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选后台湾政情与两岸关系发展
http://www.CRNTT.com   2006-08-17 18:13:30


  中评社讯╱题:选后台湾政情与两岸关系发展 作者:陈学圣(台湾),前国民党立法委员
            
  •如何观察泛蓝胜选?
  •选后台湾政治版图如何重组?
  •马英九的大陆政策为何?
  •为什么说两岸关系将有快有慢?

  占台湾土地面积百分之九十九,管辖人口超过百分之七十的县市长选举刚在十二月三日结束,选举结果泛蓝阵营在廿三个县市中共获得十七席(国民党十四席、亲民党一席、新党一席、无党籍一席),国民党并且赢回三个重要指标县市-台北县、宜兰县、嘉义市。其中,台北县从尤清开始,民进党已连续执政十六年;宜兰县从陈定南起,也连续执政达廿四年;嘉义市则向来由地方派系治理,国民党更从未于该地取得执政地位。因此,此次选举结果公认为泛蓝阵营空前大胜,一举将蓝绿版图推回一九八九年水准(当年蓝绿县市长当选比例即为十四席比七席),且将蓝绿交界从大安溪(台中县、彰化县交界)推回到浊水溪(彰化县、云林县交界),并且在北蓝南绿的传统疆界中,建立绿地中一点蓝天的滩头堡(嘉义市)。
  
  泛蓝胜选的三个观察角度
  
  泛蓝胜选的原因甚多,论者纷纷,笔者仅就近、中、远期角度提出若干个人看法。

  此次选战最重要的近期微观因素,无疑为国民党主席马英九于选前三日内,宣布如果国民党于本岛未能获得十二席次时,将辞去新任不到四个月的党主席职位,其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气势,于各地选情都产生边际效应,逆转数个处于胜负边缘的县市,此为战技成功的表现。

  中期因素则为此番选举轴线不同以往,并未走在两岸统独争议的面向上,爱不爱台湾并未成为蓝绿选民切割的依据,反倒是从高雄捷运泰劳暴动以来所延烧出来的连串弊案,严重打击民进党的政党形象。相较于国民党设定的清廉改革的选战路线,一消一长之间突显泛蓝战术得当之处。

  而从远期宏观因素观察,一九九七年时国民党提名作业全由党主席主导,泛蓝当选仅九席;二○○一年时纳入初选制度,七县市初选中有两县市当选;国民党今年于六县市办理党内初选,其中有四县市赢得最后胜利,显见国民党的党内民主机制逐渐发挥政治整合与赋予参选正当性的制度效用。相较于民进党连续三次逐渐以密室政治取代民主初选的趋势(民进党初选县市数从十席,陆续降为六席、五席),对照其当选席次从一九九七年的十四席、二○○一年的十席、到今年的六席的下滑趋势,显示国、民两党选举结果的黄金交叉,并非来自偶然,而自有其结构变迁之因素,此即为国民党当初战略规划的成功关键。
  
  两党政治加速成型
  
  首先可以确认的是,原先对于年底国民党的可能败选,而伤害新任主席马英九党内领导威信之疑虑,已经消失。代之而起的是,马英九在泛蓝阵营中的领导地位经此役获得巩固,民进党行政院长谢长廷口中的「马英九现象」成形,其以泛蓝第一人之姿角逐二○○八年总统选举的大势几成定局。

  其次是在台湾选举中,两党政治的对决格局也提早成形。一般预料,两党对决的选举模式,于二○○七年首度举行的单一选区国会议员选举中,方会具体成形;但是这次县市长的选举过程,证明地方派系对于地方行政首长选举几乎丧失影响能力,与其说是各地派系前所未有的自动整合,不如说是派系对于其议价能力丧失的自我体认。并且蓝绿各县市候选人的作战策略,也深受高层政治中两党对决的影响,因此,即使是民进党中政绩杰出的连任候选人,也未能摆脱扁政府连番弊案的牵连;即使所面对的泛蓝候选人,无论知名度或贡献度均有所不及,但因有马英九光环加持,而纷纷中箭落马。换言之,扁马二度对决的结果,反是加速催生台湾两党政治的成形。
  
  蓝绿格局未变,统独议题仍未式微
  
  然而,如果就统独议题并未在此次选举中发酵的事实,便欲推论两岸因素已在台湾选举舞台上式微,则未免过早。可以承认的是,此次选举中,统独议题并未充分辩证;尽管双方都有零星炮火、短暂交锋,可是都未形成选举主战场,连带过往习惯的族群动员,从而无所附丽。

