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九二共识”:定海神针与通关密码
——写在达成“九二共识”30周年
http://www.CRNTT.com   2022-11-12 00:13:55


纪念“九二共识”达成30周年,首先要讲清楚它的大本大源和历史经纬。
  中评社╱题:“‘九二共识’:定海神针与通关密码——写在达成‘九二共识’30周年” 作者:李义虎(北京),海协会理事、北京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教授

  【摘要】纪念“九二共识”达成30周年,首先要讲清楚它的大本大源和历史经纬,讲清楚它的本意和本相。任何解释都要符合历史事实,不能糊里糊涂地依从假象,不能任由某些人对历史事实选择性地进行裁剪,更不能任由别有用心的人歪曲否定。讲清楚大本大源和历史经纬的最好做法,是用“一中原表”(“一个中国,原版表述”)取代或覆盖其他各种说法。在30年来两岸关系发展的过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都证明,“九二共识”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作用和不可替代的功能,这就是:它具有定海神针和通关密码两大神功。所谓定海神针,就是“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的共同政治基础,既是大陆方面与国民党进行政治互动的共同基础,也是与岛内其他各个政治势力互动往来的共同基础;有了这个共同基础,就有两岸和平、台海稳定,就有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所谓通关密码,就是“九二共识”是两岸双方建立和维持政治互信的基础,是打破彼此政治僵局,让你过关通行、步入正道坦途的关键所在。关于“九二共识”,以前我们对其定海神针的作用强调的较多,现在还应该强调其通关密码的特殊功能。强调通关密码的重要功能,也需要大陆方面进一步发挥历史主动和进取精神,在解决难题方面展示春秋智慧。

  今年是“九二共识”达成30周年。几个月来,两岸各界都举办了一些纪念活动和研讨会,尤其是大陆方面举办的这类活动比较多,出席层级和会议规格都很高,显示出罕见的重视程度。作为两岸关系的共同政治基础,作为两岸建立政治互信、进而进行高层政治互动的基石,“九二共识”曾经和已经发挥了极其重要、无可替代的作用,极大地推动了两岸关系发展,使两岸经济合作、社会交往甚至政治互动诸方面均取得过丰硕的而且实实在在的成果。但令人遗憾的是,自2016年5月民进党上台执政以来,由于其不承认、不接受“九二共识”,两岸关系的共同政治基础发生动摇,两岸关系发展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倒退,陷入程度非常严重的政治僵局;而且,由于民进党当局在岛内推行“渐进式台独”路线,大搞“去中国化”,且加大“倚美谋独”、“亲美抗中”力度,两岸间的敌对状态和敌意成分被人为加强。在此情形下,“九二共识”的未来命运如何,它是否能够继续作为两岸关系发展的共同政治基础,是否能够确保即便在政党轮替的情况下也可让两岸之间建立起政治互信?可以说是备受瞩目。值此“九二共识”达成30周年之际,两岸各界在怎样进行纪念和研讨,人们从中能够得到什么样的启发和警示,就是一个值得深度探讨和再度认知的重要课题。

  一、“九二共识”:大本大源和历史经纬

  首先要讲清楚“九二共识”的大本大源,包括讲清楚台湾问题的历史由来和来龙去脉,讲清楚两岸关系的性质定位和演变特征,讲清楚“九二共识”达成时的原状,讲清楚“九二共识”的原意,也就是本来的意思。任何解释都要符合历史事实和真相,不能糊里糊涂地依从假象,不能任由某些人对历史事实选择性地进行裁剪,更不能任由有别的企图心的人歪曲否定。30年以来,两岸关系经过了复杂演变,台湾政治生态和社会结构也已经变得复杂,岛内有些人在解读“九二共识”时把原意弄扭曲了,对“九二共识”已经不是按照本意和本相去认识了;而岛内年轻一代经过民进党认知战的洗脑过滤,基本上认为它幷不存在或只是大陆单方面的说法。所以,我们要回归大本大源,即:1992年,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经受权通过10月香港会谈及其后一系列函电往来,达成了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后来被概括为“九二共识”。从词义学来讲,“九二共识”作为一个简约概念和专有名词是由台湾方面有关人士先提出来的,2005年后它成为大陆方面对台政策的一个基本用语,当然,它也是国民党大陆政策的一个基本用语。“九二共识”的基本作用和主要功能是两岸关系的共同政治基础,1992年及其之后的一段时间它是两岸事务性谈判的共同基础,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谈下去;后来则进一步发展、扩大成为整个两岸关系的共同政治基础。“九二共识”本身清晰地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性质和定位,即这是国内关系,是一国的内部事务,它可以是一种国内的特殊关系,但绝不是国际关系或中外关系。“九二共识”是双方对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基本立场的共同表达,它的达成是双方平等协商的结果,是“求同存异”的智慧产物。“九二共识”不仅是我们与国民党政治互动的基础,也是我们同岛内其他政治势力建立互信、进而进行互动往来的基础。我曾在《中国评论》上发表过题为“九二共识,一中原表”的文章,①提出对“九二共识”的最好认知与解释就是“一中原表”,即“一个中国,原版表述”,提到原汁原味、完整的“九二共识”是“两点论加战略模糊”,“两点论”和“战略模糊”缺一不可。“两点论”的第一点就是坚持“一中”基本立场,第二点就是共同追求统一。当时海基会版本和海协会版本的原文都写了这两点,是双方所共同表达的,确实是有“共识”的,绝不是大陆单方面强加于台湾的,亦非大陆方面现在特意拿出来说事。

