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地缘视角下的中美台关系
http://www.CRNTT.com   2018-07-27 18:18:10


 
  展望未来,中国大陆为了达成高品质且可持续的发展,在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情况下,不会再追求高速成长,而会走行稳致远的路。不过,即使如此,林毅夫在今年的博鳌论坛上表示,未来的10年,中国大陆应该可以维持平均6%的经济增长率,以及继续保有对世界经济增长30%以上的贡献率。这将意味着,中国大陆会在2025年以前进入高所得国家(人均GDP达到12750美元以上)的行列,并在2030年以前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相对于中国大陆的进一步迈向改革开放和承担全球经济复苏的责任,吊诡的是,曾经是自由贸易领头羊的美国,却开始采取贸易保护措施,吹起逆全球化的号角。

  2、右派民粹主义当道的美国

  2008年达到高峰的金融海啸,让世人警觉到,被视为万流必然归宗的美国政经体制,其实大有问题。当美国次级房贷风暴引发金融海啸之际,大家看到的是整个发达国家的板块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包括日本经济连续陷入两个“失落的十年”,欧洲债务危机不断扩延加深。这些21世纪以来的新情势,让提出“历史终结”论点的福山,开始修正他原先对于自由民主体制的乐观预期,包括他对于美式自由民主的推崇。他发现,美国所施行的自由民主已经导致政府失能、分配恶化和中产阶级萎缩,其结果,已经伤害到了自由民主本身的正当性。

  除了福山之外,对于美国政经体制更严厉的批评来自于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约瑟夫·史迪格里兹(Joseph Stiglitz)。他发现,在美国主导下,以自由贸易为主轴的全球化,一方面固然促成了国际经贸活动的交易成本下降,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益提升;但是,另一方面却也造成了少数人得以进入“赢者圈”,大多数人落入“输者圈”的问题,使得不平等的现象在各个国家内部以及国际之间扩散蔓延。曾经对全球化采取支持态度并有所期许的史迪格里兹,因而对于美式资本主义导引下的全球化提出了批判,他认为美国社会已经沦入了贫富差距不断恶化的情境,顶尖百分之一的人透过金钱影响政治的运作,不断扩大寻租空间和积累财富,犠牲了其他百分之九十九的人的利益,让美国陷入“百分之一对百分之九十九”的战争;同时,缺乏适当治理机制的全球化,进一步扩大了贫穷国家和富裕国家之间发展的差距,让发展中国家很难以翻身。

  民主体制失灵的结果,是美国无法扭转财政、贸易和家庭借贷这三大赤字,酬庸政治与裙带政治大行其道,人权和自由严重倒退。美国还将这种“变形民主”和“变形市场”以“华盛顿共识”为名,推销到全世界,使得新兴民主国家贫富差距更加恶化且债台高筑。其结果,就是第三波民主的退潮和“阿拉伯之春”的悲惨收场。朱云汉认为,美式资本主义不但具有“反民主”的本质,也具有“反市场”的本质,因此,必须对其建构有效的平衡、节制与监理的机制。然而,美国的政经体制似乎已经失去了自我纠错的能力,衰败的迹象仍然持续,并且促生了右派民粹主义的风潮,把特朗普推上了美国总统的宝座。

  作为反全球化的一股新兴势力,右派民粹主义的支持者在经济面向上,对内要求自由放任,对外却强调保护主义;在政治面向上,自命是代表“一般民众”发言,反对精英分子或者所谓的“建制派”掌权;在社会面向上,抵制促进社会平等的政策,歧视境内的少数族裔,排斥其他国家的人民从境外移入。这些主张和强调维持现状的传统右派保守主义并不相同,也不同于拥护自由贸易的新保守主义,特别是他们反对既有政治生态下的精英分子持续掌权,主张要“还政于民”,所以,被称为“民粹主义”。

  美国右派民粹主义兴起的具体表征是茶党的出现。茶党的成员处处和欧巴马唱反调,反对加税、反对经济纾困计划、反对全民健保、反对救援银行、反对政府过度庞大,要求政府减少对市场的干预,还给他们“个人自由”。其声势逐渐浩大,吸引了不少共和党与右派的政治人物向其靠拢,影响所及,对于美国长期稳定的两党政治体系,都造成了冲击。结果甚至于把政治素人的房地产商特朗普意外地推上美国总统的位置,开启了美国带头反对全球化、反对区域自由贸易协定和片面加征关税等贸易保护措施的诡异现象。

  竞选期间的言论就经常以中国大陆作为箭靶的特朗普,虽然在就职初期表现了一阵子对中国大陆的友善态度,但是,一心想着“让美国再次伟大”,处处都要求“美国优先”的这位美国总统,还是按捺不住他对中国崛起的忌惮,开始发动一连串对中国大陆不友善的动作,特别是瞄准了“中国制造2025”,想要截断或最少延缓中国大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势头。那么,在这场中美争霸的世纪大战中,台湾应该做什么样的抉择?

