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两岸关系转变的四点启示
http://www.CRNTT.com   2006-06-06 12:27:07



  大陆已从往日的教训中,学会以动态、发展、联系的目光,务实地面对岛内复杂的政治生态。世间无僵死不变之物,也无僵死不变之人。对“台独意识”、“台独理论”、“台独人物”,不施以积极、正面的影响力,就等于施以消极、负面的影响力。采取积极、理性的姿态,才能在与“台独”势力争夺民意的斗争中占据主动,才能有效破解“台独意识”,化云为雨、化险为夷。 

  启示之二:建立两岸反独“战略同盟”意义重大 

  泛蓝阵营,是岛内“反独”势力的松散联合体,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与不稳定性。大陆与这个营垒到底是什么关系?在岛内错综复杂的矛盾中,如何处理与这个营垒及营垒中左、中、右派的关系?这显然不是无足轻重的小事。 

  经验与教训让我们必须坚定如下三点逻辑体认: 

  第一:泛蓝阵营的生存态势、泛蓝与大陆的关系状况,对和平统一事业的成败具有指标性意义。 

  本质上说,泛蓝阵营与和平统一事业是一体存在的。泛蓝存,和平统一事业存;泛蓝长,和平统一事业长。泛蓝是全球华人反独促统联合战线中的关键部分,而大陆与泛蓝的合作状况,则是这一战线中的关键环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决定着泛蓝的生存与发展,也决定着和平统一事业的兴衰。 

  民进党执政五年来,大陆与泛蓝阵营间有沟通有合作,但平心而论,总体上既少互信又少默契,并未形成合力,以至错失了不少推动两岸关系转折的良机,客观上给“台独”势力提供了进可攻、退可守的运转空间。“台独”阵营则从污蔑攻击大陆与泛蓝关系、妖魔化“中国意识”入手,分化离间两岸反独阵线,并取得了相当成功。至前年“总统”大选前数月,陈李合作,竟一改以往“渐进式台独”的小步舞,将正名、公投、制宪等三大工程一揽子推出,掀起席卷全岛的“台独”恶浪。泛蓝阵营在“台独”嚣张气焰的裹胁之下,大有视“一中”为包袱的架势,面对选战的压力,不再敢提“九二共识”,国民党高层人士甚至作出了“对两岸的未来不排除任何选项”的妥协表示。 

  《反分裂国家法》的出台,直接促成了连宋的大陆之行。而连宋的相继“登陆”,则实现了两岸关系的一个鲜明的历史跨越。国亲高层与中共高层在海内外所有华人、国际社会面前,公开握手、并肩而立,在反对台独、共振中华上堂堂正正、光明磊落地站在一起。由此而宣告了“台独”手中那把斩断两岸反独战线、封杀泛蓝政治命脉、曾经锋利无比的“杀手锏”——“联共卖台”的红帽子,从此失灵。岛内民调对连宋登陆的高度认可,充分显示了只有合力,才能使蕴藏在台湾民众中反对“台独”的巨大能量得以释放出来。 

  第二:泛蓝阵营是大陆认识台湾政治的放大镜,是有效落实“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桥梁。 

  岛内历经多次围绕统独议题的攻守阵地战,政治生态的本土化色彩已很浓,蓝绿阵营政治理念的交叉性已很强。辩证地看,这是在独特历史时空条件下台湾政治民主化的必然表现,也是两岸和平统一进程中的必经阶段。历史可能注定台湾要在民主化、本土化进程中逐渐实现对统独前途的再选择。或许也只有通过这个通道,台湾政治才会走出统独极端对立的危险地带,实现对和平统一前途的整体性认知。从这个角度来说,本土化、民主化不等于“台独”,“台湾意识不等同于分裂意识;台独分子不等同于台湾人民;本土意识不等同于分裂意识”(连战语)。在一定时期内两者内涵的重迭,势必给“求独”与“反独”都带来一定混乱。这种混乱只能在两岸经济、政治关系的深入整合中,由台湾人民自己去慢慢剥离。 

  这种客观状况,大陆方面一定要冷静应对。大智之选,当是重在宏观性、根本性的引导,而非小事小情的无谓纠缠;当然之策,应是与泛蓝阵营诚意、默契地合作,求同化异、放眼大局。正所谓:透蓝看绿,借蓝引绿,靠蓝促绿。争取台湾人民是一个历史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会寻这样的轨道:从中国情深厚的泛蓝营垒各部位有机切入,逐步立体探入其它群体的特殊心理与情感世界。如:以泛蓝台商瞭解、引导泛绿台商;以泛蓝党派瞭解、影响泛绿党派等等,逐步建设起本土派台胞的中国情和中国命运观。 

