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三:台湾历届“总统”主政时期国际政治解析一览表 |
2.李登辉主政时期(1988-2000)
首先,在国际体系部分, 世局进入后冷战时代,两德统一之后,引发东欧自由化运动,导致前苏联解体之后,东西欧整合,美国单极主导多元力量兴起。
第二、在两岸关系方面,李登辉开始主导新型两岸关系发展,成立陆委会、海基会负责大陆事务,成立“国家统一委员会”与发布“国家统一纲领”。开始展开制度化与中国大陆的交流与互动。
第三、决策者思考方面,李登辉于1995年前往美国母校演讲,在专题演讲上多次提出“中华民国”用语,在1996年台湾第一次总统直接民选之前,台北基本上透过“经美制中”,游说华盛顿支持台湾参与国际空间,北京方面对台启动三波飞弹演习,引发第三次台海危机,美国派遣两艘航空母舰南北巡弋台湾海峡,一定程度稳定情势。1999年为了因应后续两岸海基会与海协会的上海和平论坛,李登辉提出“特殊国与国之间关系”,简称“两国论”,从此被北京拒绝往来,认定是台独同路人,也因此阻碍两岸正常交流。
3.陈水扁主政时期(2000-2008):同时美中对抗
首先,在国际体系部分,在2001年国际反恐时期,在美国引导下全球社会进行反恐联盟行动。台湾也因而成为美国领导的反恐集团的一分子。相同的,全球化浪潮兴起,北京积极参与国际社会,除了加入多边国际组织之外,自行倡议国际机制(上海合作组织、金砖五国、一带一路等等)更能够发挥北京的国际影响力。
第二、两岸间互动,由于台湾首度政党轮替,北京方面无法因应具有“台独党纲”的政党,而非传统与国民党的“国共关系”。当时,国共两党主张“九二共识”,民进党不同意,而提出两岸藉鉴“欧洲统合模式”,承认“九二会谈精神”的态度。2004年为了赢得大选,民进党提出两项公投:“建构反飞弹防御系统”与“两岸和平互动稳定架构”;2005年开始冻结国统会,废止国统纲领的适用,并提出“正常国家决议文”、以台湾名义重新加入联合国。使得北京在2005年制定“反分裂国家法”,组建“国共论坛”,加强“反台独”力道。
第三、决策者思考方面,陈水扁在第一任期保持“维持现状”。到第二任时期,由于中国方面没有善意回应、夺取台湾的邦交国诺鲁,因而提出“两岸一边一国”主张。到了第二任时期,推动去中国化,以台湾名义参与国际组织,并在外交上,推动“积极外交”,被认定是“烽火外交”,引发两岸外交与国际空间的争夺战。同时,此一时期的“台美关系”相当紧张,两者之间的沟通有限。
4.马英九主政时期(2008-2016):和中、亲美、友日
首先,在国际体系部分,中国逐渐经济崛起,在国际社会发挥更大影响力。2009年发生纽约华尔街金融风暴,出现G2概念,但是,北京方面还未做好准备,“韬光养晦”还是基本外交原则,主要在于稳定周边,确立中国的“战略机遇期”发展阶段。
第二、两岸间互动方面,马英九强调外交休兵、两岸和解,透过制度化方式,签订二十三项协议,并确立国台办与陆委会领导人定期会晤,北京方面也不阻止台湾有限的国际空间与国际组织的参与。
第三、决策者思考方面,马英九强调“和中、亲美、友日”的战略优先顺序,并在两岸优于外交思考下,以改善两岸关系为主,遂有2015年11月7日新加坡的“马习会”,确认两岸之间的“一中架构”。
透过国际政治解析三要项,整理台湾历届总统的国际体系结构、两岸关系互动与决策者思考,得出以下一览表(表三)。
(表三:台湾历届“总统”主政时期国际政治解析一览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