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台湾问题与中国发展的长战略
http://www.CRNTT.com   2006-12-27 13:53:54


促进经济融合已是既定政策
  中评社讯╱题:台湾问题与中国发展的长战略 作者:郑永年(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政策研究所研究主任、教授

  作者把台湾问题置于常用的三个层面分析:即短期、中期和长期。在短期层面,最重要的就是危机管理;在中期层面,就是遏制台独,或者维持现状;而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就是要追求国家的统一。而追求统一,势必要考虑台湾问题的国际因素。他分析了美日与欧盟对台湾问题的立场及态度,指出中国应以经济主义的方法处理与美国、日本及欧盟的关系。同时,他认为未来解决台湾问题的方法也可以在经济整合中寻找。“深经济、浅政治”可能是未来解决台湾问题的特征。

  短期目标:危机处理

  危机管理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自九十年代中期台独力量主导台湾政治以来,危机一直不断。远的如一九九六年的台海导弹危机,导弹危机好像由大陆引发,但根源则在于台独力量制造的危机。大陆当时也缺乏如何应对这种由台独力量引发的危机的经验。九六年导弹危机之后,大陆在危机管理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最近这次对由陈水扁废除国统纲领引发的危机的管理就相当有效。陈水扁本人最近因为家庭丑闻等因素,其主导台湾政局的实际能力和影响力已经大大不如从前。但是,民进党毕竟还是执政党,陈水扁及其他台独力量仍然有可能制造这样那样的台独危机。陈水扁仍然代表基本教义派,基本教义派也仍然支持陈水扁的独立理念。这次民进党尽管对陈水扁感到很大的不满,但仍然没有舍陈水扁而去,本身就意味深长。如果有可能,基本教义派仍然会推动陈水扁向台独的方向滑行,而陈水扁本人也会孤注一掷,从而制造出新一波危机。

  今后几年,还有很多政治变数,如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美国总统选举、台湾大选和中国的奥运会。台独力量都有可能利用这些重大事件来制造危机。在过去数年,陈水扁和民进党不断传达出形式多样的资讯来从事台独活动。很难说,这种情况以后就不会产生了。要明确意识到,陈水扁的被弱化并非因为其台独的立场,而是其腐败。一旦选举来临,台湾独立问题很容易被做成选举议题。从以往选举经验来看,独立议题往往会压倒其他任何议题,左右选举。如何应付各种可能出现的危机形式,还是有关部门必须面对的要务。

  现状管理(反台独)

  与之相关的是第二层面的现状管理。台海局势的现状就是台湾法理上仍然属于“一个中国”,就是说不管台湾的实际情况如何,无论在内部法律还是国际法意义上,台湾并没有法理上的独立性(即独立于“一个中国”)。但这并不在任何意义上说两岸是个统一的政治体。近年来,大陆把管理台海局势的目标定位在反对台湾的法理独立上面,这是很现实的做法。因为种种历史原因,台湾作为一个政治实体的存在是一个事实,看不到这个事实,任何决策会是自欺欺人,犯大错误。即使将来统一了,也并不见得两岸属于同一个政治实体。香港模式的“一国两制”已经是一个主权政治体下的两个行政实体。和台湾政治上的统一指的是政治主权上的统一,而非行政上的统一。如何达成主权上的统一和行政权上的独立,既是一个规范问题,也是未来两岸关系客观发展如何的问题。

防止法理台独的意义在于把解决台湾问题分成两步,即反台独和促统一。尽管这两步之间多有重合之处,但从战略上是可以把它们分离开来的;这种分离有利于我们找到可行的途径,分阶段应付台湾问题,并求得最终的解决。

  现状管理的两个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中美关系和台湾岛内主流政治力量的变迁。中美关系放到后面说,这里先强调大陆的政策能够如何影响台湾岛内的政治走向。台湾问题与香港不同,这里不再多说。甚至在香港回归以前,大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影响香港。但大陆并没有具有实质性的途径来影响台湾内政。如果有,也不会出现96年导弹危机这样的情况了。在导弹危机之后,也有通过领导人讲话或者通过媒体等试图影响岛内的政治走向,但是不仅没有效果,有时候甚至被岛内台独力量所利用而产生负面的影响。这种情况在近年有很大的变化。大陆《反分裂国家法》的出台有效地改变了从前“胡萝卜不甜、大棒不硬”的被动局面。在同时强化了大棒的硬度和胡萝卜的甜度的情况下,大陆比较有效地利用了两个因素:一是岛内的政治斗争,二是经济的区域化,也就是台湾和大陆两个经济体的高度整合。

  在后李登辉时代,因为岛内权力斗争的加剧,给大陆创造了一个使用较为传统的统战方法的机会。从前,岛内各派政治力量,无论是民进党还是国民党,都想从向台独滑行获得政治利益。以民进党为中心的台独力量把持了“台独”这个制高点,牵着各派政治力量的鼻子走。在大陆《反分裂国家法》出台以前,尽管岛内也有权力之争,但争端的焦点就是大家互相比试着谁更能勇敢地向台独滑行。在2004年的选举中,亲民党和国民党曾经表现出比民进党更为“激进”。

岛内的这种政治竞争置大陆一个非常被动的局面。实际上,在没有强硬的大棒的情况下,大陆强调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或者和平统一,很容易被台独力量解读成台湾可以和平独立。更要指出的是,曾经有一段时间,美国方面至少是其中一部分政治力量,也认为台湾的和平独立是有可能的,于是通过各种方式向台独势力传达错误的信息。

  《反分裂国家法》当然是对岛内每况愈下趋势的反应。但《反分裂国家法》一旦出台,就完全改变了大陆的被动情况。《反分裂国家法》把台独和战争之间画上了等号,民进党的台独不再具有道德制高点,国民党和亲民党也因此可以和民进党在两岸关系问题上区分开来。在另一个层面,《反分裂国家法》也使得美国的一些政治力量意识到台独的严重后果。如果美国不想就台独和中国大陆公开对抗,那么就要在一定的程度上制约台独行为。就是说,《反分裂国家法》加速了台湾岛内的政治力量的分化,从而对岛内的政治走向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台湾内部政治力量的分化表明,大陆传统统战方法又可以起作用了。在《反分裂国家法》之前,岛内任何政治力量都不敢和大陆发生具有实质性的关系,因为这样做很容易被妖魔化,被认为是“中共的同路人”。《反分裂国家法》以后,为了台湾的整体利益,也是为了本身的未来发展,台湾主要反对党国民党和亲民党先后访问大陆,和大陆展开了具有实质性的两岸问题对话。中国共产党和台湾这两个反对党就一系列问题达成了诸多的共识。很显然,这些共识都是有利于台湾社会的。这样,不仅两岸的局势稳定下来,国民党和亲民党也开始改变他们在岛内本来很不利的局面。

  另一个因素是经济的区域化,或者说大陆和台湾两个经济体的高度整合。经济的整合里面可以分解出主要两个因素。一是所谓的台商。台商的因素很复杂。他们往往是机会主义者。在很多年里,一些台商甚至为台独提供经济上的支持。更多的台商是执政党和反对党两边都“押宝”。现在在大陆有那么多的台商,但是他们有多少会去支持拥护维持现状的政治力量,即国民党和亲民党,又有多少支持了台独?这种复杂情况以后还会存在下去。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