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台湾的“民主内战”
http://www.CRNTT.com   2008-01-29 15:22:09


 
  而周伯通还擅长“逆境学习法”,当生命中出现逆境时,他不会忙着咒天怨地,哀叹“我歹命”,而是很快明白,可以藉着逆境让自己学得什么。像在被黄药师关在桃花岛十五年,他利用长期独处,自己玩出一套双手互搏的“空明拳”;被欧阳锋陷害投身大海,他练成骑水上摩托车的“飙鲨”神功;到忽必烈军营盗王旗遭彩雪蛛咬伤,他又藉机学到小龙女养玉蜂当宠物的奇术。所以,一个“活在武术中”的周伯通,当然胜过“努力学武术”的诸大高手。

  扁、谢的战法就是各自“活在武术中”,不是还在“努力学武术”,所以我用老顽童周伯通的比喻来形容两人的不同,如果看官还无法理解,那就有必要再去沈潜几年,好好的把武术练好再出来闯江湖了。

  阿扁选战策略中的“舆论战”

  当然,理解了阿扁对选战的策略思考,也更不难理解从十一月下旬以来,阿扁努力策动新一波“民主内战”的意涵。阿扁策动的“民主内战”,目标从“入联公投”转回到去前“中正纪念堂”牌楼上的“大中至正”四个字,而这项战略,其实跟毛泽东所提出的“运动战”颇有雷同。

  毛泽东的“运动战”讲求的是一种“执行歼灭任务”的作战方式,也是以正规兵团在长的战线和大的战区,从事战役与战术的一种外线快速进攻的作战方法,而这里面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战略意涵是必须懂得“避实击虚”,出其不意的主动打击敌人。

  从二OO七年初掀起第一波的“去蒋”、国营事业“正名”的运动以后,阿扁很长一段时间转向去操作“入联公投”,但在中国与美国的压力之下,如果持续操作“入联公投”的议题,不只会招来中美更大的反弹,而且选民也会出现弹性疲乏。所以阿扁转向操作去“大中至正”,也是他利用“运动战”以维持战力的方法之一。

  而选择去“大中至正”四个字,更是一种“避实击虚”的战法。毕竟,国民党的马英九和谢长廷都去打long stay式的“阵地战”了,阿扁找不到敌人,即使硬要把敌人找出,以马英九的声望与战力,并不在阿扁之下,两人直接过招,阿扁不见得能够取利。所以阿扁把矛头继续对准只是虚拟蒋介石的“大中至正”,他其实是对马英九采取“避实击虚”的战法,阿扁不需要在“立委”选战中就开始集中兵力跟马英九进行决战,否则到“总统”大选时兵疲马乏,对民进党想取得胜选不见得有利。

  当然,在“避实击虚”的战法中,阿扁选择拆“大中至正”四个字,不惜挑动族群的仇恨,也让采访记者受伤惨重,其实打的都是“虚拳”。表面上他让教育部主导,但这次“正规兵团”的主将教育部长杜正胜并没站到第一线,而是由教育部的主任秘书庄国荣出马,这个初生之犊的教育部主任秘书说了一句“要辩得让郝龙斌哭着回去找妈妈”,这种有别于民进党两大新天王杜正胜和新闻局长谢志伟的语言,不只提升了庄国荣的声望,也让人看到民进党“后浪推前浪,前浪还没死在沙滩上”的人才辈出“荣景”,这一点倒是硬生生的把国民党给比下去了。

  事实上,民进党是起自民间的“革命政党”,为了保持政党的活力,善于使用一些民间都可以琅琅上口的语言,不只展现民进党的亲和力,也把民进党执政不力适时给隐藏下去,在台湾民间只要能够博得上感情的朋友,再坏都可以取得谅解,民进党善用这一套“舆论战”,跟国民党提出的“赶羚羊”意义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国民党向来以菁英取向赢得选民的支持,他们突然穿起“蓝白拖”,口出“赶羚羊”,却让人感觉不像是一般朋友说的话,所以只会带来反效果,不可能为他们加分。

  从这一点再来看阿扁把蒋介石比喻成清末太监李莲英,把“大中至正”说成是李莲英的“LP”(意指男性生殖器),不过是在隐射国民党和马英九缺少“LP”,缺少guts,用这一些今年选举以来流行的语言,是有意在嘲讽国民党没有能人,连蒋介石都保不了,如何能在选战中胜选。而阿扁使用“LP”的语言,并不会让人感觉他不像“总统”,但如果是马英九讲出这句话,恐怕又要让民众唾骂三声了。当然,国民党人面对阿扁的嘲讽,是否在学习韩信容忍着“胯下之辱”,恐怕还要看他们是否有本事赢得“总统”大选了。

  阿扁策动“民主内战”的战略意涵

  在知道了阿扁善用“舆论战”的战术之后,有必要再来看阿扁策动“民主内战”的战略意涵。阿扁的这一套战术,我们再拿毛泽东搞农村革命的战法来类比,读者也许就更容易理解了。

  毛泽东所搞的农村革命,他是先把农村划分出阶级来。他界定当时中国农村的阶级属性有地主、富农、中农、贫农和佃农,这五个阶级中地主是要打倒的对象,富农是可以拉拢的对象,其他占有农村人口数百分之七十的中农、贫农和佃农是可以依靠的对象。毛泽东的农村革命就是依靠中下阶级的“三农”去打击地主和拉拢富农的战略,结果他就利用这种农村的阶级斗争,一举瓦解国民党在农村的基础。

