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讯╱题:从「扁马会」看国、民两党的两岸政策走向 作者:冯瑞杰(台湾),时政评论员
近来随着陈水扁「终统论」风波以及马英九访美行的开展,台湾内部又再次针对两岸关系进行新一波的论战。而这一波论战,则在两人进行「扁马会」的会晤里掀起了高潮。看待这次台湾政坛中蓝绿最具权力人物的交锋,除了有政治秀的热闹外,双方在会谈中所展露的立场和讯息,当可为未来民进党政府剩余两年任期,甚至接下来「马英九时代」的两岸关系走向,提供引导提示的作用。因此,本文即以「扁马会」的讨论为中心并辅以其它相关议题,进而评估两岸关系的互动走向。
「扁马会」的倡议,早在马英九仍居国民党副主席时,即曾由陈水扁方面提出。惟亲睹先前「扁连会」与「扁宋会」两位蓝营前辈与其会面后的不愉快经验,使马英九对阿扁的邀约表现出消极漠然的态度。但一趟访美之行后,却让这样的情况产生逆转。若从「扁马会」双方在相关议题的论点切入观察,并与先前两人在许多场合的表述相较,此次会谈内容其实并无任何新说出现。因此,何故举行会谈?欲回应此问题,即须瞭解两人背后的政治盘算与动机:
扁马两人的政治盘算与动机
就马英九而言,首先是其背负了华府方面有关落实军购的期望。众所周知,台美间当下最贴近美方利益的就是「军购案」的进程。在台湾,蓝军主导的立法院以少见的团结杯葛了军购案审查通过,前后竟达五十次。美方就此局势推测:若长此以往,「军购案」短期内难有解套放行的可能。因此,以白宫、国务院,乃至国防部官员出面提升对马英九的接待规格,然其中之意涵与目的,当是直接向马施压其应与台北执政当局针对「军购案」面对面理性沟通,寻求共识。其次,小马哥凭藉人气光环附体与当前台湾政坛票房毒药陈水扁晤面,即使引起台湾部分人士担心蓝营可能蒙受「上驷对下驷」的损失,但志在二○○八大位的马却可藉此机会先消弭届时可能来自绿营「联美亲中卖台」的污名;另以「衷心建议国政」之名,除展现出国民党作为「忠诚反对党」的理性形象,亦可迫使陈水扁在两岸议题乃至「终统」因穷图匕现而明确表态,进而藉之增益马英九乃至国民党在国内外的正面观感。
另自陈水扁的考量而言,其一可对外昭示无论自己乃至执政党当前是如何地深陷困境、士气低迷,亦无论对手是如何的气焰高涨、民意相挺,最终,所有重大国家议题还仍需他本人亲自拍板,才能定案。其次,以会面全程公开之便,再度直接向人民强调捍卫台湾国家安全与巩固台湾民主的立场,以此强化深绿基本盘甚至企图开拓民意版图。最后,藉由与高人气对手同场竞技的表象,也可使自己利用政敌之手,突破之前支持度仅剩不及百分之二十的窘境。而就会谈后的民调显示,陈水扁确在相当程度上达到了其会前谋划的目标。
在两岸问题上针锋相对
被喻为台湾蓝绿政党最后寻求共识契机的「扁马会」,在台湾两位朝野领袖「有交会,无交集」的过程里画下了句点。就如原先预期,这次会面议题涵盖了两岸困局、军购搁浅、宪改主张等彼间政治冲突热点。其结果不出人意料,除泛蓝行前向观众的提醒——勿抱持太高的期望外,在会谈双方都仅以此次会谈作为表演舞台的考量下,的确,会谈内容并未因两人当面的交锋而擦出火花。由此,不禁让人感受到会后的两岸关系走向恐仍是扑朔迷离,甚至透出部分令人不容乐观的讯息。
另外,在既要维持形象斯文,又须坚守各自阵营立场的多重限制下,这场朝野高峰会即使最终显得聊备一格、各说各话,但其中仍有值得探究的意义。无论是过程中大陆政策、终统、宪改,乃至于经济议题,其实无一不是以两岸局势为本题。以下就两人在上述议题的立场作一整理。
