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未来两年民进党大陆政策前瞻
http://www.CRNTT.com   2006-11-28 15:35:33



  另一方面,中国大陆对台政策的软性议题不断释出,以及连宋访问大陆以来台湾民众对「红帽子」的迷思已被打破,进一步压缩了民进党当局在两岸议题上的操作空间。民进党当局一直抱着僵硬的闭关政策不放,使其意识形态挂帅的窘态毕露无遗。在这种情况下,民进党在两岸问题上的话语权不断流失,在两岸问题上也就越来越陷于被动。而以「第一家庭」为中心的贪腐弊案群的出现,则从根本上摧毁了陈水扁的道德形象,从而瓦解了其在两岸政策上的道德动员力。陈水扁道德形象的崩塌,对整个民进党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冲击,选举一败再败,民调支持度急速下滑。如何突破这种困境?民进党内很多人忧心如焚,议论纷纷,急谋脱困对策。在这种情况下,民进党大陆政策的调整已经是基本教义派难以压制、可以预期的了。

  民进党的权力盘整进程决定大陆政策走向

  未来两年,民进党大陆政策的调整首先反映出来的将会是党内权力斗争的表面化,以及资源分配格局的重新盘整。

  应该指出的是,在民进党内,长期以来对两岸政策的看法素有分歧。例如「新潮流系」就认为,民进党的两岸政策应该顺应两岸交流不断扩大的潮流,在当局无法阻档的情况下,对两岸政策一味杯葛只会让自己背上不必要的包袱。然而陈水扁执政六年来,将两岸政策作为选举工具来操作,以其强势压制党内对两岸政策的不同声音,但是这种不同的声音从未消失。今年「元旦讲话」中,陈水扁作出了「积极管理、有效开放」的政策宣示,进一步紧缩两岸政策。而新潮流系马上反弹,针锋相对地提出了「积极定位、自信开放」的口号作为回应。

  近期以来,陈水扁在连番弊案的冲击下,对整个局势的主控权已经开始弱化。这意味着民进党内部的权力交替已经展开,「后扁时代」已经提前来临。当此乱局,四大天王纷纷依托自己的班底,积极展开权力布局。与此相适应,民进党的大陆政策也显现出重大调整的迹象。这次两岸在节日包机问题上达成共识,以及将开放大陆人士赴台观光、直航等议题重新纳入协商讨论范畴,这固然是「行政院长」苏贞昌想在大陆政策上寻求突破,以图拉抬民意支持度;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苏已公开和陈水扁僵化的两岸政策告别,开始主导两岸关系的决策。但是,苏的两岸政策能否继续推进,并形成比较稳定的政策沉淀,仍值得观察。其最大的变数,依然来自陈水扁。五月三十一日,陈水扁虽然作出了「放权」的宣示,而且苏也确实随后在两岸政策上展现了新的气象,但是台湾政局的发展仍然扑朔迷离:

  (1)陈水扁「放权」并不是「交权」,在目前体制下,权力可以「下放」,也可以「收回」。而且,扁也没有真心要将权力下放,只不过是设立停损点的一种策略而已。以陈水扁的个性,一旦捱过了目前的执政危机,不排除会重新考虑权力布局的问题。

  (2)按扁的宣示,他要下放的只是「宪法赋予总统以外」的权力,而两岸、「国防」和「外交」,却是「宪法」赋予「总统」的权力范围,还在扁的掌控之中。所以苏能在多大程度上对两岸问题拥有主导权,仍取决于陈水扁。

  (3)苏在两岸政策上的务实态度,反映了台湾民众要求开放两岸交流的主流民意的压力。然而,这种较为务实的态度,却是和民进党的「党意」有相当程度的落差,特别是和「台独」基本教义派的落差更大。尽管扁目前自顾不暇,不得不对「苏修路线」作出某种妥协,但是苏仍会顾虑来自党内的压力对自己政治前途的负面影响。

  (4)从权力布局的考量出发,苏现在采取的是「拉游尊扁」的策略,并防止吕秀莲坐大、谢长廷东山再起。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寻求「尊扁」与防止扁再度收回两岸关系主导权之间的平衡点,对苏来说是一个非常现实的考验。

