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新形势下打造两岸共同市场问题研究
http://www.CRNTT.com   2019-12-28 00:14:25


 
  2.有助于两岸携手应对中美贸易摩擦挑战。“台湾接单、大陆生产、出口欧美”是长期以来两岸供应链参与全球供应链的重要方式,两岸产业链对美国订单与市场有较高依赖。中美经贸摩擦及科技博弈长期化、复杂化的态势将大幅改变全球产业分工形态,给两岸经济合作和产业分工带来严重冲击。中美贸易摩擦持续一年多以来,大陆台商的生产经营已受到较大影响,尤其是以美国为主要出口市场的厂商受冲击尤为严重。部分规模较大的企业转向东南亚寻找新的生产基地或扩大在大陆市场的内销,也有些在岛内原本就有产线的企业将部分产能移回台湾,而一些高度依赖美国市场的中小企业则祇能关厂。大陆对美出口下挫直接影响两岸贸易,据台湾方面统计⑩,今年1-9月,台湾对大陆出口下滑6.7%,对美出口则大幅上升17.7%。但由于台湾对大陆的出口依存度高达40%,而对美出口依存度仅为14%,对美出口上涨无法弥补对大陆出口的缺口,1-9月台湾贸易顺差大幅下滑10.4%。打造两岸共同市场,有助于受冲击台商转向大陆内需市场和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巨大市场,有助于构建以两岸及“一带一路”沿线市场为依托、以两岸企业为主导的新型供应链、产业链,在未来全球产业链重构中占据有利位置。

  3.有助于两岸经济合作与区域经济整合相衔接。一是有利于台湾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台湾民间对于参与“一带一路”的呼声一直很强,但两岸间一直缺乏相关的合作机制与平台。构建两岸共同市场,推进两岸经济一体化进程,有利于台湾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优势,分享合作发展红利。二是有利于台湾参与亚太区域经济整合。推动构建两岸共同市场,有利于两岸间形成良好的政经互动,在此基础上,有利于台湾推动与亚太其他国家与地区签署经济合作协定。如两岸签署ECFA后,台湾也随后和新加坡、新西兰签署了经济合作协定。从中长期看,两岸若建立了关税同盟,实现完全的共同市场,未来在对外参与区域经济整合乃至全球化过程中势必需要共同协商进行,给台湾带来更广阔的对外经济合作空间。三是有利于提升中国人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两岸共同市场形成后,再加之香港、澳门与大陆的紧密经济联系,中华民族经济将更加强大,在全球治理体系以及全球供应链、价值链中的话语权将得到有效提升,有利于塑造态势,两岸的国际竞争力都将因此增强。

  4.有利于增强台湾民众获得感。近40年来两岸经贸交流的实践表明,两岸经贸关系充分发挥两岸互补优势,实现两岸双赢,给两岸带来了巨大利益。台湾主流民意充分肯定和支持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两岸经贸关系成为两岸关系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但国际金融危机后,随着经济全球化步入调整期,两岸经济均面临转型升级的新阶段,传统两岸经济关系发展方式下红利增长趋缓,两岸经济水平拉近使得产业竞合关系复杂,利益分配不平衡增长。在两岸经济合作利益分配方面,制造业台商在利益分配中占明显优势、大企业优于中小企业、企业获利大于普通民众、区域布局上北部获利大于中南部。利益分配不平衡导致岛内民众对两岸经贸关系的态度发生变化,进而对和平统一的认同根基造成侵蚀。打造两岸共同市场,有利于两岸在产业政策上进行顶层设计,减少不必要竞争;有利于推进同等待遇,为广大台湾青年人到大陆创新创业、就业提供更广阔的机遇;完全向台湾农渔民开放大陆市场,使台湾农渔业发展有着更广阔市场腹地,都将有效增强两岸民众特别是台湾基层民众的获得感。

  三、打造两岸共同市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打造两岸共同市场,是推进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的高目标,需要具备较好的基础与条件。虽然当前两岸关系空前复杂,两岸经济关系发展面临诸多重大不确定因素,但与萧万长先生提出两岸共同市场构想时的背景相比,两岸经济及两岸经济关系已发生重大变化,具备一定打造两岸共同市场的条件与机遇,同时也面临诸多复杂挑战。

