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一次台湾大选,已不仅是一次领导人的选择,更是台湾未来发展道路的选择。 |
中评社╱题:台湾政治版图的碎片化 作者:李秘(上海),上海市公共关系研究院副院长
就目前的选举动态看,蔡英文除了继续鼓吹“安全”议题之外,也正在建构一套新的论述,这套论述的核心是台湾全面依附美国,不仅在政治、军事上依附美国,在经济和科技上也依附美国。通过依附体制,让美国提供“安全”保护,也让更多的产业领域建立与美国的合作机制,并获得收益。对于国民党和韩国瑜,最重要的问题是在“九二共识”下,提出更具体的两岸政策论述,让更多的团体都能从两岸融合中受益。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一次台湾大选,已不仅是一次领导人的选择,更是台湾未来发展道路的选择:是选择放弃大陆市场、全面依附美国,还是选择在中美之间保持平衡。
台湾从2004年“总统”选举开始,正式形成了蓝绿二元对立的政治格局。与此相应,政治版图也分成了蓝营基本盘、绿营基本盘和中间游移选民三部分。每到选举,蓝绿两大政党的主要目标就是两个,一是通过意识形态动员来巩固和凝聚基本盘,二是通过与意识形态相符合的政策主张来争取中间游移选民的支持,甚至是迫使中间选民在两大政党之间做出选择。如果某一个政党能够最大程度地团结基本盘,同时又能争取更多中间选民的支持,那么这个政党就能获得执政权。
但是从去年“九合一”选举开始,台湾政治版图出现了碎片化的现象。
一、绿营基本盘出现裂痕
民进党的支持者主要来自两部分群体,一个是具有强烈“台湾主体意识”或“台独意识”的选民,一个是“三中群体”。长期以来,民进党用统“独”矛盾、省籍矛盾、民主价值等叙事对支持者进行意识形态灌输,并用倾向性的照顾政策来巩固其支持者。民进党甚至以台湾弱势群体的“保护神”自居。
蔡英文上台后,拒不承认“九二共识”,冲撞两岸关系,致使台湾经济增长乏力,民众获得感和满意度呈直线下降,劳工阶层低薪化更加严重。与此同时陆客赴台旅游市场持续萎缩,这对岛内的观光业者、游览车业者、住宿业者的生计都造成影响。此外,两岸关系恶化,也让中南部的农渔产品、水果蔬菜销售不出去,农产品价格崩盘。但民进党对三中群体的疾苦和呼声不以为意。①
在2018年的“九合一”选举中,过去长期被认为是绿营铁票的南部农渔民、计程车司机、中小企业主等,跳脱民进党。在南部的5个农渔业地区( 云林县、嘉义县、原台南县区域、原高雄县区域、屏东县) ,国民党一改往年得票仅为民进党5-6成的状况,获得票数与民进党几乎持平。细观国民党候选人韩国瑜、卢秀燕等人此次在各选区的得票率,也可以发现他们都在民进党曾占优势的农渔业选区获得了胜利,卢秀燕在劳工和农民聚集的绿营票仓丰原区、大里区、太平区和乌日区都取得领先。韩国瑜也成功翻转了小港区、前镇区、鼓山区、大寮区、冈山区和美浓区等农渔业区。这一现象被岛内媒体称为 “农民起义”,认为民进党忽视农渔民利益和两岸关系恶化背景下农产品出口受阻,是导致这一转变的重要因素。②从这次“总统”选举来看,韩国瑜“民调很冷,民心很热”,似乎反映出,这一转变仍在进行中。虽然我们尚不能就此认定农渔民彻底抛弃民进党,但是他们的支持开始松动、民进党基本盘出现裂痕则是不争的事实。
二、国民党基本盘也出现了分化重组的迹象
在国民党威权统治时期,国民党是一个以军公教群体与农工阶级相结合的政党。在台湾民主化转型时期,农工阶级逐渐成为民进党的支持者。此后,国民党日益成为一个以知识精英和经济精英所主导的政党,其中下层的支持者基本上是由地方派系来经营。这些构成了国民党的基本盘。但是从2016年开始,国民党的支持者也出现了一些变化。
一个变化是中小型地方派系的摇摆性在增加。长期以来,地方派系是国民党维持基本盘的重要依靠力量。但地方派系是以选举利益最大化为最高目标,对统“独”问题缺乏明确立场。这就决定了地方派系与国民党的结盟主要是利益结盟。特别是乡镇、村里层级的中小型地方派系,因生存压力而表现出摇摆性。2016年“大选”时蔡英文优势明显,有数十名地方派系政治人物转向民进党;2018年“九合一”选举中,气氛对国民党有利,一些地方派系又转向国民党。虽然目前,地方派系在国民党内的地位达到了2000年以来的最高峰③,但双方的关系已松动。如果未来选情对国民党不利,一些中小型地方派系还会再次摇摆。