首先在修宪议题上,马英九强调陈水扁在就职总统时之宣誓词乃是根据《中华民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为基础,所以陈水扁所宣示保卫之对象即是中华民国。另外,由于宪法已在十五年间修改了七次,台湾民众百姓实在已对之感到疲乏、兴趣缺缺。至于陈水扁则回应当中华民国的「大陆法统」已经事实上消失,且国会已由两千三百万人民经直选组成时,质疑宪法早已非「宪法一中」或是「一中宪法」,甚至有谓此时台湾宪政实况已是在地化的「宪法一台」。因此只要民意支持,相信最终可完成以产生一部合身、适用宪法为目的的修宪工程。
次就两岸议题而言,马英九以「趋吉避凶」为核心,认为避凶之道在于捍卫中华民国、恪遵宪法,并且坚持「四不一没有」;至于趋吉的关键就是回到「九二共识」基础上与北京当局就国计民生议题进行协商。此外,协商内容还可进一步包括落实两岸避战求和的「暂行架构」,以及讨论签署「两岸和平协议」(或称「中程协议」)的可能性。反观陈水扁则强调若要「趋吉避凶」,迈向两岸双赢须先强调台湾主体性,以台湾利益为优先,不能够一厢情愿。就「中程协议」的看法,肇因于中国政府的不可靠,并借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亦不支持的表态,因此陈水扁对之可行性加以否定。而在国民党所认知以「一中各表」为内涵的「九二共识」,阿扁认定其自始至终就不存在,之后亦无获北京当局公开之肯认;依据文件档案,具体存在之事实只有「九二会谈」而已。最后在「四不一没有」的说法上,陈水扁则反击当年中共不对台使用武力恫吓的前提已不存在(指对台之导弹部署),我方不应再装聋作哑、置若罔闻。因此不特未于会谈间强调「四不」,其反而趁机提出「新四不」,亦即台湾不应被矮化、不应地方化、不应去政府化,以及不应去主权化。
另在近来中美台三方关注的热点——「终统论」上,马英九即使重申华府至今仍坚持《国统纲领》仍然存在,其现况只是类如冻结、中止而暂停运作而已,而民进党政府单方面贸然宣布「终统」,已损及台美间的互信。但陈水扁一方则藉罕见的明确立场强调「终统」就是「终止《国统纲领》」,并举之前李登辉「终止」《动员戡乱临时条款》为例,反问马英九现在该条款还在吗?藉此阐明「终止」的意义即是一去不返,要外界毋须再对「终止」两字再作文章。由此当能确定陈水扁于二○○○年和二○○四年就职时,两度向世人宣示的「四不一没有」,如今仅存残缺跛脚的「四不」而已。
由以上各自立场表达之内容可知,虽然两人在台湾应趋吉避凶、坚守民主的道德性目标上并无二致(事实上,这是彼此间任谁都不能也不敢悖弃的),但在技术上却呈现出南辕北辙的差异。何以致此?盖肇因于蓝绿双方长期以来对北京当局的信赖程度不同所致。然而,这项差异也是影响两岸乃至于区域和平最巨的因素。
国共两党互信在交流中深化
国民党自从二○○五年陆续由副主席江丙坤、主席连战率团登陆寻求两岸合作的契机,从「国共十项共识」到「胡连会谈公报」一再证明,共产党治下的对岸政权当是个在台湾问题上能理性看待,并循国际正当游戏规则协商互动的对象。因此,综观现阶段蓝营的政策主张,从两岸「中程协议」、经贸互动、人员往来,乃至于旨在存留台湾国际活动空间「活路模式」的落实,无非是希望透过两岸密切交流,将互动在经济层面上加以拓展深化,甚至把互动成果外溢至政治领域,让台湾突破现有格局。而由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在四月中旬登陆与胡锦涛在「两岸经贸论坛」二度会面,确可证明国民党既定之两岸立场短期内不致有重大转折。但是在合作氛围中,国民党持有一项不可讳言的预设是:当台湾一旦发现彼岸展现出损台言行或侵台意图时,台湾拥有及时抽身的能力。在未来以马英九为首的新国民党将一方面拒斥台独,另一方面却要求北京对目前两岸分治「现状」(status-quo)予以尊重的坚持下,中南海如何站在既不失国家民族的道德制高点,又可针对台湾无论党派皆予强调的「『独立』现状」加以善意回应,将考验着中国领导人能否有大开大阖的政治雅量。
