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国民党在台乱局的历史肇因与现实困境
http://www.CRNTT.com   2023-09-15 11:54:03


 
  “正统”不再

  国民党自播迁至台的第一日起便一贯以“中华正统”而自居,数十年如一日的宣传教育,确实为国民党当时在台湾的政权巩固起到了关键作用,但也同时让国民党背负上了难以抛卸的包袱。如果说1971年10月,为免被动除名而主动退出联合国只是对国民党的第一击,那么1978年的台美“断交”便是对国民党的致命一锤。这一锤把国民党在台湾人心中的“正统”形象给直接打没了,也给各种长期在台湾暗自盘踞、发展的党外运动注入了兴奋剂,这些党外运动的小团体逐渐抱团、聚拢,最终凝聚成了民进党这么个缝合体。

  如果说国民党的党纲尚有国家统一、地方放权、种族同化、发展民生、厉行和平这些积极正面的理念,民进党则完全是为反国民党而生的。但事实是,在蒋经国生命中的最后几年,新兴的台湾本土资本主义阶级在国民党内部的影响力已经不容小觑,台湾的私营企业也已经可以开始对抗党营企业,国民党党内的本省台湾人更是开始与传统外省人争夺国民党党政机关的控制权。

  窃以为,当时的国民党有两个选择,一是坚持原来的方向,对该批人士进行清洗,或可使国民党继续在台苟延一段时日;二是改弦易张,在民意彻底逆转前提前开放,给国民党以时间进行自我调节,或可使国民党浴火重生,将来依旧能在台湾的政治版图中占据较大优势。

  最终,蒋经国选择了第二条路,自70年代末起逐步默许老兵抗争,继而开放返乡探亲,直至80年代中期开放党禁、报禁。一系列的举措虽然将岛内的社会矛盾暂时安抚下去,但随着李登辉十年执政期间对国民党内部的阉割、对台湾社会的改造,国民党终究还是在台湾矛盾、纠葛的政治环境中无法逆转地愈行愈远,可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政党轮替后的混乱 分裂的两岸论述

  与民进党死硬到底的“台独”路线不同,国民党的两岸论述的主轴仍然是“一中宪法”下强调的“各自表述”。但可惜的是未能形成党内共识,反在当前纷杂的两岸情势下逐步分化为三种似是而非的论述,实在让人叹息。

  第一种论述以马英九、吴敦义为代表,主张“九二共识、一中各表、不统不独、维持现状”。该论述自认可以确保两岸的和平发展。但事实证明,尽管在马英九八年执政期间,两岸人员、经贸往来密切,但却无法解决消除两岸关系中最根本的政治对立。这种“经济密切、政治敌对”的不对称矛盾现象,使国民党动辄被扣上“亲中卖台”的帽子而无法自辩。“不统不独、维持现状”的主张,非但无法为台湾引领明确的未来,更会使两岸逐步走向困局。民进党最近连续两次在地区领导人选举中的大胜,已切实反映出国民党此一论述的困境。

  第二种论述以朱立伦、江启臣为代表,他们主张将“九二共识”视为历史事实及贡献,认为未来只要高喊“中华民国宪法”即可。这部分人在政治光谱上不同于“不统不独派”,更趋向或自诩为“独台”或“华独”。但是这样的主张,非但违背了“不可主张分裂”的“一中宪法”精神,也不符合国民党的一贯理念,更不会被中国大陆所接受。更糟糕的是,在蔡英文喊出“中华民国台湾”这么个法理与地理名词相组合的新称谓后,“独台”或“华独”已陷入被动跟随民进党的主张拿香跟拜的尴尬境地。如果接受这样的两岸论述,国民党无疑将失去在政党理念上存续的基本民意基础。

  第三种论述以洪秀柱、张亚中及其任职的孙文学校为代表,他们认为国民党与民进党的最大区别,在于只有国民党才能够为两岸带来真正的和平,而民进党的分离主义只会为两岸带来战争。国民党应该也必须发展出可以结束两岸敌对,创造两岸和合的论述。这些论述不是抱缺守残更不是放弃原有的两岸论述,而是要“深化九二共识”,从“一中各表”的各自表述走到两岸应共同接受“分治不分裂”的立场,进而签署和平协议。虽然这种主张是符合两岸和平发展的大趋势的,也是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国民党最应该采用的论述。但无奈这种论述及其背后的主要代表人物,已无法迎合近20年来民进党两度执政后刻意引导的所谓“主流民意”,在当前台湾政坛中的影响力也日趋式微。这也直接导致了即便国民党内部分人士意识到了该论述的重要性及迫切性,却困于残酷的政治现实而无法做出任何改变。