  总之,就目前民进党内的权力分配格局判断,大陆政策进人了调整的时期,同时也进入了一个更加变动不定的时期。大致来说,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是随着城头大王旗的不断变换,两岸政策也不断摆荡;二是未来的两岸政策将沿着两条主线进行,苏贞昌和陈水扁分工合作、各取所需:前者适度推动两岸交流的发展,以图争取民心,扩大中间票愿;而后者则在「宪改」等「台独」议题上继续炒作,以稳固「台独」基本盘。通过这种分工合作,扁、苏各自达成自身政治利益的最大化。相较之下,从目前来看,后者的可能性似乎要更大些。

  政经分离仍是苏贞昌未来大陆政策的基本发展方向

  苏贞昌所代表的是新潮流较为「务实开放」的两岸政策。即:在坚持「台湾主体性」的前提下,对两岸关系采取所谓「自信开放」态度。也就是说,如何通过技术层面的处理,减少因两岸交流的不断扩大对「台独」意识形态坚持所造成的冲击,甚至能以两岸交流的适度开放,来补强其对「台独」意识形态的坚持。这显然是一种处理两岸关系的新思维和新模式。它一方面放弃了六年来陈水扁以「台独」意识形态捆绑两岸政策的僵化思维,逐步将意识形态与两岸经济交流区隔开来;同时又设法在坚持「台独」基本路线与开放两岸交流之间寻找到平衡点,在不放弃基本意识形态坚持的情况下谋求最大的经济与政治利益。事实上,新潮流近几年来一直都在积极宣导这种处理两岸关系的新思维和新模式,但由于种种原因,始终不被陈水扁所采纳。而今苏的得势,使得新潮流的上述主张终于有可能一伸拳脚了。

  其实,民进党大陆政策的调整方向,显示出了近期台海局势的发展变化:一是两岸民意对强化两岸交流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二是中国大陆对台政策调整已经显示出了效果;三是「台独」在国际社会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小;四是在岛内执政党弊案层出不穷的情况下,民进党不得不考虑如何改善政绩、收揽民心、重塑形象。岛内经济的长期低迷和民进党道德操守的沦丧所引发的民众不满情绪,已经超越了蓝、绿意识形态对立,形成了民进党创党以来的最大危机。

  因此,如何在短期内提升经济,稳住民进党的阵脚,并为二○○八年的「总统」选举交出一份不敢说「亮丽」但至少还算说得过去的执政成绩单,显然是苏贞昌在未来两年中两岸政策上的主要着墨之处。对于苏贞昌来说,两岸关系的定位问题并不在他的许可权之内,同时更不是他想要触碰的问题。

  不难预见,苏在两岸政策的调整中,对「台独」路线坚持的刚性可能会相对减弱,但是对「台湾主体性」的坚持则会加强。民进党在长期的「本土化」策略运作中,通过偷换概念的方式,将「本土」与「中国」对立,通过鼓吹「台湾主体性」,制造了两岸对抗的思维模式,这种政治上对抗与经济上的开放可以并行不悖,这也就构筑起了苏贞昌政治与经济分离的两岸关系处理模式的基础。对于台湾民众来说,「台湾主体性」更多的并不是诉诸政治理想,而是诉诸利益和地缘情感。「台独」理念和路线将会更多地通过所谓「台湾主体性」的模糊概念折射出来。

  如果上述分析不谬,未来两岸关系发展的基本态势有可能是:在技术上可以操作、而又在实质上能得到利益的部分,台湾当局会优先开放。日前民进党当局对两岸包机的松绑就是一个例子。另外,大陆人民赴台观光乃至「直航」的实现都不是不可能。另一方面,两岸之间在「一个中国」问题上仍难以形成共识,两岸政治僵局仍难以打破,「台独」路线在新的条件下以新的形式继续操作。而两岸关系和台海局势,则会在交流不断扩大与政治对抗之间不断摆荡。

  当然,台湾政局发展目前仍扑朔迷离、瞬息万变,如果因揭弊的进一步深入而使泛蓝阵营「倒扁」或「倒阁」成功,那么一切又将另当别论了。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06年7月号,总第103期)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