  3、迷航中的台湾

  台湾由于是一个规模比较小的经济体,市场纵深不足,无法支撑完整的产品供应链,大部分的产业发展都必须考量如何串联境外的生产要素和开拓境外的市场空间。从成本效益的法则来看台湾产业的对外连结之路,很清楚的是,善用大陆的互补要素,是台湾产业发展最佳的选择。因为,两岸地理距离邻近、语言文化相通,再加上多年来台商在大陆的经营,已经建立了比较深广的人脉关系,形成了特定的产业聚落,所以,两岸进行产业合作可以享有比较低廉的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同时,大陆拥有庞大的市场规模和强劲的成长动能,近年来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如前面提到过的,都在30%以上,大于美国、日本、欧盟,乃至于再加东南亚国家的总合。在前述这些先天条件和后天形势的制约下,台湾没有不好好连结大陆市场的理由。

  事实上,当我们把视野再放得宽广一点,从区域生产网络的视角切入,就会发现,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特别是和美国的往来上,同属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的中国大陆、台湾、日本和韩国,是唇齿相依的命运共同体。进入21世纪之后,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的枢纽虽然从日本转移到了中国大陆,但网络中各个成员的产业关联性并没有降低,甚至于因为高新技术产品更细致的分工,使得产品供应链之内的贸易更加紧密。

  由中国大陆出口到美国,造成美国出现巨额贸易逆差的许多产品,它们的供应链组合主要是镶嵌在东亚区域生产网络里,这些产品供应链的结构通常是由日本供应上游的高端原料和零部件,韩国和台湾供应中游的次高端中间财和零部件,大陆供应较低端的零部件和完成组装,再卖到美国。从产品加值的角度来说,通常日本拿走最大比例的利润,然后是韩国和台湾,再来才是中国大陆。只是因为大陆是最终产品的出口地,大量顺差就表现在中美贸易之间。

  换句话说,中日韩台是中美贸易共同的受惠者,共享中国大陆出口到美国所导致的顺差。如果我们把这些顺差的加值结构或利益获取做个分解,以绝对金额来说,恐怕日本是赚了最多,其次是韩国和台湾,再来才是中国大陆。不过,如果考虑人口数量,谈平均每个人所享有的顺差额,毫无疑问的,台湾才是中国大陆对美国贸易顺差最大的受惠者。也就是说,在中国大陆对美国的贸易顺差里,从每人平均享有的金额来看,台湾民众其实是获益最多的。当美国向大陆施压的时候,被打击的不只是中国大陆,还连带影响日本、韩国和台湾。所以,贸易摩擦不只是发生在美国和大陆之间,还发生在美国和东亚区域生产网络之间。任何中国大陆对美国贸易的减损,如果从平均每人受害的程度来说,台湾可是首当其冲。透过这样的分析说明,在中美贸易摩擦里,台湾应该和谁站在同一边,自然很清楚了。

  问题是,今天在台湾执政的民进党可不这么想,在台独思维的驱使下,民进党把大陆视为敌人,把美国当成靠山,自甘成为美国对抗中国大陆的马前卒。自从2016年5月民进党政权上台之后,由于蔡英文不肯接受“九二共识”,导致两岸官方协商中断,经贸往来的正常化和制度化停滞不前。同时,蔡英文对台湾经济前景的规划是推出“新南向政策”,要“摆脱以往过于依赖单一经济体的现象”。在此种意向下,蔡政府对于两岸生产要素的流通,特别是大陆企业赴台投资,采取了比马英九时代更为退缩封闭的态度。

  在蔡政府对大陆“锁国”的政策走向下,生产要素在两岸之间当然无法通畅地交换与组合,许多大陆企业想利用台湾的互补要素,却无法到台湾落地经营。其结果,就是台湾不仅排拒了大陆企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也排拒了大陆企业所拥有的供应链关系与商业人脉资源。把这种“锁国”的走向摆在“一带一路”的大地缘战略里观察,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台湾孤悬在“世界岛”东南海角一隅,因为迷失航向,正朝着边缘化的方向不断沉沦。

  六、结语

  无论是从地缘政治学或地缘经济学的视角来看中美台关系,都无法改变的先天事实是,台湾和大陆只隔着一道窄窄的台湾海峡,台湾和美国却隔着浩瀚的太平洋,地理的先天条件要求台湾面对“远亲不如近邻”的道理,更何况两岸之间还是同文同种的一家亲。在大陆还没有改革开放之前,两岸敌意未消的状况之下,台湾或许有与美国建立同盟关系的必要。但是,在大陆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冷战结束之余,台湾就应该跳脱两岸敌对的惯性思维,好好思考本身的定位。

  本文作者认为,无论从先天条件(如市场规模、地理区位、语言文化)着眼,或者后天形势(经济增长、要素互补、供应链组合、产业集聚效应)观察,位在“世界岛”海角一隅的台湾,最佳的产业发展和贸易开拓的方向,就是大胆地前进大陆并将大陆的资源引进岛内,透过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路径,善用中国大陆的动能。台湾如果想要跳脱长期以来“闷经济”的困境,恢复成长的活力,台湾的领导当局必须接受“九二共识”,恢复两岸协商谈判,消除两岸生产要素流通不必要的障碍,让大陆企业的运营网络能够落地台湾,促成资源双向流动,台湾才能有效利用大陆快速成长所带来的丰沛动能,包括“一带一路”所蕴藏的庞大机遇。

  展望中美之间的消长,一方面,以习近平为核心,中国大陆有着稳定干练的领导班子,可以团结中国大陆的方方面面,对未来发展做长期性的规划;另一方面,美国却是由一个言行经常反复的领导人,挟着右派民粹主义的气焰,对内撕裂美国社会,对外到处树敌,各种政策作为都是为了炒短线、争选票。这样的基本格局如果持续下去,太平洋两岸的消长之势已经可以看出端倪。

  同样的,两岸之间也呈现着不可逆的消长走势。如果没有重大的意外出现,我们将会看到未来10年里,中国大陆以每年增加1.3个以上台湾的速度,不断拉开和台湾经济实力的差距。由中国大陆主导的产品供应链将会在国际市场上逐步占有更大的份额,台湾如果不能及时将本身的比较优势卡位进这些供应链里,就会在东亚区域生产网络中日益边缘化。

  综合以上的分析,有如我们在前言中强调过的,从大形势的推移看来,特别是从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视角切入,台湾独立已经是不可能实现的幻梦,两岸统一只是时间早晚和过程是否平顺的问题。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18年6月号,总第246期)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