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诗不知道在赵小涛心里划下了怎样的波澜,但下岗归来,他的本子多出了一枚刚刚绽开的高山梅花花瓣,还有上面那首给妻子的应答诗。
“年年细雨乡关路,都在桃花浅淡中。”当家国之爱共同回荡于同一旋律中时,心中斑斓的情感就一定会化为血脉里涌动的诗行。那年“十一”,某边防团为前来探亲的军嫂们安排了一次特别欢迎仪式—在观看过国庆70周年阅兵的电视直播后,他们将这些平日“远在彼兮,旦夕以待”的军嫂们请到部队荣誉室,为她们介绍她们的丈夫在各自岗位的种种奉献成就。
来到祖国门前,国旗之下,他们为每个小家留下“全家福”。五星红旗招展的蓝天白云下,一位教师军嫂即兴吟诵的诗句,久久地盈于耳、荡于心:“此刻我多想变为蓝天上的白云/伴随着我心中的雄鹰/在灿烂的风景中飞翔/投下我们比翼的身影。”
边防军人的特殊使命,疆域的广阔辽远……这一切都在提醒着我们,距离,永远是戍边人的标配。
他们有大江东去的豪迈吟诵,亦有充满眷念的咏叹。在东海前哨一个小岛上,我从连队的黑板报上发现,写诗作词是这里官兵普遍的业余爱好,颇有点“书生襟抱本无垠”的意味。而且,诗文水准不亚于许多专业作者,其情之切,意之深,令人心温眼润。
“我在遥远的海岛等雪/雪是心里的一个名字/在那朵朵浪花间/我寻觅着雪花的晶莹。”
写诗的是一位来自北方的大学生士兵,因故事还在发展中,他不愿意透露自己的名字。但我相信,那片晶莹的雪花,终会在万里海疆为这位潇洒男儿而飘洒……
边塞诗写边塞事。今日边关要塞的新风貌、新景观理所当然地构成了新时代边塞诗的主旋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