  阿扁的选战策略也是如同毛泽东一般,如果把蒋介石和他的忠实支持者比喻成是地主,阿扁打击蒋介石在台湾的任何图腾,只会得罪少部分的人,却可能赢得大部分台湾人的掌声。而一些浅蓝的支持者可以当成富农,可以拉拢就拉拢,不能拉拢就予以打击,马英九在不敢全力护蒋的状况下,自然就削弱马英九在泛蓝阵营的影响力,这样不只可以消弭马英九的战力,让国民党也无法团结一气打选战。

  当然,阿扁打击“地主”的战法,也不只是拆掉“大中至正”四个字,他还威胁蒋介石最忠诚的支持者—荣民,他威胁荣民说:“眷村改建条例修正案是钱坑法案”,这项照顾荣民的法案将使国库支出多达两兆四千亿元,所以只有民进党赢得“立委”选举,才能不让台湾人民背负这项巨债。

  同样的,由民进党籍“立委”王幸男、王拓等提出的“二二八究责草案”,要求对二二八事件与戒严时期的加害者应依法给予追究,同时加害者的三亲等家属可以“代行被告诉讼法之权利”。这项法案被国民党扭曲成是“株连九族”的法案,造成蒋介石一些最忠实的支持者恐慌,国民党是希望藉此巩固支持者的意志,提高他们的选票支持度。

  但阿扁的想法恐怕就无所谓,毕竟这一群可能被“清算”的荣民,他们本来就是国民党的铁票,阿扁操弄族群意识威吓他们,反而是希望他们能够对台湾失望,最好他们都能够叶落归根,全部回到中国大陆去居住,这样也是无形削弱国民党的支持力量,少一个支持国民党的铁票,就等于多一个支持民进党的选票,所以阿扁搞这套族群冲突的“民主内战”,跟毛泽东不惜打击地主,让所有的地主吓跑到国统区一样,这只会给民进党带来助力而不是阻力。所以阿扁在十一月十三日说出:“嫌台湾不好,中国那么好,太平洋又没加盖,觉得中国好就游过去啊!”他所指的当然是那一群誓死支持蒋介石的荣民,希望他们都游回中国去定居。

  扁谢关系:双簧还是互搏?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扁谢关系就像老顽童周伯通打互搏的“空明拳”一样,但很多人还是不相信,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徐博东就认为扁谢是在“唱双簧”,为了证明扁谢不是在“唱双簧”,我们先举三个例子来说明。

  第一个例子是,台湾偏向绿营的第一大报“自由时报”,对谢长廷采取开放政策一直持批判的态度,许多绿营的朋友都认为谢长廷失去自由时报的支持,就会失去胜选的希望,所以希望谢长廷能主动找“自由时报”的老板沟通,但谢长廷坚持不肯,他说:“他(指自由时报老板)有他的坚持,我有我的坚持”。

  第二个例子是,在谢长廷公布开放性的大陆政策以后,以“台湾社”为主的本土社团,曾经集体去跟谢长廷沟通,希望他能“回头是岸”,但谢长廷一样送他们那句话:“你们有你们的坚持,我有我的坚持”。

  第三个例子是,每周五由“总统”府秘书长叶菊兰召开的府与谢总部的选战协调会,“总统”府总是找一些深绿大老参与协调,但谢长廷每次只是派出一名女助理许淑芬参与协调,许淑芬虽然担任过民进党中央党部政策会副执行长,但在谢总部的层级不算是最高,显见谢长廷对这个协调会的漠视。而参与协调会的许淑芬,每次也只能辩解谢的政见想法,在招架无力之下,她还是只能丢下那句:“你们有你们的坚持,谢院长有谢院长的坚持”。

  那么谢长廷如果只是为了跟阿扁唱双簧,他有必要去违逆所有的深绿意见,去走自己的路吗?当然,这里还要问的是,谢长廷到底在“坚持”什么?了解谢长廷的人都知道,谢并不想打统独之战,在国民党走向本土化以后,他认为应该顺势帮他们引进本土化的渠道来,不应再把他们逼回去走“联共制台”的道路,所以如果还要打“统独之战”,那是落伍的战法。

  其次,谢长廷相信中国大陆已经从“世界工厂”逐渐转型到“世界市场”,过去台湾的“戒急用忍”政策,让台湾自我隔离于中国大陆市场之外,在中国大陆转型到“世界市场”之后,它已经无法再容纳许多的厂商,所以前去大陆投资的台商,在中国大陆失去竞争力的前提下,应该会逐步“鲑鱼返乡”,因此如何引导台商回台投资,才能实现他所以提出的“台湾维新”的理念。

  在这个思维下,谢长廷没有选择跟阿扁走同样的掀起“民主内战”的道路,也没有完全像马英九采取全面开放的道路。所以如果拿中国大陆的经验来类比,扁谢之争可能还停留在“姓社与姓资”之争,但谢长廷与马英九之争,则已经过渡到邓小平与陈云的“鸟笼之争”的境地,谢长廷扮演的是陈云的角色,马英九则是扮演邓小平的角色,两者都要开放,只是开放的幅度和方法有所不同,所以谢、马之争,应该说是开放与保守之争,这才会让人看到谢长廷自己打的选战更像是马英九,而不是阿扁。

  由这个现象来看,扁谢关系肯定不是“唱双簧”,他们既然没有合击的空间,只能回到毛泽东那一句“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战法之中,起码可以维持“兄弟登山,各自努力”的关系。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08年1月号,总第121期)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