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提增两岸接触质量 促进同胞心灵契合
http://www.CRNTT.com   2023-10-26 16:34:57


 
  (二)接触质量对两岸同胞信任有强预测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鼓励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和生活,鼓励并保障两岸同胞更多且积极的接触。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提出在文化领域进行深入交流以实现两岸同胞心灵契合。本研究发现,接触质量能显着预测群际信任。接触质量包括了双方接触过程中的愉快程度和合作程度⑫,它直接关系到两岸同胞信任的建立,得分越高表明双方接触得越愉快、越具有合作性。愉快的接触往往给人以积极的体验,特别是合作意味着有共同的目标,通常也会产生积极的结果,能够促进人际沟通和交流,因此在以后的生活中也更加期待与对方的接触,表现出更强烈的未来接触意向。莫莉通过调查台湾大学生与大陆大学生的社会接触,发现人际接触有助于拉近台湾大学生感知到的两岸社会距离⑬。本研究也同样发现了类似的效应,即更好的接触质量能拉近大陆青年对于台湾同胞的社会距离。因此,积极接触,尤其是高质量的接触,可以被认为是拉近两岸同胞社会距离的有效措施。增进两岸同胞接触交流的机会,特别是两岸的民间交流,例如教学互访、学术论坛等,能够为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发挥加速器的作用。同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配套措施以提高和保障接触质量,使得双方在接触过程中达到情投意合的状态,对增进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才是最有利的。

  五、政策谘询建议

  针对本研究得出的结论,即接触质量能够直接提升群际信任水平,也能够通过拉近社会距离达到间接提升群际信任水平的效果。特根据上述三个影响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关键因素进行思考,提出以下四点政策谘询建议。

  (一)搭建两岸信息互通共享平台,增加同胞接触机率  

  信息通过网络、电视和报刊等媒介散播于社会面,直接作用主体便是人民。两岸同胞基于一个中国的原则,在历史的推演中实现信息交互。鉴于历史原因和各种复杂因素交织在一起,两岸或许对彼此存在一定的偏见。对此,国务院台办、新闻办发表《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特别提到“我们愿意保持足够的耐心和包容心,创造条件加强两岸交流交往,不断加深广大台湾同胞对祖国大陆的瞭解,逐步减少他们的误解和疑虑,进而走出受‘台独’煽惑的历史误区”。两岸同胞之间产生偏见、误解和误会有其特殊原因,但更多的是“信息差”造成的。面对外部势力和台当局的一些歪曲信息的作为,部分台湾民众受到不良信息的诱导,存在“一叶障目”、“一知半解”、“以偏概全”和“一棒子打死”的倾向,对祖国大陆的优势认识不足,片面形成对大陆的消极认知,从根本上没有看到大陆发展的政治优势和美好前景。

  因此,亟需重视两岸同胞接触的信息交换过程。接触机会是接触质量得以提增的充分条件,不仅要在线下接触中保障足够的接触频率,也要在线上的网络平台满足信息交流的需求,促就安全、可靠、信赖与合作的连接平台(如可聊天的app、专用的两岸招商引资竞争网站等),使接触质量的提增得以保障。可以采取由大陆政府或相关组织牵头,以邀请岛内权威机构自愿加入的方式,建设两岸民众之间的信息桥梁,搭建两岸专用民间信息交流网络平台试行点,用以实现双向信息的互通共享,提升两岸同胞交流的便利性。此举可为实现更多的合作与发展建谋献策,满足人民更自主的沟通和交友需求。

  (二)多方协同促政策与制度落地,提增同胞接触质量

  政策的落实过程离不开各种组织的协同配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指出“践行‘两岸一家亲’理念,以两岸同胞福祉为依归,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完善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保障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实行卡式台胞证,实现福建向金门供水,制发台湾居民居住证,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同等待遇,持续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机遇”。其中,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生活、发展和机遇等方面做出总体规划,力求为两岸同胞创设共同生活的环境,显现和谐的亲情,拉近双方的社会距离。大陆接待台胞应当调配教育、社保、住建和人才等系统的合力,为台胞提供公平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两岸同胞应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从根本的政策与制度着手,以人民最关心的教育领域为主。白皮书中指出,“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勇于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率先在福建建设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两岸可从依托或共建优质高校、科研机构与中小学入手,商议制度保障,促就政策落地,保障教育质量,提增两岸同胞的接触质量,拉近双方的社会距离感知,进一步为信任的产生提供“契合的土壤”。福建有特殊的区位优势,具备新建两岸共同的教育机构的先天条件。其中,需要政府牵头拟定合作建校的基本原则和实施方案,用以指导两岸各级学校融合鉴学。本文认为在两岸共建学校可以考虑以下两条实现路径:其一,两岸在已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由任一方选择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和生源质量等方面与己方相吻合的对岸高校,成立双方的工作专班,将合作办学的计画写入学校发展章程和人才培养方案之中,以定期招募交换生和不定期交流教学方案与新知,扩展双方的发展视域,填补己方的发展空缺,融通为一体的教学蓝图;其二,在两岸教育管理部门的共同牵引下,成立新的教育机构(高校/科研机构/中小学),教师编制由两岸教学人员组成,给予专项资金资助,谋划融合发展的教育事业。

