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带一路”最重要的意义,归根到底是鼓励各国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 |
中评社北京8月16日电/共建“一带一路”是习近平主席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和时代进步要求,着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重大倡议。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成为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和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
“一带一路”从时间维度激活共同的历史记忆
北京日报发表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王义桅、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陈超文章提出,2000多年的丝绸之路所凝炼的丝路精神。“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激活了“丝绸之路”这一共同的历史记忆,核心目的是复兴“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冷战结束以来,中国在中亚地区提倡经济合作,力推上海合作组织建设,但一直面临挑战。后来,中国逐渐发现推进经济合作仅靠参与国际性组织的建设与合作是不够的,于是便想到了丝绸之路这个着力点。
500多年的全球化消除海洋型全球化的负外部性。全球化的命运其实是与丝绸之路的兴衰分不开的。历史上的丝绸之路非常辉煌。欧洲传教士盖群英在漫长的丝绸之路旅程中如此记述:“宽而深的车辙分分合合,犹如江面上的涡流。在这条路上,无数人走过了几千年,形成了一条永不止息的生命之流……”。1453年,奥斯曼帝国崛起,把东西方贸易文化交流的桥梁切断了(史称“奥斯曼之墙”),欧洲人被迫走向海洋,从而改变了整个世界格局,世界进入以西方为中心、以海洋为主导的时代,开创了海洋型全球化。自从古代丝绸之路被切断后,许多国家都曾试图恢复这条通道。然而,重建古代丝绸之路是百年梦想。欧亚大陆内陆国家的物流成本非常高,与海上物流相比没有竞争力,而且产业链大都沿海布局,内陆地区逐渐走向落后。因此,不打通丝绸之路,内陆与沿海地区的发展差距就难以消除。
50多年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一带一路”最重要的意义,归根到底是鼓励各国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从东方到西方,中亚地区只是过道,古代丝绸之路没有帮助沿线国家实现共同富裕。“一带一路”要消除这种贫富的差距,真正将沿线国家的命运绑在一起,形成命运共同体。欧洲人所创造的话语体系的逻辑是“东方(现代)文明来源于西方”。实际上恰恰相反,西方文明中很多成分都来自东方。我们提倡“一带一路”、努力复兴丝绸之路的目的之一就是告别西方中心论,让世界还原到本身应有的多元状态。“一带一路”是21世纪的跨洲际合作倡议,不只是打通历史上中断的丝绸之路,更是借助丝绸之路的历史概念,开创新型全球化。
10年新时代的实践。新时代十年也是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十年,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不断取得新突破,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加快形成。随着我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认识更加深入、战略更加成熟,中国如期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面对更加复杂严峻的外部挑战,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生动体现了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发展中国家,秉持大国责任和担当,为解决全球性问题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实现共同发展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一带一路”从空间维度重构全新的世界版图
文章分析,欧亚大陆的互联互通、陆海联通从愿景到行动。金融危机以后,西方消费能力不足,购买不了那么多中国制造的商品,中国出现了一定的产能过剩,产品卖不出去,这证明只盯着发达国家的市场是不够的。世界经济的循环也从传统的“中心—外围”式的单一循环,越来越变为以中国为枢纽点的“双环流”体系,其中一个环流位于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另一个环流存在于中国与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之间。通过建立新的产业链环流,形成“双环流”来对冲发达市场的风险,这是“一带一路”最早的思想原型。17世纪前的欧亚大陆时代,马、骆驼和帆船是人类主要交通工具。到了18世纪的海权时代,蒸汽机车成为主要交通工具。19、20世纪以后,迎来了铁路时代、飞机时代。如今,人类迈入陆海联通、万物互联时代。高铁成为21世纪具有代表性的交通工具。中国已经在引领人类新型的工业化、城镇化,实现世界的互联互通和联动发展,这就是“一带一路”倡议的精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