  而且,“努力追求国家统一”甚至也是台湾海基会的版本先提出的,表明当时国民党当局还是坚持谋求国家统一的立场的,而且这是与上世纪90年代初颁布的“国统纲领”的精神相一致的。但“一中原则”和追求统一这“两点论”虽是“九二共识”的核心内涵和主要内容,却也不能忽视“战略模糊”的存在,不能忽视它所具有的重要功能。关于一个中国的“涵义”或“政治涵义”,②海协会提出“不涉及”,海基会则提出“认知各有不同”,也就是双方对彼此暂时说不清楚、要说清楚就产生争执的问题先搁置起来,建立某种“模糊地带”,表现了求同存异的精神和诚意合作的态度,体现出了当时双方的政治智慧和谈判格局。现在的问题是,有些人在“两点论”中只强调“一点”,甚至有人只说“体现一中原则”,不说“追求统一”,还有的人否定“战略模糊”,只提“两点论”。这些观点都是不甚全面的,也是不正确的,因为它不符合达成“九二共识”时的真实情况和完整原义。“两点论”是“九二共识”的两个基本点,是关于双方政策立场的基本内容。而由于两岸关系所具有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确立“战略模糊”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保留“战略模糊”的空间恰恰可以发挥一种独特的促谈与沟通功能,事实上,它在两岸协商谈判中确实发挥了特有的粘合作用,在两岸关系整体发展中也具有独到的促进功能。所以,我提出用“一中原表”取代各种纷繁复杂的说法,就是把海协会、海基会两个版本的原话都一概摆放出来,取由简而繁而弃由繁而简的路径(而非相反,原来便是相反的路径),为的是一清二楚,不出枝杈,不生歧义,谁也否定不了,谁也歪曲不了。正因为如此,“一中原表”具有多方面的功用:既使“两点论”明白凸显,又让“战略模糊”自然归位而彰显其本义;同时,它还超越了(绝非认可)“一中各表”,也覆盖了(或收容了)“九二历史事实”及其类似说法。总之,“九二共识”的全部含义是“坚持一个中国“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这两点加“战略模糊”,两点既非一点,也不排斥“战略模糊”;但也不能藉“战略模糊”否定和扭曲“九二共识”。只要兼顾到这两个方面,我们推动两岸关系向前发展,就会获取智慧和能力。