另外一个变化是一些国民党的传统支持者对两岸交流的态度出现了一些变动。例如,专业人士(甚至也包括半专业人士)阶层一直是两岸交流的受益者,也支持两岸交流,并长期支持国民党的两岸政策。但是近两年,他们对两岸交流是否应该继续深化并走向相互融合,持保留态度。2018 年“九合一”选举中,民进党之所以能在桃园、基隆、新竹市等“蓝大于绿”的地方连任,固然有郑文灿、林右昌、林智坚等人淡化蓝绿色彩的原因,这三个县市专业人士较为集中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因素。未来不排除这个阶层逐渐由“蓝”转“绿”。果真如此,那么国民党的基本盘也将发生分化裂解。
三、中性选民的诉求日益多元化
自2000年台湾发生首次政党轮替之后,蓝绿两党都曾“完全执政”,但台湾民众很难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政党政治给社会良性发展带来的好处,选民对于政党的冷漠和不满情绪与日俱增。④近年来,一些民调数据都显示,“中间游移选民”群体的数量不断扩大。在2018年“九合一”选举中,两大政党在县市长层次以下的领域,影响力明显下降。⑤
我们一般认为,“中间游移选民”是一些经济理性选民,他们会根据各个政党的政策主张来决定自己的投票取向。但实际上,被归为“中性选民”的群体其内部差异性远远大于同质性。例如,以柯文哲为代表的所谓 “白色力量”,并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⑥其支持者纯粹是出于对蓝绿政党的不满,而并没有统一的诉求。在这次“总统”选举中,“第三势力”一度呼声很高,但是最后仍无法协调出一组人马出来竞选。表面上看,是因为相关政治人物各有盘算,但更根本的原因是他们的支持者严重分裂、缺乏共识、无法并肩战斗。
台湾青年群体诉求的多元化更为显着。从社会人口结构看,目前台湾 20-39 岁的青年人有 676万,占选民总数的 35%,可以说是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但是这些台湾青年大多没有明确的政党认同,且政治态度非常不稳定。例如,在2016年大选时,台湾青年受政治和经济“安全”以及个人生存发展问题的影响,大多支持蔡英文。但是蔡英文并没有给他们更好的生活和更好的未来。所以,在2018年“九合一”选举中,很多青年选民用选票来教训民进党。这次“总统”选举,受香港问题等因素影响,一些年轻人又转向民进党,重新支持蔡英文。而且青年的政治诉求也非常多元。有的秉持“小确幸”价值观,有的则看重“同婚”议题。甚至是对于青年普遍关心的收入、就业和发展问题,其立场也有不同,有些认为应该积极投入全球化的历史潮流中,也有的受世界性的反体制浪潮的影响,诉求反全球化、反权威、反精英。所以,台湾青年虽然被视为一个群体,但是这个群体是高度碎片化的。
四、互联网加剧了政治版图的裂解
长期以来,台湾政治板块主要以蓝绿(或统“独”)来划分。过去台湾内部也存在阶级问题、贫富矛盾和其他一些议题,但一到“总统”选举,受政党的强力意识形态动员,阶级、贫富分化等议题往往让位于统“独”议题,蓝绿力量归位。2014年柯文哲的崛起,也主要是吸引处在蓝绿光谱中间的这部分选民,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台湾政治版图划分。虽然各界对蓝绿恶斗多有抱怨,但无可否认,蓝绿两党在台湾社会中扮演了社会主干的作用,能够对社会进行基本的整合。但是随着台湾政治版图的碎片化,蓝绿两党要整合台湾社会,难度急剧增加。
