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香港8月16日电/近日,中国公布了对校外培训的禁令,使得一度成为万千家长必选项的校外学科辅导以及学龄前儿童的超前学习行为被骤然喊停。
法国《欧洲时报》8月13日载文《教育减负:消除焦虑,追求优质公平教育》,文章说,近年来“鸡娃”成为街谈巷议的高频词,指的是父母给孩子“打鸡血”,不断给孩子安排学习培训的行为。而几年前同样是流行语的“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似乎已经在为如今的“鸡娃”行为做了铺垫。
网上流传的一份某家长为孩子制定的暑期时间表,其课外培训及家庭作业安排的紧凑程度让许多成人看过之后都大呼受不了。然而,在“鸡娃圈”这绝不是一个段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为一种极易传导的焦虑,使得家长带着孩子如同旋转的陀螺般无法停下来。这种焦虑在个体身上是一种心态,然而当焦虑导致的行为在整个社会传导起来便形成一种生态。有一个生动的例子可为此做注脚:在一个电影院里,如果前排的人都站起来,那么后面的一排排也都不得不相继站起来。
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校外培训成为中国家长们的“刚需”,课后及周末带孩子奔波于各种培训班之间也成为家长们的常态。据了解,很多培训机构还会按照成绩给孩子分班,实际上是把孩子分成三六九等,这无疑强化了家长们的焦虑,于是产生了所谓“冲班”的说法,在此过程中孩子承受着怎样的压力可想而知。
校外培训发展至此,似乎已经形成了一个个凌驾于基础教育标准之上的评价体系,而这些评价体系通过长时间产业链的环环相扣,逐渐成为家长们的焦虑“制造机”。有些家长甚至为了让孩子参加竞赛,牺牲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时间,学校课程与校外培训完全本末倒置。
幷不是说不能存在多元评价体系,只是当校外培训机构鱼龙混杂,而其所构建的评价体系又纷繁复杂时,必然会严重干扰正常校园教学,甚至影响升学体系。
如今,中国高层叫停校外培训,也给了“鸡娃”的家长们一个冷静期。或许每个人都在等待前排的人坐下。一个公平的教育体系不可能一蹴而就,一个叫停的政策无法浇灭所有旺盛的焦虑之火,但有所行动是第一步。抚平家长们的焦虑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方面要解读幷实践教育公平;另一方面要回答什么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