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陈水扁现象背后的制度与价值观反思
http://www.CRNTT.com   2007-01-10 11:16:47



  被台湾标榜自诩的“民主政治”是一种委托管理政治,但这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一种制度。事实证明,即使是民主选举产生的政治人物,也并不一定会忠诚于选民,他们“利用权力谋取私利是一种小恶;”(14)希特勒也是民选产生的,他的罪恶不在敛财,而在于将德国人民引向战争。今天的台湾领导人,为了选举,制造蓝绿对决,将“台独”赞美成“爱台”,这就“必然会挑动族群分裂、吸收政治黑金、收买美国政客、收买南美小国独裁者,从事国际军火内幕交易,大量涉及军火佣金案”,就必然会挑衅大陆,“来实现他们党派私利,台独政治最大的邪恶莫过于此,”(15)这才是大恶。正如民进党前主席许信良所言:“整个党逐渐变成台独意识的俘虏,比起台独,过去传统的价值都不再重要了,这才是问题所在。”台湾这种变味的民主,这种以统独为内涵的选举可以说是一切乱源之根,从而衍生出今天的所有问题。

  混乱的国家认同导致了行为与价值观的高度混乱

  台湾自“戒严时代”结束后,李登辉与陈水扁极力将台湾作为一个“独立国家”加以营造,推行了一条“台独”路线,制造了蓝绿对决,促使台湾广大同胞对国家认同、身份认同、文化认同、历史认同等出现了高度混乱。即便陈水扁一家涉及这么多弊案,蓝营要“罢免”陈水扁,陈水扁还可以动员族群感情来取代反省,以认同立场来压抑对民主理想的追求,用“颠覆本土政权”、“卖台”轻易将蓝营置于死地。因为蓝营不管反扁有多少理由,但它早被戴上了“不认同台湾”、是大陆“同路人”的帽子。认同成了台湾区别“敌我”的唯一标准,让台湾社会处于“认同恐怖”之中。

 “台独”的死忠人物陈师孟说:国家认同重要,还是民主程序重要?当然是国家认同重要。美国公民也首先是认同美国,若认同俄罗斯与阿富汗的“塔利班”,则不会因为这是信念不同而宽贷,台湾同样不应姑息不认同台湾的人。(16)另一个“台独”阵营的陈丽菊说:台湾的“国家认同的冲突使得一个国家具有两组的政治领袖”,一个是本土派,一个是亲中派;亲中派以其多数优势,杯葛军购预算,又力图要求“三通直航”和“积极开放”,形成“多数暴力”,“戕害民主莫过于是”。(17)这俩个人的理论很典型地反映了今日台湾的认同混乱。台湾本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人本是中国人,但李登辉与陈水扁要改变这种认同,从而造成台湾在经历“本土化与民主化”后陷入了认同混乱。要不要承认自己是中国人,要与中国保持一种什么关系,成了台湾民众的头等大事。而与这问题相比,民生问题、廉能问题皆不是问题。这样的社会岂能不出陈水扁这种人?又岂能不出让陈水扁能够苟延残喘的制度?!

  这种混乱对“台独”党是十分有利的,使“贪腐政权”可以享受“本土政权”的专利,使“陈水扁等于台湾”,使“民进党等于本土”,于是“司法可以选择性办案、大法官可以不卓然独立、总统可以将要职与企业私相授受、修宪制宪正名可以作为政争工具……,‘本土’逐成了贪腐者扼杀‘民主’的凶器”;事实上“民主应该成为检验‘台湾价值’与‘台湾认同’的必要标准,”(18)而不是“认同”高于一切的“唯血统论”。

  事实证明,在“假本土”与“假民主”拥护下,民进党从一个“使命政党”变成了一个“掮客政党”,使整个社会理念崩毁、价值虚无、族群分裂;究其罪魁,是利用“本土化”与“民主化”去实现“去中国化”之结果。

  “台湾主体意识”给了台湾民众一个虚幻无望的“国族观”

  陈水扁的支持率从登上执政舞台时的79%已下降到18%,民进党的支持率也从60%下降到了18%;有半数以上人认为陈水扁应该下台,中间选民几乎都赞成“倒扁”,台湾“总统府”前被打上了一个大大的“耻”字。陈水扁如稍有尊严应羞愧无地,但他并无退意,因为他还拥有一定的支持者。泛绿的支持者并没有因为他的操守而解体,他们仍保持了35%的基本盘,而深绿的民众仍保持在15%左右。比起泛蓝的45%基本盘,泛绿略觉微弱与理亏,但比起5%左右的深蓝选民,深绿的声音要强烈得多,陈水扁仍可以躲在深绿选民的保护之下。今日台湾,大多数民众对陈水扁当局是不满的,但他们并没有对民进党炮制的“台湾论述”——“新台湾人”、“台湾生命共同体”、“台湾优先”、“台湾主体论述”、“台湾主体政权”、“一边一国论”、“正名制宪”……有所觉醒有所不满。连马英九对“本土论述”也很无奈,他虽然穿的是泛蓝的外衣,但他不得不常常表示自己心也是绿的,是决不会出卖台湾的。民进党控制了台湾的言语权,控制了人们的文化思维,“爱台”、“卖台”仍是划分台湾是非的二元论。应该清醒认识到,台湾民众不满陈水扁,不等于不满造就陈水扁的路线。从这一点讲,任何人没有权力讥笑民进党已溃不成军了。他们仍有土壤,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台独”的威胁已经不存在了,更没有理由认为解决两岸关系的时间快了。

