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对两岸及美台关系的新体认
http://www.CRNTT.com   2007-09-01 10:46:34


重建台湾经济活力,是马英九最重要的选举策略。
  中评社讯╱题:对两岸及美台关系的新体认 作者:熊玠(美国),纽约大学终身教授

  根据本人今年五月、六月期间访问台湾与大陆的重要观感,并参照最近来自华府两项奇特背景资料所透露有关美台关系秘辛所得到新的启示而写就本文。首先, 略为对我所感受两岸绝然不同气氛作一简单比较。然后,将重点挪至台湾2008总统大选;特别根据我与国民党总统参选人马英九面谈的心得,提出我对他总体选战构思与前瞻的体会、并对他的政治『行情』作一新估计。最后,根据我回来后接触到的两项美方资料,针对陈水扁为何极力推动台独、以及美国对台政策为何最近迅速恶化提出全新的诠释。 

  两岸政治气氛绝然不同

  到了台北,我才真正体会到媒体形容之『台湾版本的文化大革命』是什么意思。譬如,在民进党大力『去蒋化』的阴影笼罩下,白天有民进党控制的行政院派人将『中正纪念堂』的横幅牌子,用大型布幕遮盖起来,预备改建为民主纪念堂。晚上就有代表国民党立场的台北市长郝龙斌的工人将布幕拉升起来、让『中正记念堂』恢复原貌。

  相反地,到了大陆一看,无论是北京、或上海、或内地(譬如偏僻的江西奉新),俱是一片欣欣向荣。各处均可听到在快速经济成长之余,毋忘缔结社会和谐之倡议。在江西还获悉,小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已经在念<<论语>>与学习英语。中央电视台第四台每天还有专门讲解《论语》的授课。我在南昌被邀去一所『民办』大学演讲。讲题定为:『二十一世纪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的相互关系兼论东北亚的国际关系与中国统一前景』。尽管这个题目理论性很深,但从学生踊跃发问中,可知学生的程度与素质相当卓越。

  凡此种种,难免令我想到1966到1976之间,大陆正闹『文化大革命』、而台湾在蒋经国领导下,十大建设带来欣欣向荣,并将宝岛变为亚洲四小龙之首。事隔三十年后,两岸景象正好倒过来,令人不胜吁嘘感叹之至。更觉『天怒人怨、民心思变』八个字,是台湾最恰当的缩影。

  马英九的宏观视野与政策之前瞻
  以及其理论架构

  六月一日,即『马王配』因王金平正式拒绝而告吹的第二天,马英九获悉我正在台北,立即电话到我手机。我正在计程车上。手机里听到:『老师,我是马英九。欢迎回台湾…我来看您…』 第二天清晨他如约到我下榻的旅店来看我。以下是根据我与马英九促膝长谈的心得再加事后整理而来:

  要了解马英九的宏观看法,需要从三个大前提出发:第一, (民进党所叫嚣的)『台湾主体意识』与『省藉问题』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解决了前者,就没有省藉问题的存在。第二,台湾的『国际空间』问题亦与『台湾主体』问题密切相联。只要『台湾主体』解决了(没有了『妾身不明』的问题),那么以什么名义重返国际社会,就自然清楚了。第三, 台湾目前经济萎靡不振,与台商对台湾没有信心而导致资金外流休戚相关,而这又与两岸关系恶劣化有密切的因果关系。

  因此,在政策与愿景层次上,马英九要透过『活路模式』(modus vivendi) 作三项努力:(1) 要为台湾的『国际空间』找到一条活路;(2 )要推动台湾的经济发展,恢复其以往为亚洲四小龙之首的地位;(3) 必须积极改进两岸关系。

  在理论基础与解释上,马英九要以『一中各表』来解决『台湾主体』的困境。其具体做法,乃在两岸『互不否认』对方的存在。从此开始,其余俱可迎刃而解。至于省藉与『本土』问题,马英九首创『台湾第四波移民的后代』(意即陈水扁、李登辉等人的祖先是台湾的第四波移民)欺压『台湾第七波移民』(即1945年以后由大陆前来的移民与其后裔) 的理论(详见<新新闻>杂志,2007年6月14日出刊的第1058期;页14-25)。

  为了确切促成台湾恢复其往日的经济活力, 『马萧配』有其多重意义。第一, 萧万长做过经济部长、经建会主委诸职,而且任内政绩昭彰。他是30年来国民党执政期间刻意培养的财经人才之一(另外一个是江丙坤)。第二,萧万长与在大陆的台商群有极丰沛的人脉与钱脉关系。马英九竞选总统藉萧万长拢络台商,可说是人财两得。当然,萧万长对于台湾南部选民的号召,是可为马英九加分的另外一项资产。此点不需我重复。

  前瞻上台后之做法: 马英九的政策一切从『两岸互不否认』开始。明年如当选,将推出三阶段的做法:

  (1) 近程:立即三管齐下。即展开三通谈判;全面小三通;周末包机正规化。并组朝野跨党委员会,共同监督两岸事务。
  (2)中程:回到『九二共识』,恢复海基会与海协会间已中断十年的正常功能。
  (3)长程:以立法在台湾另组『联合委员会』,成为两岸关系运作之架构。由专业幕僚处理两岸间经常性事务、与两岸间经常谈判(而不是到了面临某个难题才临时组团谈判)。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