  1.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已具备一定条件与机遇

  打造两岸共同市场是全球经济变革的迫切要求。当前,经济全球化进入调整期,特别是美国单边主义、世界范围内民粹浪潮带动下,“逆全球化”思潮兴起,贸易保护主义和“贸易战”兴起,对全球供应链、价值链有效运行带来新挑战。两岸供应链由于深度参与全球化,因此受到严重冲击。台湾作为典型的高外贸依赖、“浅碟型”经济体,参与经济全球化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据WTO及OECD共同开发的“贸易增加值数据库( TiVA)”统计,台湾在全球价值链参与程度高达 67.6%,位居全球第二。在趋势重大变化下,台湾经济面临关键选择,是延续过去为美欧跨国公司代工模式,还是充分利用大陆及“一带一路”沿线巨大市场重构供应链。显然,在美国优先、加大吸引制造业回流策略下,前者将面临日益严峻挑战,后者则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大陆即将成为全球最大消费市场,2018年大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38万亿元,中等收入群体人口超过4亿人,半导体进口、汽车、液晶显示屏、手机、笔记型电脑的销售量都居全球首位。打造两岸共同市场,意味着大陆庞大内需市场将成为台湾经济的直接市场腹地,对台湾经济由代工生产方式向创新、品牌转型升级意义重大。同时,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将使两岸共享“一带一路”沿线巨大市场,以及共同参与RCEP等区域经济合作,获得更大市场空间。

  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已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经过近40年来的发展,两岸经济关系日益密切,相互依赖程度达到相当高水平。贸易方面,两岸贸易额从1978年的0.5亿美元增至2018年底的2262.4亿美元。1978-2018年的30年间,台湾从大陆累积获取贸易顺差高达15500.1亿美元。近年来,台湾对大陆的贸易依存度始终保持在40%左右的高水平。投资方面,截至2018年底,据大陆商务部统计,大陆累计批准台资项目107190个,占比11.2%;实际使用台资678.1亿美元。按实际使用外资统计,台资占大陆累计实际吸收境外投资总额的3.4%。若加上台商经第三地的转投资,大陆累计实际使用台资约1300多亿美元。经济制度化合作方面, 2008年国民党重新执政后,两岸经济关系在“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上基本实现正常化、机制化、制度化,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两岸两会签署包括《两岸金融合作协议》、《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在内的23项协议,并达成一系列共识。2018年大陆方面出台了“31条惠台政策”,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待遇,在诸多领域单向对台湾实施更大程度开放。这都为打造两岸共同市场提供较扎实的基础与起点。

  两岸经济水平逐步接近,为打造两岸共同市场提供有利环境。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是打造两岸共同市场的重要内容。若两岸经济水平与收入差距过大,将制约共同市场的实现。从趋势看,两岸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近20年来迅速拉近。据世界银行统计,2005年大陆人均GDP仅为1753.42美元,而同年台湾人均GDP约为15000美元,台湾约为大陆的8.56倍。至2018年大陆经济总量已达到13.6万亿美元,人均GDP为9732美元⑪,台湾GDP总额5934.94亿美元,人均GDP为25148美元⑫,台湾为大陆的2.5倍,两岸差距快速缩小。

  新技术革命到来和新经济快速发展,将为打造两岸共同市场提供新动力。尤其大陆进入高品质发展阶段,在新技术革命引领下新经济快速发展,正推动两岸经济关系发展动能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近年来,大陆新经济发展拉动台湾经济及两岸经济关系的快速发展,也开始改变两岸经济合作方式,创新融合发展方式。过去,两岸产业链主要以“代工生产”模式嵌入全球供应链体系,导致两岸产业链总体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产业附加值不高;同时,两岸产业合作看似紧密,其实在订单来源、出口市场上主要依赖欧美大跨国公司与欧美市场,两岸产业融合深度不足。十八大以来,大陆高度重视创新驱动发展,制造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在一些领域弯道超车,逐步由“跟跑者”向“领跑者”转变,且自主品牌的产业链、价值链蓬勃发展,为“两岸制造”向“两岸创造”、“两岸智造”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新技术革命和新经济发展将极大促进两岸产业融合发展,从而为打造两岸共同市场注入新动能。