  面对三波“反扁”风潮,陈水扁虽度日如年,但他在民进党“全代会”上仍强调他决不会下台,未来两年他仍要以“坚持‘台湾主体意识’,落实社会公平正义”为核心价值,要完成“未竞事业”。他的支持者也发动一波又一波的“保扁护扁”运动,这些人的草根性与顽强性以及对“本土权政”的执着,较之温和的中产阶级,不知要强烈多少。台湾“百万人罢扁运动”,这样一场严肃的政治斗争,最后演变成一场个别人“创意无穷”的“艺术秀”,这也是今日台湾中间选民与中产阶级实际状况的写照,任何人不能超越这样的现实。台湾的在野党也远远没有做好执政准备,他们还没有能力提出一个新的代表两岸民众共同利益的台湾论述,也无能力构建一个新型的两岸关系。以美国为代表的国际势力不希望“本土政权”立刻垮台,而造成一个两岸构和的格局,从而使自己在台湾问题上失去控制权。因此陈水扁可以苟延残喘。

  台湾这十八年来,在李登辉与陈水扁的精心策划下,发生的最大变化是制造了一个新的“国族观”。这个“国族观”的核心是——台湾是台湾,大陆是大陆;台湾过去是中国的一部分,今天却是事实独立国家;台湾人大多数来自中国,但今天是新台湾人了;台湾文化也来自中国,但今天形成自己的本土文化了;台湾的制度过去也来自中国,但今天已是民主政体了;台湾的宪法也来自大陆,但今天台湾人要自己制宪了;台湾人有权公投了,台湾人的前途与命运将由自己决定,中国大陆无权干涉台湾内政……这也就是李登辉与陈水扁炮制的“台湾主体意识论”。而在反扁浪潮中,李登辉虽也憎恶陈水扁,但他看到“本土政权”有可能因“倒扁”而受冲击,因此又提出了“从‘本土政权’到‘台湾主体政权’,从‘台湾人’到‘新时代台湾人’”,来巩固“台湾主体意识”。对李登辉鼓吹的这一套“主体论”,我们过去一直很不以为然,没有看到他正是满足了台湾民众渴求一个合理身份的诉求,他给了台湾民众一个虚幻的可怕的无望的“国族观”;而这种国家观、民族观与文化观,也造就了陈水扁这样的“本土政权”,造就了这么多的弊病。但今天多数台湾民众并不意识这一点,连“反扁”的龙应台也陷入困境,到底维护台湾现有宪政体制——她锺爱的“民主制度”重要,还是“反扁”重要。这个最有文化的“文化局长”竟也不知怎么办才好了,何况一般台湾民众呢!

  龙应台提出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即:台湾怎么会培养了陈水扁这样的人、怎么会造就这样的制度、怎么会产生这样的文化思维,这是值得两岸都去思考的。我撰此文就是想回答她,只要台湾有这样变味的民主观、变调的本土观、变异的主体意识观,就会有权力至上、选举至上、意识形态至上,就会继续出陈水扁、继续毒化两岸关系、继续乱下去、继续沉沦下去……。要救台湾,要塑造一个正常的两岸关系,必须走出这样的误区,两岸才有希望、台湾才会有前途。但这是一个长期、复杂、艰难的过程。这也许是中华民族复兴必须付出的沉重和曲折的代价!



  (1) 龙应台:“我怎么上‘陈水扁’这一课”,台湾《中国时报》,2006年8月24日。

  (2) 台湾《中国时报》民调,2006年8月18日。

  (3) 顾家锦:“本土民主主义者的提问”,台湾《中国时报》,2006年6月19日。

  (4) 台湾《联合社》社论,2006年8月1日。

  (5) “民进党所摧毁的其实是自己的精神资产”,台湾《中国时报》社论,2006年8月26日。

  (6) 李雪丽:“谁杀了民进党”,台湾《天下》杂志,2006年6月25日。

  (7) “民进党的危机与风暴才刚开始”,台湾《中国时报》社论,2006年8月16日。

  (8) 台湾《新新闻》2006年8月期,第16、17页。

  (9) 同注(6)。

  (10) 台湾《中国时报》社论,2006年8月16日。

  (11) 黄文奇:“人民力量拨乱反正”,台湾《联合报》,2006年8月21日。

  (12) 陈宜中:“龙应台回答不了的问题”,台湾《中国时报》,2006年8月2日。

  (13) 台湾《联合报》社论,2006年8月26日。

  (14) 高岩:“台独必然导致政治腐败”,香港《广角镜》总第407期,2006年8月。

  (15) 同注(11)。

  (16) 陈师孟:“剖视‘倒扁’连续剧”,台湾《自由时报》,2006年8月28日。

  (17) 陈丽菊:“漂流的认同,脆弱的民主”,台湾《自由时报》,2006年7月28日。

  (18) “用完整的民主丰富台湾认同”,台湾《联合报》社论,2006年8月28日。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06年10月号,总第106期)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