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美教授:拜登演讲与中国文化有相通之处
http://www.CRNTT.com   2021-02-04 11:39:09


  中评社北京2月4日电/据参考消息网报道,美国密歇根大学荣休教授马丁·鲍尔斯1月31日在香港《南华早报》网站发表文章称,拜登演讲与中国文化有相通之处。全文摘编如下:

  中美关系在特朗普的总统任期最后几个月里迅速恶化,这几乎不是什么新闻。特朗普政府采取了类似“我们对他们”的姿态,成功地按种族划分了美国选民。种族主义促使了美国选民严重分化的局面,但我们不应忘记,特朗普政府的外交政策与国内政策一样充满种族色彩——因此,如今撕裂美国的仇外心理也给中美在全球挑战上的合作带来障碍。

  中美价值观有共同点

  拜登希望缓和被特朗普放大的分歧,因此他的就职演说聚焦团结。他的司法部长人选梅里克·加兰很好地概括了他的想法:“法治的本质是同案同判。不能对民主党人是一个规则,对共和党人是另一个规则;对朋友是一个规则,对敌人是另一个规则;对有权有势者是一个规则,对无权无势者是另一个规则。”

  换言之,让国家团结起来意味着平等,对同类案件同等对待。这要求事实面前人人平等,这是团结所必需的共同标准。

  抛开流行的谬论不谈,我们发现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中国对这些理想都并不陌生。早在9世纪,政治家白居易就撰写了一份关于法律的政策文件《策林》。这份文件指出:“如果法律对穷人严、对富人宽,那么法律就不是平等的。如果法律施用于远离权力的人,而不施用于接近权力的人,那么法律就不是平等的……你认为如果不平等运用(法律),能说是成功运用法律吗?”(原文为:急于贱,宽于贵,则不一也;行于疏,废于亲,则不一也……况君之令,其可二三而行者乎?——本网注)

  加兰所说的道理与白居易几无二致。但那是帝制时期的中国;今天的中国怎么样呢?让我们不妨再来看一下拜登的就职演说:“(我们必须)互相尊重。政治不必像一场熊熊大火,摧毁它所经过的一切。每一个分歧不一定成为全面战争的起因。”

  这与北京的口号观点相近。北京的口号说,磋商和谈判胜过强迫让人接受协议。这个口号可以追溯到孔子。他认为,理性者磋商和谈判,而歹人试图让所有人服从他们自己的意愿。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