  (三)研讨发扬两岸共同文化习俗,夯实心灵契合基础

  和平统一的基础是文化一致性。文化涉及方方面面的切入点,白皮书中指出,“排除干扰、克服障碍,不断扩大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推动两岸同胞共同传承和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两岸基层民众和青少年交流,吸引更多台胞特别是台湾青年来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使两岸同胞加深相互理解,增进互信认同,逐步实现心灵契合”。两岸发展的根源同属中华传统文化,各自发展产生了差异化的文化行为,两岸同胞通过相互接触,达到深入理解自身文化行为的目的,同时也对对岸文化行为产生认同。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求同存异的过程不仅促使认知内容发生改变,也生成对对方的信任感知,信任行为也由此而产生。

  福建省台办、发改委牵头研究的《福建省贯彻<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实施意见》中指出,“推动闽台加强闽南文化、妈祖文化、客家文化、朱子文化、闽都文化、民俗信仰、宗祠族谱、历史民族等领域研究和成果应用,鼓励台湾同胞和台湾高校、民间社团参与我省有关文化工程项目、文化活动和学术研究”。漳州市政府出台《关于促进彰台经济社会文化交流合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58条”)也指出,“推动加强漳台开漳圣王文化、关帝文化、妈祖文化、保生大帝文化、三平祖师文化、林语堂文化等祖地文化、民俗信仰、历史文化名人等领域研究和成果应用,吸纳台湾同胞和相关机构共同开展学术研究,共享研究成果”。两岸有共同的文化基础,即中华传统文化,这是得天独厚的优势。政府或相关组织应发掘更多民间交流活动,设置合作的目标,由两岸同胞共同落实。与此同时,增加宣传媒介,达到大面积的宣传效果,以吸引更多的两岸同胞参与其中,为促进双方心灵契合夯实更广泛且深厚的文化和群众基础。

  (四)珍视把握实现心灵契合契机,顺应两岸融合大势

  追求并实现两岸同胞心灵契合是一个精神洗礼的过程,这不仅是中共中央的一贯倡议,更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在中国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节点,实现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必将是一个载入史册的重大“民心”工程。习总书记强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这不仅是一个政治治理成效,更是为子孙后代做出长远规划的做法。

  两岸的相关组织可以尝试从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具体行动出发,成立更多的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研究或实践中心,召集更多的研究者参与和建设,如漳州地区的闽南师范大学已成立的“两岸一家亲”研究院、拟筹备成立的“海峡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研究基地”。通过科研实践中心,打造出“融合生活”VR系统,该系统旨在提出两岸一体化发展的建设蓝图,清晰而明确地呈现两岸和平统一后的人民的生活状态,做出新时代融合生活的假设,为打造新时代的“文化防御”系统和抵御外来文化的“精神侵蚀”而服务。此外,该VR系统能够在实际体验方面给予两岸同胞一种心理自信,促进双方认同共同的生活基础,提增双方接触质量,增加对未来的合作规划,并充分发挥文化软实力的优势,最终实现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20年度青年项目“理解善恶意图影响信任的心理和神经机制研究”(批准号:20CSH06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路雨微,许川,2021,新时代背景下两岸青年融合发展刍议——基于交流发展与融合发展的比较视角,台湾研究,1,78-84。

  ②习近平,2022,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

  ③Pettigrew, T, F., Tropp, L, R. (2011). When groups meet: The dynamics of intergroup contact. New York: Psychology Press.

  ④Vezzali, L., Hewstone, M., Capozza, D., et al. (2014). Improving intergroup relations with extended and vicarious forms of indirect contact. European Review of Social Psychology, 25, 314-389.

  ⑤Allport, G, W. (1954). The nature of prejudice. Cambridge, MA: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⑥Paluck, E, L., Green, S, A., & Green, D, P. (2019). The contact hypothesis re-evaluated. Behavioural Public Policy, 3, 129-158.

  ⑦Pettigrew, T, F., & Tropp, L, R. (2006). A meta-analytic test of intergroup contact theor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0, 751-783.

  ⑧Voci, A., & Hewstone, M. (2003). Intergroup contact and prejudice toward immigrants in Italy: The mediational role of anxiety and the moderational role of group salience. Group Processes & Intergroup Relations, 6(1), 37-54.

  ⑨Shechory, M., & Idisis, Y. (2006). Rape myths and social distance toward sex offenders and victims among therapists and students. Sex Holes, 54, 651-658.

  ⑩ Hewstone, M., Kenworthy, J, B., Cairns, E., et al. (2008). Stepping stones to reconciliation in Northern Ireland: Intergroup contact, forgiveness, and trust.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26.

  ⑪Xin, Z. Q., & Chi, L. P. (2010). Wording effect leads to a controversy over the construct of the social dominance orientation scale. 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 144(5), 473-488.

  ⑫ Mckeown, S., & Psaltis, C. (2017). Intergroup contact and the mediating role of intergroup trust on outgroup evaluation and future contact intentions in Cyprus and Northern Ireland. Peace and Conflict: Journal of Peace Psychology, 23(4), 392-404.

  ⑬莫莉,2016,台湾大学生对大陆的社会接触及社会距离感知研究,青年研究,4,85-93。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3年8月号,总第308期)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