绝大多数女性公职早已不须靠保障名额当选,立法院现有38%为女性,这次选举女性县市议员当选席次均在三分之一以上。只是过去女性县市长较少(因是单一选区,政党在提名时往往担心女性选不上,而较少提名女性候选人),而这次选举有19名县市长女性候选人,但民进党仅在花莲派出唯一的女性候选人刘晓玫参选县长,其他县市争取连任者或候选人都是男性;反观国民党“女力爆发”,共有7名女性候选人挑战百里侯,且全数“全垒打”当选。女性地方首长达32%,创下台湾地方公职选举史之最。
另外,长期以来,台湾妇女运动与其他劳工、环保运动的领袖多半支持民进党,并大力抨击国民党在社会运动中参与不够,过于保守。国民党应趁此机会,好好整顿内部妇女、劳工、环保部门,并提出具体及合理的相关政策白皮书,以作为重新执政的号召。
(四)年轻与高知名度成为胜选关键
新党这次在双北市提名10位候选人,最后只有潘怀忠、侯汉廷二人在台北市士林北投同一选区当选,而该二人原来就是媒体宠儿(潘长期做医疗产品广告代言人,侯制作的youtube点阅率曾破900万,可说是一名网红)。国民党市议员虽受益“韩流”的外溢效应,但当选者也都是本身具有知名度,例如在台北市的罗智强(马英九时代总统府副秘书长)、李明贤(国民党文传会主委),徐巧芯(马英九办公室及郝龙斌办公室发言人),都是媒体宠儿。绿营在都会区也有类似情况。
另外,候选人的年龄也成为当选与否的关键。这次国民党在提名政策上规定优先提名40岁以下者,民进党则规定35岁以下者优先,而时代力量、社民提名的也都很年轻。选举结果证明,除长年经营地方的现任议员外,新人几乎都是40以下的年轻人。
综上,笔者估计,政党在未来提名时,会优先考虑候选人的年龄及知名度。过去国、民两党都以实力原则为最大考量,这包括候选人的家庭背景、财力、人脉关系,导致候选人中有不少政二代、富二代的情况,未来若以年龄及知名度作考量,或可减少政二代、富二代的不良情况,但知名度高并不一定代表其有理念,也难免会哗众取宠,或刻意制造新闻打知名度,如因此造成理念型候选人无法被提名或当选,至为可惜。
(五)统独政党各有胜负
这次全台县市议员共选出912席,国民党394席,民进党238席,时代力量16席,亲民党8席,台联党5席,无党团结联盟5席,民国党3席,绿党3席,新党2席,劳动党2席,社民党1席,中华民族致公党1席。其中时代力量是第三势力的最大赢家。
时代力量这次在全省共提名40名县市议员候选人,全部是第一次参选,其中大多为30岁上下的年轻人,当选16席,不管是在台北、桃竹苗,或是南部县市,都开出漂亮成绩单,其中台北市和新竹市各取得3席,均已达到组成议会党团门槛。时代力量之所以有亮眼成绩,除台北市可能有“柯文哲效应”,主要是因该党在2016年当选5名立委,一跃成为立院第三大党,虽常被称为“小绿”,但在许多政策上与民进党并不相同,这次有不少对民进党不满的选民,把票投给了时代力量候选人。不论从其政治主张或其表现,时代力量都代表着独派势力,其公职人员增加及势力扩大,对统一运动有害无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