  连宋登陆,结出了让台胞能品尝、能感受、也能正面接受的实实在在的果实,这是两岸民意相合的初步成果。通过连宋,大陆确切瞭解到台湾人民的需求;又通过连宋,把大陆对台湾人民的这份诚意传递给台湾人民。 

  第三:对泛蓝的支持与引导,策略与战略的务实得当异常重要,否则势必适得其反。 

  回顾近二十年的历史,可以看出,岛内政治向多元化选举政治演变的过程,同时也是大陆在挫折中逐步体认这种独特政治的复杂多变特征,并努力探索适应这种特征的政策与策略手段的过程。事实一再说明,对台岛势局的任何简单判断或简单行动都会对和平统一事业构成损害。大陆对台岛政治风云的主导力是推不掉的,关键是怎么做,才能产生正面的、健康的影响力,才能让台湾民众正确理解并区分大陆反“台独”与尊重台湾民意的决心与诚意,才能不被“台独”势力所利用,并有效抑制外力负面影响的发酵等等。如下两点教训应该牢记:必须以真正瞭解、体认台湾民意为基点,不能与泛蓝结成狭窄的党派关系;必须着眼于岛内政治全局与国际政治全局,对台政策不能有过于鲜明的颜色倾向性。如此才能真正帮助泛蓝、支持泛蓝,稳固阵地,壮大和平统一声势,争取更多人的转变。连宋登陆,两个公报,公开透明,既连接起了国共、亲共、国亲间共识共信的纽带,也打开了这个联合战线开放如流的通道。建立在有如此广泛的民意基础和豁达胸怀之上,而且是举世见证的反独联合阵营,自然有旺盛的生命力,具有更强的抗压力与吸纳力。 

  启示之三:国民党依然是岛内和平统一力量的核心 

  以新观念诚心耕耘国共的新合作,是非常必要与必需的。毋庸讳言,在和平统一过程中,合作对象与合作性质的准确定位极为重要,直接决定着所有和平筹划的实效。必须与岛内真正能主导和平统一的关键政治力量打交道,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 

  和两蒋时代岛内一党威权统治的政治状况不同,今天的台岛已迈入多党并存、蓝绿对垒、竞选执政时期。国民党无论其地位、特质都已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身受各种历史积习的折磨。大陆的对台方针重点也已适时地从“寄希望于台湾当局”,转向“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尽管如此,今天,大陆依然要清醒地认识到,国民党无论在朝在野,都仍然是岛内和平统一力量的核心;国共两党的互动,依然是大陆必须要做好的重要文章。 

  第一,从实践经验判定,国民党依然具有自我改造、死境求生的内在生命力。 

  回顾去年底“立委”选举以来的岛内形势,各党派面对现实,开始抢夺改善两岸关系的主导权。宋楚瑜为避免自己和亲民党被边缘化的命运,祭出险招举行“扁宋会”,与扁达成十点共识,试图以两岸破冰第一人的角色,重振自己的政治生命。然而,大陆《反分裂国家法》的出台与连战果断的一脚破门,瞬间搅乱了扁宋的布局,不仅使陈水扁的两岸政策进退维谷,也让宋设计好的如意算盘落空。而连战毅然决然的大陆破冰之旅,则一举扭转了岛内蓝绿政治生态,使蓝营士气大振,凝聚力提升。连战以即将卸任的在野党主席的身份,却写出了主导台湾政局的大文章,找到了国民党于台湾政治体制中所独具的政治伸展空间。这位原本在世人眼中已经过气的政治人物,一夕之间居然成为超越陈水扁的政治明星。表面上似乎偶然,然而细细品味,实则是一种必然。

  试想,背着“台独”包袱的陈水扁,有可能抢这个头、开这个局吗?即使扁有这个欲望,但他有这种情怀和胆识吗?至于在政治生涯上至今仍未死心的宋楚瑜,面对《反分裂国家法》对台岛的巨大冲击浪潮,有魄力不顾一切、毅然登陆“抢头香”吗? 

  回顾国民党史,这次连战的“破冰之旅”,颇与当年孙中山“联共求生”之举类似,都是在绝望性挫败后的逆境中逼生出来的向外寻求生命源的大胆选择。它再次证明:尽管这个“百年老店”积弊甚深,老毛病不少,但只要不弃中山先生的创党理想和教诲,就总会在关键时刻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奇迹发生。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