  再有,现在“历史经纬”这个说法很流行。面对重大历史问题,在采取重大行动前,一定要讲清楚历史经纬。“九二共识”的历史经纬除了前面所说的大本大源之外,也要讲清楚“九二共识”的历史功效、历史作用。要从台湾问题的来龙去脉,两岸关系40年来的演变过程、深刻背景上理解“九二共识”已经发挥出的历史作用,理解它仍然具有的巨大潜力。这是我们争取主动,掌握认知战的主导权、话语权的必要条件。上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1992年两岸两会达成“九二共识”。从两岸关系发展40多年、“九二共识”达成30年以来的历史脉络看,“九二共识”跟“一国两制”事实上都是大陆方面为推动两岸关系顺利发展,实现两岸双方的历史性和解,促进国家和平统一而主动做出的重大让步,体现了为合理解决台湾问题的诚意和耐心,而不是民进党当局和一些“台独”分子所说的“统战阴谋”、“语意陷阱”。事实上,“一国两制”的参照物很清楚,就是“一国一制”,不愿意“一国两制”难道愿意回到“一国一制”吗?“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内部在制度分配和制度安排上的重大创新,就是你仍然可以保留自己的一套社会制度、经济制度乃至于政治运作架构;这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意识形态领域谁战胜谁的旧式逻辑,终止了制度之争方面我胜你亡的零和游戏(必须打倒那种);而是要实行两种不同制度及其运作方式的和平共处,幷且用和平方式和手段解决彼此间的历史遗留问题,共同规划两岸关系的未来发展(“江八点”③)。而“九二共识”具有它的天然重要性、甚至是唯一性,就是“你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它就像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需求空气一样,它在时你感觉不到它,熟视无睹、“(呼)吸以为常”,但不要它,你就会窒息而死。而且,从概率来讲,你不要它,它就再也回不来了。如果换成积极角度来说,“九二共识”在一个中国内涵方面保持了相当的“战略模糊”,甚或可以说是保留了一个重大的争议,是以“求同存异”的政治智慧促进谈判的优选方式,但在更深层的意义上,则是大陆方面对台湾方面公权力的承认,是在两岸间公权力互动上的相互默契,这对大陆而言应该是非常重要的妥协。当然,必须强调的是,“九二共识”跟“一国两制”根本不是一回事,蔡英文偷梁换柱,把二者混淆起来,完全是别有用心,甚至是恶毒的政治话术;但我们从正面强调,在为解决问题时做出让步、甚至妥协方面,二者的精神有类似之处,是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推动历史进步的范例。对此,现在大陆方面尤其要主动讲,对台湾社会、台湾青年、国际舆论都要讲,对自己人也得讲清楚。在“认知战”条件下更要讲,不要陷进台湾的话语陷阱里。这样,两岸关系发展倒退、遭到破坏,是谁的责任就清楚了。

  二、如何对待“九二共识”:民进党、国民党和李登辉

  藉助30周年纪念的重要契机,我们要做的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就是对“九二共识”本身“摆事实,讲道理”,这自然也包括对扭曲和否定“九二共识”的错误论调进行深度反驳;而且,要追寻错误论调的源头根脉,从总根子上解决问题。

  就岛内政治势力而言,其对“九二共识”的解读存在着两类错误论调,一类是民进党方面对它的否定,主要有三种否定的形式:一是直接彻底否定、全面污名,包括对“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对其核心意涵、主要内容及表述形式,都一概不予承认。二是玩弄所谓“新共识”的花样,通过偷换概念实际上否定“九二共识”的核心意涵或真正内涵。或者用“九二精神”、“九二香港会谈之基础”及“九二历史事实”等取代或替换“九二共识”,④将“九二共识”的本意和内容空心化、虚置化和歪曲化;或者设置单方面的前提条件提出所谓“新共识”以堵住承认“九二共识”的空间。三是把“九二共识”与“一国两制”捆绑在一起,以此误导民意,混淆视听,破坏“九二共识”的声誉,将其彻底打入冷宫。另一类是国民党方面对“九二共识”的扭曲,也主要有两种形式:最典型的是“一中各表”,实际上1992年11月两会达成共识后不久,台湾有关报纸就以类似于“标题党”的形式提出了“一中各表”这样的说法,⑤结果后来渐渐地被国民党领导层接受了。因此,这个说法甚至比“九二共识”这个名词出现得还早。⑥长期以来,国民党乃至蓝营多数政党和派系均以“一中各表”作为其大陆政策的主要论述用语,几乎与“九二共识”幷驾齐驱,由此围绕“一中各表”衍生出来多种脱离“九二共识”原意的说法。近年来,在国民党内又出现若干更为扭曲的说法,如“过时论”、“抛弃说”,特别是最近有人将“九二共识”说成是“没有共识的共识”,用李登辉式的腔调、民进党式的语言歪曲“九二共识”,这更是完全错误的观点,既违背了自己之前的主张,又无助于国民党提出有效的两岸政策论述。对此,我们都要从理论、政策与实践上予以反驳回击,回归“九二共识”原本的真相,幷在此基础上找到重建两岸政治互信的途径。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