  缺失的史观教育

  国民党执政时期,台湾的历史教育主要以中国历史为核心,强调中华文化的传承和中华民族的认同。这种教育倾向反映了国民党对于台湾与中国大陆的历史、文化和民族认同的观念。国民党在教科书编纂、课程设置以及师资培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将中国历史、中华文化和国民党的历史地位融入台湾的教育体系。

  但自2000年政党轮替后,民进党政府大力推 行李登辉时期出台初现“台独史观”与“皇民史观”的所谓“88课纲”,并进而继续推进至深度“去中国化”的“98课纲”,力求建构下一代的“台独”史观。从李登辉、陈水扁到蔡英文,皆是一脉相承,试图铲除台湾与中国大陆的历史联结。

  2008年国民党重返执政后,马英九试图以“一中宪法”和“九二共识、一中各表”为准绳,遵循国民党传统历史论述,同时兼顾台湾本土民意,希望将已走偏的台湾史观教育重新拉回到正轨。为此,国民党的教育部门对历史和国文课纲进行了修订,并于2012年8月1日实施了所谓的“101课纲”。2014年初,教育部门以“错字勘误、内容补正及宪法之检核”为由,邀请了具有泛蓝和统派背景的学者对“101课纲”进行了修订。总体而言,“104课纲”不啻为马英九当局对“台独史观”和“皇民史观”的拨乱反正,但就其调整规模与实际动作而言却远不如李登辉、陈水扁时期的“88课纲”与“98课纲”的修订⑤。

  在最后阶段的修订中,临时动议对课纲进行微调,强调了大中国史观,突出了台湾与祖国大陆之间的联系,并强调了日本殖民的影响。这一修订后的版本被称为“104课纲”,引发了广泛争议,成为了所谓的“反课纲”运动的焦点。该“104课纲”原定于2015年8月新学期上路,却遭遇社会空前的反弹声浪。面对来自“反课纲”运动学生抗议层级的升高,国民党的教育部门不仅未能做好各方意见的协调沟通,反而一味妥协,最后只得针对“104课纲”的去留存废表示三点意见:新旧版教科书并行,以尊重教师专业自主选书权;新旧版教科书争议部分不列入大学入学考试命题;即刻启动课纲检讨程序,同步推动大家一起写教材计划。

  翌年民进党上台后,蔡英文立刻以行政命令废止了马任内通过的课纲微调。因为长期偏狭的本土化教育以及国家观的误导,“反课纲”背后反映了台湾年轻世代历史观的扭曲,更凸显了岛内整体民粹氛围的愈发浓厚。

  紧迫的战略环境

  近三十年,国民党多数时候在台海两岸局势中面对的是两组赛局,一组是在两岸关系上与大陆的竞合(竞争和合作并存)关系,另一组是在岛内政治上与民进党的零和关系。

  所谓与大陆处于竞合关系,是因为两岸自汪辜会谈后,国共以“九二共识”为基础,展开在经贸民生上,共同为两岸人民生计与经济发展的合作关系,但是同时政治上双方仍维持互相竞争关系,所以才说是竞合关系。

  回到岛内政治,从2016年民进党二度执政以来,外界清楚地认知到,民进党的执政根基即是所谓的“抗中保台”,只有两岸长时间维持紧张的气氛,民进党才能从中渔利并获取更多的民意支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承认“九二共识”并希望在此框架下继续维系两岸和平氛围的国民党必定会导致民进党及绿营支持者的仇视。因此国民党即便希望与民进党保持竞合关系,但客观上难以单方面做到,只能朝向零和赛局发展。

