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台湾应有超越“台湾主体意识”的积极论述
http://www.CRNTT.com   2007-07-13 18:11:34



  国民党不需要去回应扁式的「台湾主体意识」

  (一)不与陈水扁斗一个不会让自己选票更多的议题

  一直以来,国民党因为对「台湾主体意识」的论述不全而备受抨击。李登辉在位时期,「台湾主体意识」是由他当党主席的国民党这一边率先提出,之后的连战、马英九以其国际性格局与个人的人格特质之故,兼又败选政党轮替,「台湾之子」上台,国民党从此并未再继续经营这个议题。连战、马英九两人显赫的美国名校博士学位,以及能够自在地以英文和世界直接对话,这样能务实忍辱的人不会昧于国际现实推翻台海现状,而易于倾向台独者通常与其习于选举议题操弄、律师短线交易利益追求、欠缺国际观与英文能力或许有关。

  以前,国民党在很长时间中花了很多资源痛骂李登辉,可是李登辉又没要再选总统;现在,国民党还在白费力气地一直指责陈水扁,可是陈水扁能再选一任总统吗?马英九的问题即便就是在于「台湾主体意识」,他也必须找一个对话或互咬的对象,但这个人肯定不会是反覆唠叨这个语辞的陈水扁本人!有位美丽岛世代的民进党大佬分析说:谢长廷的「两岸一中」、「和解共生」、「港湾城市交流」等概念,应该是「共产党喜欢的」;苏贞昌性喜政策辩论、意识形态色彩较淡,应该是「马英九喜欢的」;游锡堃急于向深绿团体叩首靠拢,应该是「长老教会(深绿)喜欢的」,至于藉三一九枪击案真相勒索陈水扁的吕秀莲,应该是「国民党喜欢的」。因此,国民党必须认清自己目前的真正对手是「四大天王之ㄧ」的谢长廷,深思如何合纵、连横地集中火力攻击、防御才是正途,而非与陈水扁斗一个不会让自己选票更多的议题(赢了,绿的还是不会靠过来,蓝的反而会有疑虑;输了,绿的更是不会靠过来,蓝的还会失望而不投票!)。

  (二)在共产党与民进党间扮演和事佬角色,对国民党而言既无义务也无好处

  在两岸关系上,国民党在战后长期扮演「对外不统一」、「对内不独立」的两面不讨好角色,主张统一的共产党、主张独立的民进党的一致的共同敌人是国民党,国民党成了维持内外均衡的现状支点。两蒋和李登辉主政前期,巧妙运用「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国家统一纲领」、「宪法增修条文前言之『因应国家统一前之需要』」等文件,长期维持台湾对内、对外的辩证一致性。李登辉后期的「台湾主体性论述」主要为「特殊国与国关系论」,大陆政学界批评为「(台独)借(中华民国)壳上市」、「独台」等,虽非过论,但就台湾方面而言,这也反映了青年李登辉一辈的「二二八世代(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四九年台湾被迫纳入中国经济圈而横遭大陆政治经济恶劣情势牵连的青壮年)」的负面记忆,从而对那个阶段台资过度迅速大陆化起了疑虑进而反制。李登辉下台之后,陈水扁也有多年「四不一没有」的说法,直到最近意图卸任后抢占选票光谱上的独派区块,意图逼李登辉走下台独圣堂的教父地位,维持下台后的影响力,才开始一连串地提出「终统」、「四要,」、「正名」、「宪改」等说法与做法。

  国民党被政党轮替以后,两岸关系杠杆上的平衡支点不存,迫使共产党与民进党直接在政治上面对面对峙,其实在野的国民党并没有义务在两者之间扮演和事佬的角色,最好两边真正达到战争临界边缘,国民党的台海和平主张才会有市场,才能有选票空间!民进党特别偏爱「出口转内销」的绝招,藉着挑动两岸关系来激活独派投票率,一用再用,至今招数未老,主要是大陆外交部门很难交出外交成果的行政业绩压力下,只好把自己打扮成对台鹰派的模样,类似在国际场合上弄一些「台湾出席者只能称代表,不能称大使的抗议」、「称中国台北,而故意不称中华台北」等等,这些小不啦叽的事情虽或可供自己回原单位说嘴成「打击台独」的具体事功,可是实质上既没有替国家开展与其驻在国的外交关系,又正中陈水扁、民进党下怀!如此这般,反覆操弄,事实上是两岸的鹰派同蒙其利,而在这种情境下,与共产党积极改善关系的国民党,面对选民之际其实是非常难堪的。此时稍早,连战领头的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其实对国民党而言,究竟是政治资产,抑或是债务?千万不能过于乐观评估!

  (三)理当开始着力经营「台湾利益」议题

  两岸关系的论述非常多,但对于台湾的大陆政策决策所理当根基的「国家利益」之讨论,却不多见。美国自其建国伊始,「国家利益」、「美国的利益」、「美国人民的利益」、「公共利益」、「我们的利益」这些术语就自动长期地成为美国领导人在推行其对内、对外政策所尊崇的一种「约束性义务(binding obligation)」,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最高的义务」。在台湾,政治人物口中也会提到「台湾利益」,但是检视一些涉及「台湾利益」的政客说法或学界讨论时发现,「台湾利益」大多只是被视为一个不需要特别再加以解释的名词;但是,如果大家都同意「决策不能违背『台湾利益』」这句话的话,「台湾利益」就形同决策与否至为重要的「判准」,不能不对其内在涵义的「不确定性」,尽量加以厘清。

  政策的制定不能偏离「台湾利益」,台湾在两岸关系事务上长期侧重于「国家安全/战略/情报/决策」这一组概念,但这只是「台湾利益」的一部分。经过相当时间的访谈政学界菁英论述、意见,加以整理后发现,台湾在两岸关系中的「台湾利益」,至少应该包括「中华文化」、「政治民主」、「台海安全」、「社会安定」与「经贸互惠」等五个面向;另外,这项议题藉由电话访问进行全台性民调,探讨台湾民众对于台湾在两岸关系上的「台湾利益」之认知与共识。在此基础,两岸关系理论上也可以藉着「利益管理」达到一些目标,去除意识型态的坚持,务实寻求两岸共同的「国家利益」。

  在国际政治中,倘若国家是主要的行为者,莫不追求其国家利益,则台湾的大陆政策与中国大陆的对台政策,该调查研究所显示的双方最大的利益就在「台海和平」。国民党必须努力经营与和平有关的议题,并将一些难以说明白、讲清楚的地方在「台海和平」的大帽子下予以定位。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07年7月号,总第115期)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