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社会融合理论视野下的两岸融合发展
http://www.CRNTT.com   2018-12-28 00:25:15


 
  不仅如此,中国大陆国务院继8月3日取消《台港澳人员就业证》后,更在8月16日进一步公布《港澳台居民居住证申领发放办法》21条,在既有出入境用的台胞证之外,9月1日起开放符合条件者,不需放弃台湾户籍、拥有大陆户籍就可申请大陆居住证,采取与大陆身分证相同的18码,与大陆民众享受同等待遇。

  申领发放办法规定,在大陆居住半年以上,有合法稳定就业、合法稳定住所、连续就读等3条件之一的台湾居民,可持台胞证到当地公安机关申请办理,经20个工作天发放的居住证,具备依法缴存提取和使用住房公积金…等3项权利,就业、卫生、文化……等6项服务,乘坐国内航班、火车等交通运输工具……等9项便利。

  由此观之,一系列推出的惠台政策,确实可看到大陆在融合发展政策上的努力,而且随着时空环境演变,动态调整内容,以符合大陆推动此案的预期效果。

  这些政策包括因应2008年后两岸大交流的惠及台湾当地民众政策,亦即从扩大对台产品采购、增加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等,到逐渐满足前往大陆发展的台湾民众需求政策,也就是增加向台湾居民开放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项目、支持大陆台资企业转型升级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等,再到让台湾民众在大陆享有同等待遇的政策,例如台湾专业人才可申请参与国家“千人计画”与在大陆工作的台湾专业人才可申请参与国家“万人计画”、取消就业证与发放居住证……等。

  基本上,大陆对于融合发展政策的开展,都有让两岸结合后成长得更先进的动机,而且成长的方向是需要符合大陆的期待;所以相对于被动、持保留态度的台湾政府,大陆不但是“推动”,而且是积极主导“推进”融合发展。

  三、惠台与融合的阻碍与推进

  面对大陆积极主导惠台政策,尤其2018年的中央31项措施公布后,台湾的民进党政府一如往昔强调,任何涉及两岸人民权益与福祉的措施,不是单方面可以决定;甚至还采取禁止的态度,重申《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第33条规定,台湾人民不得担任中国大陆党政军机关机构的成员,第90条也有相应的处罚。行政院长赖清德讲得更直接,他认为不管九二共识或是其他方式惠台,本质上是“利中政策”,最后目的是“并吞台湾”。

  但平心而论,正如春秋时代管仲的《管子·禁藏》所言,“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无所不上,深源之下,无所不入”;尤其是在全球化时代,人员与资源的流动更形方便与畅旺,若是大陆惠台措施相对于台湾政策与环境优越,则台湾人才势必受到大陆磁吸效应,这绝对不是抱持两岸零和博弈思维的当今政府,轻描淡写地用法令禁止就可消除。

  因此,台湾的民进党政府在这种莫大压力下,除了强调31项措施是“对台”不是“惠台”,稍后也赶快整合各部会,提出4大方向,包括优化就学就业强化留才揽才、维持台湾在全球供应链的优势、深化资本市场、强化文化影视产业;以及8大策略,也就是提升学研人才奖励、强化新创发展动能、强化员工奖酬工具、优化医事人员工作环境、加强保护营业秘密、强化产业创新升级、扩大股市动能及国际能见度、加强发展影视产业。

  可是,面对大陆的积极态度,各地继续推出一系列的惠台政策,中央更取消就业证、发放居住证,落实生活便利的同等待遇后,民进党政府不但未思考如何从行政、管理、服务的角度帮助大陆台胞,自省因为台湾发展前景黯淡,甚至没有出路,所以民众到大陆工作、求学的心声;反而因挡不住愈来愈多的台胞申领居住证,以及为九合一选举巩固基本教义派等考量下,行政院宣布要限缩公民权,陆委会研拟修法开罚有居住证但未申报者,以及有居住证者不能投票与参选、不得担任机敏性公务员等。

  民进党政府质疑,持有居住证者可能遭大陆进行全球课税、增加纳保负担,以及有被监控与暴露隐私等风险;进而抨击居住证是给予类比公民身分编码,单方面将在大陆的台湾民众纳入户政管理,藉以实质改变以往将两岸人民身分区隔处理的做法,模糊两岸间实质与心理的界线,在国际法与国内法层面制造对台行使管辖的假象,具有将台湾内国化与矮化主权地位的政治图谋。

  上述有关模糊两岸间实质与心理界线的批判,揭露了一边一国的深层台独思维,完全违背《中华民国宪法》的法理逻辑。因为宪法强调,为了因应国家统一前需要,将现阶段的两岸视为自由地区与大陆地区;《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第二条也明文规定,大陆地区指台湾地区以外之中华民国领土。所以台湾人民拥有同属中华民国的大陆地区居住证,根本不应限缩公民权。

  纵使按照一边一国思维,拥有大陆居住证者需要申报、限制参政,则具备美国绿卡、加拿大枫叶卡,或是澳洲、纽西兰等国永久居留证的台湾民众也应比照办理;更何况还有人进一步具有双重国籍,却仍备受礼遇。若只针对持有大陆居住证者处罚,明显违反宪法的第七条平等原则,以及第十条居住迁徙自由。

  依据台湾现行法律,只有《总统副总统选举罢免法》规定候选人不能拥有双重国籍,《公职人员选举罢免法》对身为国会议员的立委候选人,都没有限制双重国籍不可以参选,只有规定其在当选后一年内,必须依据《国籍法》办理放弃国籍,否则遭到解职。

  如今,保有台湾户籍,未具备大陆户籍,只因为申领大陆居住证,就可能面对被剥夺公民权,无法行使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参选公职、担任公务员等,类似重大刑事犯罪而被褫夺公权的严重处分,这是公然在法律层面违反了适当性、必要性、衡平性的比例原则。