  须知国民党过去正是因为坚持“九二共识”,才为国共或两岸之间的政治互信提供了基础,更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开启了一段称为“黄金时代”的阶段。在这一时期,两岸实现了大规模的交流、合作和发展。将当前国民党面临的困境归咎于“九二共识”无疑是一种战略误判。而放弃或搁置“九二共识”更是一种危险之举,这意味着国民党将失去自身最重要的战略资产,从而陷入更大的政治困境。事实上,国民党主席朱立伦曾多次公开表示“九二共识”是“没有共识的共识”,是“创造性模糊”,在没有更好的方案以前,还是用这样的方式持续交流。尤其是2021年9月,其在对习近平致其的党主席当选贺电回电中也明确表示,两岸人民同为炎黄子孙,深盼今后两党在“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基础上,增进互信融合,加强交流合作,让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继续前行,共同造福两岸民众,促进台海和平稳定⑥。马英九更是在最近的返乡祭祖活动中多次强调坚持“九二共识”最符合台湾民众的利益。

  危险的“华独”路线

  所谓“华独”,即意指“中华民国”代表台湾并且是一个“主权独立国家”。此派人士主张台湾应该维持“中华民国”的“国号”以及他们认为的“独立”现状,不追求台湾“独立”和反攻大陆,也不赞同被中国大陆统一。这种意识形态支持“‘中华民国’是台湾”、甚至是“两国论”,认为台湾应该沿用“中华民国”的“国号”与“宪法”。华独认为台湾已经“独立”,不属于中国,只须维持现状,并主张台湾在“中华民国”的框架下追求国家正常化。

  连续两次地区领导人选举中的一败涂地,使得台湾民间开始逐渐认为国民党应该朝向务实“华独”路线调整,也就是台湾与大陆属于“特殊的‘国与国’”关系,作为回应台湾主流民意的表现。

  这种说法乍听似乎确有其客观道理,但却忽略了前面所述两岸赛局模式改变的客观条件,国民党如果只考虑岛内政治的话,当然可以提出“华独”派主张,并且确实可能获得主流民意的支持。然而一旦将两岸关系纳入考量,在成为零和赛局的两岸现况中,国民党若主张向“华独”派转型,最终结果就是大幅增加两岸武力冲突甚至战争的风险。

  这不是危言耸听,对博弈论稍有点瞭解的人都知道,赛局中每位玩家的策略都是根据各玩家实际行为与预期推测,考量收益、机会与成本后产生。一旦国民党转型成“华独”党,中国大陆将不会对“华独”与“台独”做出妥协,只会得到国民党与民进党沆瀣一气推动“台独”的结论,同时将“和统”的机率下修至趋近于零。

  而一旦“和统可能”不再,大陆必将会启动“武统”评估,届时两岸进入战争螺旋的机率势必会无法预期地升高。

  结语

  从历史的角度看,国民党今日的结局,有其发展的必然性。首先,国民党政权的统治体系是完全从大陆移植到台湾去后由大陆赴台人士集中掌控的,这种少数人的大中央体制不可能长久适用于台湾。其次,从全中国选出的民意机构代表也不可能永远占有席位,世代交替的自然规律,使其不得不在台湾本岛进行补选与改选。同时,国民党当局长期偏安台湾,宣扬本土(即“复兴基地”),对抗大陆,污名化大陆,也就自然形成了台湾一个相对独立的政治体制与政治认同,无形中反而强化了日后的“台湾主体意识”。

  但庆幸的是,国民党尚没有忘却自身的政党理念,强调在两岸关系发展中扮演积极角色,强调要维护台海和平与台湾安全仍然是国民党目前宣扬的主旋律。惟愿国民党能够勇于面对现实困境,继续坚持“九二共识”,在维系岛内重要政治版图的同时,努力将台湾从民进党启衅导致的两岸紧张的歪路上拉回到和平发展的正轨。

  注释:

  ①两岸8年签署27项协议,10项协议涉经济合作,法制晚报,2015年11月6日。

  ②中华民国国库黄金运送台湾行动,维基百科。

  ③耕地三七五减租条例,全国法规资料库,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60008

  ④30年输给60天...台中颜家怎么了?一场补选,发现推倒派系高墙的新兴力量,财讯,2022年1月20日,https://www.wealth.com.tw/articles/7298122a-6ae2-4c86-acaa-c364af5d15e7

  ⑤吴强,台湾近二十年来的三次课纲修订,统一论坛,2015年第6期。

  ⑥朱立伦:九二共识是“没有共识的共识”,德国之声,2022年6月7日。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3年7月号,总第307期)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