  这种现象背后的可能原因很多,一方面可能因为中共未有激烈行动投入,另一方面可能是连串弊案占据选民有限的关注能力,因而将两岸议题排挤于选战之外。因此,民进党传统的本土路线未必就此再无效果,马英九所提出「先连结台湾才有中国」的国民党新路线也未必就已证实成功。尽管此次选举两岸议题缺席的现象非常特殊,但是两条路线未来仍有在选战中正面冲突的可能。

  另外值得注意的重点在于,此次民进党当选席次虽然只有百分之廿六,但其全台得票率为近百分之四十二,比起四年前,仅降低约三个百分点,并未如同当选席次所展现出来的崩盘现象。相反而言,尽管连番弊案攻击,政党形象跌至创党以来最低局面,民进党的四成基本盘仍然稳如泰山;同时南部七县市中仅有嘉义市易手,其他县市依然纹风不动,马英九此番攻城掠地的结果,尽管取得中间选民信任,在当选席次上成就斐然,终究并未真正深入民进党基本教义派的支持底盘,并未改变蓝绿格局中的深层结构。
  
  国民党大陆政策将趋明朗

  不过泛蓝胜选后,国民党大陆政策的路线预料将会逐渐明朗,笔者认为马英九时代的大陆政策,可能一如中共国家主席胡锦涛上任后的对台路线一般──「软的更软、硬的更硬」。软的更软指的是,马英九对于「一中各表、九二共识」的立场将会更加明确,对于两岸经贸与文化交流活动将会更加鼓励,对于两岸民间往来或协商将会更加支持、甚或是让国民党主动积极参与。其近日要求中共仿照台湾,制定大陆版之「两岸人民关系条例」的具体建议,好将两岸互动纳入双方制度性保障,便是出于为两岸人民加强交流、创造条件的积极善意。

  但马英九「亲中非亲共」的政策路线预料将会是硬的更硬。其连续数年之六月四日,均于台湾主要平面媒体上撰文纪念天安门事件,并声援中国海外民主运动,甚至一再重申其个人版的国统纲领-「六四不平反、统一不能谈」;且于香港媒体专访中明确承认,他个人虽然不赞成国家永久分离,但是时机未到,谈了也是白谈的两岸政治谈判立场。此等论述所突显的是,中共并非中国,亲中并非亲共,马英九仿佛正为国民党,尝试在中共与台独两个极端之间,大胆开辟第三条崭新路线。进而,在台湾的主权坚持上,马英九却从未退让,他以「一国没有两府、一土没有两国」的委婉说法,表达心中中华民国主权独立的坚定立场。

  因此,综观马英九新任主席后的国民党大陆政策方向,预料将如美国的中国政策一般,由战略性模糊转向清晰,从密使互动模式转为透明制度化往来。而马英九始终没有「登陆计划」一事,也是随之而来的自然结果。
  
  两岸关系有快有慢
  
  于是在两岸关系的未来发展上,综合以上各种因素,笔者认为最有可能的走向将是「快的更快、慢的更慢」。

  客观来说,两岸关系于去年五月国民党前主席连战访问大陆后,逐渐发生质变,不仅改变台湾内部两岸关系原本存在的紧张氛围,尤其让泛蓝阵营的大陆政策,敢于从隐性变为显性,从消极变为积极,此一突破实为两岸关系史上所罕见。连战访问所带来的两岸共同市场愿景、台湾农产品运销大陆等实质政策方向,预料将会持续发挥指导两岸关系发展方向的路径作用。

  选前国民党主席马英九预测扁政府的两岸政策将于选后大幅松绑,尽管当时总统陈水扁立即否认,陆委会主委吴钊燮选后前往华府说明时也一再强调民进党即使败选,其两岸政策方向依然稳定、不会改变,但是前陆委会主委蔡英文则认为陈水扁总统的谈话,只是回应在野党领袖诉求的必然逻辑推演而已。换言之,陈水扁否认马英九所言者,只是基于选举互动的策略考量,未必就是其心中的政策底蕴。

  并且春节左右即将召开之二次经发会,预料将会依循二○○一年第一次经发会模式。当年陈水扁即透过经发会四项共识,顺势从李登辉时期的戒急用忍政策解套,改以积极开放、有效管理之两岸经贸政策,形成陈水扁第一任期的两岸制度主轴。此番二次经发会的召开,显示扁政府有意藉此再度调整其第二任期的制度主轴,蔡英文此时所言民进党「本土路线应该适度全球化」之言,恐怕不是片尾警语,反而是节目预告了。

  综合分析,笔者认为,两岸关系本就分为政治与经济的双层赛局,在经贸互动层面上,预料将会快的更快;但在政治主权协商层面上,因有二○○八年总统大选牵制,蓝绿阵营各自都有考量,只怕将会是慢的更慢了。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06年1月号,总第97期)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