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1月8日电/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回答了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内涵做出了重要发展和深化,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国有经济制度体系的建设与创新,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创新
经济参考报发表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杜天佳文章指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中国经济制度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决定性地位,对其他领域制度建设及国家治理效能有重要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重大经济制度创新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二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决定》着眼于新的实践和发展需要,把这三项制度并列,都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做出了新概括,对中国经济制度属性和经济发展方式做出了重大理论创新,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
基本经济制度体系建设的战略图谱
文章分析,仔细梳理《决定》中“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部分的阐述,可以发掘中国经济制度体系和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图谱”——“三个基本原则”和“一个发展模型”。
三个基本原则。在所有制方面,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鼓励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大力调整所有制结构,促进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健康发展。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彰显出国家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对各种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所有制主体平等原则”。
在分配制度方面,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同时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强化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彰显出对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与传统生产要素的价值同等对待,尊重和保护各类要素投入和贡献获得应得回报的“要素平等原则”。
在资源配置方式方面,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进一步完善产权保护、要素配置、科技创新等机制,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彰显出将公平竞争作为市场经济的核心,确保所有市场主体都能获得公平竞争权利的“公平竞争原则”。
一个发展模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经济社会形势日趋复杂。国际方面,全球化规则面临重构。国内方面,新旧动能转换阵痛明显,经济下行压力日渐增大。未来30年,中国要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企业要成长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方向和路径何在?《决定》勾画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崛起经济发展模型——多维发展范式,由两个维度和四个参量组成。一是时间维度,包含改革和创新两个参量。改革,是破除已有的障碍、修正发现的错误,目的是激活存量;创新,是突破现有的框架、创造未来的动能,目的是释放增量。两者都需要时间成本,用时间来换空间。二是空间维度,包含开放和协调两个参量。开放,是从商品、要素、制度等全方位,提高中国与全球经济互动的广度和深度。协调,是从产业、区域、城乡等多层次,优化经济与社会活动的空间布局。对中国而言,开放和协调,既是改革,也是创新。与时间维度不同的是,开放与协调旨在用空间来换时间,作用是推动甚至倒逼改革和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