  表面上看来,民进党政府设下法令处罚的不当规定,确实可能阻碍两岸融合发展的推进,让原本可以透过惠台政策、居住证制度受惠的台湾民众,对这些限制有所忌惮;但实质上而言,如果台湾的政府能力与效率、企业经营环境、工作机会与薪水条件、求学内容与未来前景都每下愈况,同胞到大陆争取更好生活,政府不但未能帮忙争取便利生活,还要限制民众追求幸福的权利,反弹力量倒是可能推进融合发展。

  以近期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到大陆工作、创业、念书、定居的台湾民众意愿,都已创下9年来的新高,其中有43%愿到大陆就业、30%想到大陆创业,更有44%的家长要让子女到大陆求学。从年龄层看来,30岁以下的年轻人愿意到大陆就业比例竟高达55%,连50岁以上想前往大陆就业比例都增加约10%;职业和学历方面,高阶主管、白领专业、服务业人员,以及大学以上学历的族群,愿意到大陆工作的意愿较高,比例都已50%左右,目前在学学生更有66%不排斥前往大陆就业。⑬

  同时,主张永远维持现状的民众,由去年的49%降至45%;急独、缓独的比例合计为24%,和去年一样;反倒是主张缓统、急统的民众,比去年各增加1%、2%,合计比例为23%,是9年以来的历次调查最高。进而言之,台湾民众愈来愈多人想到大陆工作、创业、念书、定居,而且支持统一的民众也在增加,显示两岸融合发展的契机。

  事实上,民进党政府为限缩申领居住证者公民权找合理性,陆委会主委在立法院答询时表示,有75%以上的台湾民众赞成限缩被选举权,但却说这是未公布的内部民调数据;可是相对地,随即在二天后有外界的公开民调数字指出,58.1%的民众支持申领居住证,63.3%的民众反对处罚申领居住证者。⑭由此可知,多数台湾民众支持大陆给予同等待遇的政策,不像民进党政府一味阻止的否定,这正是另一个显示两岸融合发展机遇的例证。

  四、结语

  如前所述,两岸若要融合发展,除了需要成长得更先进的发展外,更需要心灵契合的人民融合;相关措施可以从经济、文化、社会、政治等层面着手,进行价值与文化、生活结构、通婚与认同、消除偏见与歧视、公民事务的同化,达到认同感内化、对生活满意的融合。

  因此,藉由惠台政策,提供台湾同胞更多机会,在经济上参与“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画、职业资格考试……等,文化上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广电节目制作……等,社会上参与社团组织、行业协会……等,在政治上透过居住证逐步取得权利、服务、便利……等,让融合发展能渐次落实。

  当在大陆的台胞享有愈来愈多的同等待遇,价值观、文化行为愈来愈接近,社会结构、生活圈愈来愈相融,通婚、身分认同愈来愈多,偏见、歧视愈来愈消除,参与公民事务愈来愈多;亦即对当地的生活愈来愈满意,认同感也愈来愈内化,则融合发展就达到新境界。

  如此的发展也会对台湾的民众产生示范作用,如民调所示,愈来愈多人想到大陆工作、创业、念书、定居,倘若大陆台胞发展得好,台湾民众也会向往,纵使政府想以不当行政措施阻碍,也会引起更大的反对,这种由下而上的融合发展动力将引导两岸走向正确道路,两岸就有机会合作,不但有成长得更先进的发展,更有心灵契合的人民融合,为两岸人民谋求最大福祉。

  注释:

  ①周皓,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测量及理论思考,《人口研究》,第36卷,第3期,2012年5月,页28-30。

  ②Robert Ezra Park and Ernest W. Burgess,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21.

  ③Robert Ezra Park, Human Migration and the Marginal Ma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No.6, 1928, pp.881-893.

  ④Milton Myron Gordon, Assimilation in American Life: The Role of Race, Religion, and National Origi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4.

  ⑤周飞帆,社会融合视角下的城市新移民研究:文献综述和思考,《国际教养学研究》,第1卷,2017年3月,页44。

  ⑥Horace M. Kallen, Cultural Pluralism and the American Idea: An Essay in Social Philosophy,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56.

  ⑦Won Moo Hurh and Kwang Chung Kim, Adhesive Sociocultural Adaptation of Korean Immigrants in the US: An Alternative Strategy of Minority Adaptation,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 No.2, 1984, pp.188-216.

  ⑧John Goldlust and Anthony H. Richmond, A Multivariate Model of Immigrant Adaptation,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 No.2, 1974, pp. 193-225.

  ⑨两岸携手御危机 国台办宣布八项惠台新政策,海峡论坛官方网站,2009年5月17日,http://www.taiwan.cn/hxlt/shouquanfabu/fb1/201005/t20100520_1379332.htm。

  ⑩大陆宣布31项对台惠民新政策措施,源自“中国台湾网”,海峡论坛官方网站,2013年6月17日,www.taiwan.cn/hxlt/shouquanfabu/issuefive/201306/t20130617_4330424.htm。

  ⑪俞正声在第八届海峡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源自“中国台湾网”,人民网,2016年6月14日,http://tw.people.com.cn/BIG5/n1/2016/0614/c14657-28444677.html。

  ⑫陈子昂、何心宇,“2017年第9届海峡论坛”:惠台政策观察,《展望与探索》,第15卷,第7期,2017年7月,页12-13。

  ⑬联合报系民意调查中心,主张统一、西进意愿 9年新高,2018年9月17日,https://udn.com/news/story/11311/3371366。

  ⑭潘维庭,民调:逾六成民众 反对处罚申领大陆居住证者,2018年10月18日,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81018002607-260407。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18年12月号,总第252期)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