  2.面临的障碍与挑战

  两岸政治因素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将是打造两岸共同市场的主要障碍。尤其民进党蔡英文执政期间,不仅拒不承认“九二共识”,导致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进程停摆,而且从其“台独”意识形态出发,采取“经济去中”的施政路线,包括推动“新南向”政策降低对大陆贸易、投资依赖,在中美经贸摩擦中高度配合美国打压大陆华为等科技企业,全力推动“台美产业合作再连结(Re-connect USA)”方案以“强化与美国技术与创新能量的连结”,藉机大力吸引台商回流等。据统计,截止9月底,已有140余家大陆台商返台投资,累计金额6111亿元新台币⑬。可以预见,在民进党执政时期,两岸通过制度化合作推进两岸共同市场将难以实现。若未来岛内再次实现政党轮替,两岸在共同坚持“九二共识”政治基础上有望逐步推进共同市场进程,但两岸重大政治分歧仍将存在,打造两岸共同市场仍将是个务实渐进的过程。

  两岸经济关系步入转型与调整期,也将影响打造两岸共同市场进程。随着两岸经济环境转变,传统以台商向大陆转移、带动贸易发展的市场动能式微,创新驱动正在形成但受到中美贸易摩擦与高科技博弈的干扰,两岸服务合作也受两岸制度化合作停摆影响,新动能仍处于积累期。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两岸经济关系进入调整与转型期,贸易投资增长趋缓,两岸贸易依存度出现“天花板效应”,两岸产业竞争性逐渐增强。同时,传统要素驱动方式两岸经济关系融合度不高,两岸产业链看似连接紧密,实则相当程度上由欧美等跨国公司主导,对欧美市场高度依赖,以代工生产为主要经营形态的台商未能融入大陆内需市场和产业体系,在大陆形同“飞地”。未来两岸经济关系的转型升级,将是影响打造两岸共同市场的重要市场因素。

  中美经贸摩擦和高科技博弈将成为打造两岸共同市场的外部干扰因素。两岸密切的贸易、投资及产业链关联是打造两岸共同市场的重要经济基础。近一年多来,中美经贸摩擦不断升级,并逐步向科技等领域蔓延,已经对两岸经贸关系造成冲击。一方面,大陆对美出口受阻将严重影响两岸贸易与投资。2017年台湾外销订单中,“电子产品”与“资讯与通信产品”外销订单合计2745.31亿美元,美国订单高达911.31亿美元,占比33.12%;而大陆是台湾ICT产业向美国出口的重要生产基地。在对美出口带动下,大陆大量从台湾进口中间产品,成为拉动两岸贸易额的主力。中美贸易战已明显冲击两岸贸易及投资,对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将产生不利影响。同时,中美高科技博弈加剧并长期化,也将冲击打造两岸共同市场进程。若未来中美高科技产业形成市场、技术、标准相对区隔的不同体系,将对两岸科技产业交流与合作产生很大不确定因素,两岸技术合作、专业人才流动、标准共通等都将面临诸多新挑战。

  四、打造两岸共同市场的路径

  1.开展沟通与协商,积累共识。打造两岸共同市场涉及各阶层的广泛利益,应该在两岸各领域、群体间进行充分沟通与协商,瞭解大家关切,求取利益平衡,打好协商基础。一是进一步完善执政党、企业界与民间为主的两岸经济制度化合作多层次交流平台,充分发挥不同平台的特殊作用,并展开多方讨论,化解分歧。二是要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寻机会展开两岸官方的对接与沟通,商议搭建打造两岸共同市场的制度化框架;三是两岸智库对接,进行打造两岸共同市场的可行性分析。研判两岸共同市场构建后的整体经济、社会福利变化状况,分析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并对因此而福利受损区域、产业、人群提前做出补偿性安排,防止局部利益受损冲击整体共同市场构建过程。四是两岸基层民间组织、行业协会展开对话。两岸共同市场涉及服务贸易自由化、人员的自由往来等内容,势必对两岸社会产生一定冲击,也必然产生复杂的社会治理需求,这也是打造两岸共同市场整体成败的关键。通过基层民间对话,预先就未来共同社会治理等问题进行讨论,消除关键障碍。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