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马英九的两岸观与○八契机
http://www.CRNTT.com   2006-04-26 16:55:35



  台湾共识

  泛蓝核心占全台比例不出百分之十五,马英九当然知道单凭之绝难成事。是以他之前曾搭配李登辉喊出「新台湾人」的口号,迄今仍不若连宋,未和李决裂;马一贯「温良恭俭让」的素养有以致之,他不能轻忽对待台湾「在地化」发展大势的现实考虑亦有以致之。说到马李关系,有谓二人今后未必毫无再度合作的空间,甚至有种逆向可能:即是假如李还在台湾政坛占有一席舞台,又假如两岸关系全面交恶,则马个人意识中的「民主反共」元素和李的「台独」元素在抗拒大陆的方面或未尝不无可通之处。当然,倘若马、李之间真有直、间接合流的状况发生,那将是马大李小,与李当权时比较,诚此一时、彼一时也,应是马收编李。李当年臣服蒋经国至今始终未有悔言,今后未尝不可在某种意义及在一定程度上臣服于可堪称是蒋经国隔代真正接班人的马。

  马英九虽不得不顺应台湾本土化的岛内大环境,然而同时也一直高喊「反台独」,因这在他是既合心意又最稳当的做法;即便当前泛绿之主政者阿扁亦不得不承认台独之不可行性,始终须说要行「新中间路线」。深绿死硬分子,一如深蓝死忠派,都还祗是两头之小数,不足左右大局。

  也正因此,「中华民国论」成为当前台湾主要阵营间的共识或最大公约数。但马英九所代表的泛蓝和民进党当权派所代表的泛绿在就「中华民国」之认同上显然各有不同的理由,前者是一脉相传「中华民国」,舍此别无它择;而后者则祗是阶段性地运用「中华民国」,有随时伺机将其「正名」之心乃路人皆知。

  因此,祗要两岸不统不独的僵局一日不破,泛蓝、泛绿各自维持「中华民国」现状的基本立足点并无太大实际差别。至于马英九和大陆方面能如何具体互动,或能有多少发挥的空间则得另当别论,而且很大程度端视北京当局对台政策之拿捏和取舍。

  北京关键

  毫无疑问,大陆一方自然宁愿见到泛蓝胜过泛绿。因此,北京当局如何做球、泛蓝如何接球,不管是否可称之为新的「国共合作」也罢,确是○八年之前两岸关系最值得观察的发展。

  众见胡锦涛主政后凡事以务实为先,对台政策也展现了空前的开创气势。连、宋、郁等泛蓝「大老」相继北京归去来兮之后,北京当局如何收取成果、继续和马英九这位新世代的泛蓝「集大成」者齐将两岸关系推向更上层楼?这未尝不是值得推敲的课题。

  和前述三位泛蓝「大老」有别,马英九长年公开表态同情「六四」、「法轮功」,以及反对「一国两制」、「反分裂法」,虽或有其特定对象和特殊用意,甚或祗是他「成于内、形于外」的自然流露、无刻意的针对性,却都是非常不顾及北京当局颜面的做法。所幸北京当局已宣示了祗要承认「一中」、其它既往不咎的原则,这特别适用于马英九的情形,但往后又如何呢?能期待马英九在这些争议上有所根本转化吗?这的确都是在马当上党主席之后,国共两党交往时或会立即呈现的难题。

  正因马英九有深潜的「大中国意识」,他一方面反台独、另方面也才会对大陆内部事务「说三道四」,诚足令北京当局既喜又忧。

  北京当局最高招还是应展现以大局为重的胸襟,超越这些以前和以后都会常听到的争拗,期盼或进而设法积极促使马英九在就新任之后,较能从务实的角度对待这些问题,体认「一国两制」脉络中之「两制」精神。邓小平说过的「河水不犯井水」,确是在当今历史条件下的两岸之间正确的相待之道,毕竟解决两岸问题非必然需要和大陆内部的事务问题挂钩不可。但有取就应有予,相对的,大陆当局并非不可在「一国」之界定上明确呈现更大弹性,以包容台湾包括马英九所代表之泛蓝在内的各方面之期求有自己一定主权的愿望,亦为「两制」提供更为名正言顺的基础,也才更有条件消弭马英九的这类势必会负面影响两岸关系的争议于无形。

  如此「存异」之后,「求同」便可随至。胡锦涛主政后的对台工作重心已由较难的「促统」转至较易的「反独」,这特别与最可由马英九代表的所谓「维持现状」之泛蓝主张不谋而合。但「取法乎上得于中」,统独之间是你消我长,若祗「反独」而不「促统」,则其力道必有限,其所得局面仅是过渡性的,两岸关系未必可以真正稳定化。
换言之,两岸关系若真能改善,「反独」或「维持现状」二作法若真能奏效,则量变可以转成质变,「反独」便可为「促统」所取代,「维持现状」为「改良现状」所取代。按此而论,北京当局和马英九方面都大有可以更积极进取作为的空间。

  其实「促统」或「改良现状」这二事做起来并不那么难,起点正在现成的「九二共识」。或许北京当局业已接受国民党方面「一中各表」的单边解释,但究竟「一中」的实质指涉或内涵是什么?不能仅停留在祗有抽象笼统说法的阶段,事物总是要发展的。而且,倘若「一中原则」依然含糊不明,又怎样在与台湾旗帜鲜明之独派的争斗中针锋相对、彻底取胜?

  马英九基于他个人的历史包袱,于「中华民国」之名号势必更执着,北京当局若无意打开此结,马在两岸问题上就无太多回旋空间。况且「一中原则」的真义若祗指涉有排他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则以马英九为首的泛蓝断无欣然和平接受的可能,遑论泛绿方面。

  既若此,北京当局要么正视这问题、澄清「一中」的实质内涵,协同泛蓝合力突破两岸僵局;要么继续回避这问题、徒让两岸僵局持续悬而不解,结果是令泛蓝难有作为,泛绿便可从中使力,台独阴影仍将高挂不去,于两岸关系又有何益。

  赶紧提升「九二高识」的基础、对「一中原则」提出确实又具可操作性的框架定义,好让两岸关系及早脱离混沌局面,这涉及胡温体制整个对台政策的成败。马英九之外省背景在○八年不但不必然败事,反可成事,而北京当局对台的基本号召之能否更为切实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05年9月号,总第93期)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