特别是互联网社交软体的广泛使用,使得不同的团体内部成员能迅速找到组织,形成同温层。这样,台湾社会就逐渐裂解成一个个“政治部落”。⑦不同部落在意识形态和社会经济利益等方面的诉求更加复杂多样。而民众通常也祇是与同部落成员交流,而缺乏与外部沟通。结果部落内部的凝聚力越来越强,部落之间的对立也越来越强。
这一状况反映在选举上,就表现为选举结果越来越难以预测。一是选民的投票意愿越来越低。因为投票意愿低,哪些人去投票,哪些人不去投票,对选举结果有直接影响。二是选民的投票意向越来越难捉模,选民的投票倾向是不稳定的,一个小的事件都可能引发选民的大幅转向。三是发生突发事件的风险大幅提高,选民可能会在不同候选人之间摆来摆去,另外,由于随着钟摆的速度加快、力道加大,发生突发事件的风险也大幅提高。
五、政治版图碎片化下蓝绿两大政党的选战战略
在民主化转型初期,台湾蓝绿政党都靠国家认同和统“独”意识形态来凝聚支持者。目前,台湾政治结构出现了重大变化,选民的政党认同大幅下降,政治版图碎片化。无论是国民党还是民进党,都无法像过去那样依据强烈集体意识来进行选票动员。国民党的“中华民国”诉求不会有效果,民进党的“台独”诉求也不会有效果。但是如果放弃意识形态,不去重新建构一套新的价值论述,不仅无法团结更多的政治部落,而且政党本身都会出现“解组”的可能。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曾把社会关系的组合形式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机械团结”,以低度分工为基础,以强烈集体意识为纽带结成的社会;另一种是“有机团结”,以高度分工和广泛的相互依赖为基础构成的社会。
按照涂尔干的标准,台湾蓝绿两党在民主化初期的选民动员基本上是一种“机械团结”。面对新的形势,蓝绿两党都需要采取新的策略,在政党与支持者之间建立起“有机团结”。面对即将到来的2020年大选,蓝绿两大政党最重要的任务不是去巩固基本盘,而是建立一套以意识形态和民生利益相统一的政策论述,把尽可能多的政治部落都纳入其中,并让他们看到在这个论述体系中可能获得的利益。
就目前的选举动态看,蔡英文除了继续鼓吹“安全”议题之外,也正在建构一套新的论述,这套论述的核心是台湾全面依附美国,不仅在政治、军事上依附美国,在经济和科技上也依附美国。通过依附体制,让美国提供“安全”保护,也让更多的产业领域建立与美国的合作机制,并获得收益。这意味着,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台美经济合作(包括推动洽签“双边投资协定”及“自由贸易协定”)将成为民进党的主攻方向。对于国民党和韩国瑜,最重要的问题是在“九二共识”下,提出更具体的两岸政策论述,让更多的团体都能从两岸融合中受益。
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一次台湾大选,已不仅是一次领导人的选择,更是台湾未来发展道路的选择:是选择放弃大陆市场、全面依附美国,还是选择在中美之间保持平衡。
注释:
①张文生:《2018 年底台湾地区“九合一”选举评析》,《台湾研究》,2018 年第6 期。
② 林中威:《浅析2018年台湾地区“九合一”选举》,《现代台湾研究》,2018年第6期。
③陈咏江:《国民党地方派系“衰而不亡”揭秘》,《现代台湾研究》,2019年第2期。
④朱希敏:《政党竞争模式下台湾选举政治的变化趋势初探》,《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
⑤林冈 王晓笛:《“九合一”选举及其对台湾政党政治的影响》,《台湾研究》,2018年第6期。
⑥殷俊,马春暖:《可持续的两党主导:台湾地区政党体系演变的趋势》,《台湾研究集刊》,2019年第1期。
⑦蔡美儿(Amy Chua)的概念。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0年1月号,总第26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