陈水扁致力打造后扁时代
自己的政治栖身之所
反观民进党,原本在陈水扁执政六年来多次食言反覆、左右摇摆的政客性格下,不啻蓝营民众对其枉顾国家安全、民生经济的施政甚感愤怒,即使如深绿支持者都对扁无力落实台独大业深感不满。而海外也充斥一股消极等待「下任台湾领导人会更好」的心态,来面对陈水扁最后两年的任期。只是在陈水扁正着眼打造后扁时代自己的政治栖身之所,并以之供作自身摆脱金钱政治、丑闻弊案的护体堡垒,阿扁势必会在两年任期内竭尽所有可能的作为与深绿势力交心,使自己成为另一个挟深绿以牵制蓝绿的李登辉。尤其眼见马英九人气不断在高档盘旋,倘不出意表由马在二○○八继任己位,则届时陈水扁即顺势成为民进党内唯一掌握过执政大舵的人物,如此,其在绿营中持续地位之隆崇将不难想像。另外,跳脱权谋考量,从制度面出发,台湾自下届立委选举起,选制将由如今之「中选区制」改为「单一选区两票制」,在此情况下深绿之台联,必然在相当程度上由民进党所吸纳收编;面对一个经选制改革而整合的绿营,亦是陈水扁目前正戮力发扬台独基本教义动机之所在。在未来两年里当可预见善于「权斗」的阿扁,将会持续操作手中所仅有的「正名制宪」与「四不」两张台独王牌,以博取一己之政治企望。面对恐怕连华府都难以管束的「后扁政府」,北京该如何在「联美制台」的策略运用之余另辟「防独」蹊径,值得后续观察。
源于对彼岸政权的不安全感,其他绿营人士亦认为目前中南海一切的政策施惠只是要引台湾入「一中」之彀,落实一本万利的如意算盘而已。因此其假设:台湾面对中国大陆时,应如临深渊、宁右勿左,否则稍一不慎则极可能落入失去主权的万劫不复境地。于今蓝营之所以人气光环笼罩,而绿营却惨澹经营,个中真正的原因就在于因该党政权因噎废食、矫枉过正,造成台湾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流于空转,而非彼间民众否认绿营所强调之「台湾主体性」所致。
北京尚有许多有待努力之处
因此,必须正视的事实是,对几乎所有台湾民众而言,「维护台湾主体性」本就是一件「不言自明」并具有「正当性」的至理。在此般认知下,如何重新塑造彼间民众的国族认同,增加他们与大陆从事互动交往时的安全感,北京当还有许多努力的空间。
总结对「扁马会」的观察,与其说蓝绿双方的两岸政策植基于本身对中南海「性善说」或「性恶说」的不同出发点,毋宁说是因双方对台湾自身能力的认知相左而引起。基于此,北京在看待这次「扁马会」时所不能忽略者,就是台湾内部在「九二共识」内涵上几乎都强调「一中各表」里的「各表」为核心;换句话说,也就是双方都以「台湾现状独立」为主调。其间所不同者,即在于绿营积极追求现状独立的法理化,而蓝营则以默示的态度在台湾参与政党政治。在北京仍坚持并渴望台北当局接受「一中」的情境下,能否给予台北「各表」的弹性,增加海内外对北京当局和平理性处理台湾问题的信心,势将成为中南海层峰不得不面对的课题。假使若连台湾内部愿与大陆正常交往的泛蓝力量都无力争取,则先毋论「促统」能否成就,就在未久的将来恐怕是消极的「防独」都不易达成。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06年5月号,总第10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