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香港8月21日电(评论员 陈鸿斌)建国以来, 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新中国成立伊始,人均预期寿命仅35岁。2019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7.3岁,主要健康指标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公共卫生整体实力、医疗服务和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全民身体素质、健康素养持续增强。
上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烈性、急性传染病广泛流行,人口死亡率为25‰,儿童死亡率高达130‰,孕产妇死亡率达15‰,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面临诸多困难。
1952年12月,第二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召开。毛泽东主席为大会题词:“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根据这一号召,那次会议在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将“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确定为卫生工作方针之一,由此确立了新中国卫生工作的指导方针。
从1957年12月至1958年3月,关于除“四害”、讲卫生问题,毛主席亲自起草的文件、写的信件和作的批示就多达10余份。此外,为贯彻卫生工作指导方针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建立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专科防治所、卫生宣传站等卫生机构;在卫生保健制度方面,采取了全国“免费医疗”的做法。
1958年,毛主席在得知江西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病的消息后,兴奋得夜不能寐,并挥毫写下《七律二首·送瘟神》的壮丽诗篇。“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这一诗句充分表达了这位诗人领袖的欣慰心情。1965年,毛主席又提出“把医疗卫生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口号,以解决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缺医少药的状况。
去年年初开始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是100年来全球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风雨同舟、众志成城,构筑起疫情防控的坚固防线,打响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取得了抗疫斗争的重大战略成果,并由此迅速恢复经济和国民的正常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