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资台湾”,两岸企业家新话题。 |
中评社╱题:投资台湾 促进第二次“台湾经济腾飞” 作者:王天波(深圳),本刊特约撰述
明确“投资台湾”的新思路和方向,逐步参与和扶持台湾本土的金融、高科技、航运等支柱产业中的关键企业,避免台湾经济出现大幅衰退,促成第二次“台湾经济腾飞”,形成和完善“经济高度合作”的战略架构和实施路线图,为共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坚实基础。
2008年3月,台湾局势发生积极变化,两岸关系显着改善,全面实现三通。台湾方面做出一系列两岸双向投资的政策松绑,比如8月1日,台湾通过的“投资大陆金额上限松绑及审查便捷化方案”正式施行,取消外部至台投资需出具非大陆资金的规定,大陆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即可通过间接方式投资台湾市场等。12月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提出六点意见,提出“推动经济合作制度化”,“签定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的建议。两岸经济合作共同体的构架呼之欲出。
两岸经济互补性的下降与两岸经济一体化基础的形成
目前大陆长期推动的吸引台商的政策面临着困难,其主要原因是两岸经济互补性的下降。
随着中国大陆经济近30余年的高速成长,大陆在快速提升国力追赶国际先进水准的同时,也迅速减小了与台湾在技术和产业上的差距。传统的来料加工乃至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大陆沿海发达地区已经失去竞争力。同时,伴随经济成长,大陆从民间到中央政府也积累了大量资金,投资能力显着增强。尽管大陆与发达国家在技术和产业上还存在一定差距,而且吸引外资在今后还应是大陆开放战略的重要部分,但与上个时期两岸经济合作的格局相比较,两岸的互补性有下降的趋势。
近一段时期以来,这种互补性下降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大陆逐步失去劳动力成本低廉吸引台商的优势。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表明,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准(CPI)持续六年同比上涨。消费品价格的上涨直接推动工资的上涨,工资上涨提高了台商的经营成本,大陆的低工资优势正逐步消失。为规避风险、保持盈利,部分台商已经开始调整经营布局,转往工资、土地更便宜的东南亚、大陆西部或撤回台湾。
其次,大陆经济新法规提高了包括台资在内的外资企业经营成本。大陆2008年实施企业所得税法、劳动合同法、调降出口退税等多项经贸新法规,企业所得税法把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统一调整为25%,取消出口型外资企业非定期减半征税优惠,取消生产性外资企业定期减免税优惠政策,针对企业盈余汇出海外征10%股利所得税;劳动合同法明确规范劳动者的工作、休假时间;工作年资满十年的劳工,雇主应与劳工签订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契约,实施劳动合同法后,劳动成本估计增加10%至40%,新法规缩减了台商以往享有的优惠。
这种吸引力的下降也源自大陆经济进入了战略提升期,以“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为指引的增长思路的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大陆目前经济工作的中心。大陆降税于内资企业,以其引导企业注重高新技术及环境保护;另外,大陆在逐步放弃低价竞争策略,通过经济杠杆淘汰低附加值、低利润、低技术含量的“三低”企业和高污染、高能耗、高资源消耗的“三高”企业,实现生产和出口结构调整。部分台资企业不能适应这种变化。
可以发现,上一个时期中的两岸经济合作的主导因素已经出现很大变化,这种变化对两岸经济合作的发展和深化带来很大困难。困难在很多时候往往就是机遇的另一种体现。其实两岸经济互补性的下降,已经暗示了两岸经济一体化的基础正在悄然形成。
投资台湾促成第二次“台湾经济腾飞”
首先,两岸政治关系出现历史性改善。如前所述,两岸政治气候的改善和对双向投资的政策松绑,提供了全面投资台湾的实施可行性。两岸经济合作的模式将从依靠单纯的台商民间推动,转向官方推动与民间推动相促进;由单向的吸引台商台资,转向两岸双向投资;由大陆的经济逆差政治顺差,转向两岸共用经济成果和政治成果。
其次,台湾在经济危机中遇到极大困难。2008年中,全球金融海啸爆发并迅速蔓延到全球实体经济,由此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对台湾经济冲击极大,台湾当前经济严峻,远远超过预期,去年第四季经济成长率负-8.36%,为史上单季最大负成长;官方预测今年经济成长率为-2.97%,同样是史上最大负成长;连续五季的经济负成长,更是史上最长的衰退期,其他如进口、出口、民间投资及人均收入的衰退,预测都将是历史上最大的跌幅。根据《经济学人》的预测,日前将台湾今年经济成长再度下修至-6%至-7%,远低于亚太地区平均值-1.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