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政治学角度对台湾问题的几点反思
http://www.CRNTT.com   2020-04-28 00:15:52


 
  三、政治的互动

  两岸目前的根本分歧是:台湾是不是国家,要不要统一。与制度无关。大陆立场非常明确:台湾不是国家,两岸必须统一。岛内两党都主张:台湾是一个国家,目前拒绝与大陆统一,两党之间区别只是名称、疆域、时机、策略上的差异。两岸对化解分歧的方式也有不同立场:大陆方面希望试图通过“九二共识”使分歧模糊化,台湾方面通过拒绝“九二共识”使分歧清晰化。大陆方面认为协商与武力都是解决分歧的方式,但不能剥夺大陆民众的投票权;台湾方面认为解决分歧只能通过非武力的方式,且决定台湾统独的投票权仅限于岛内民众。

  所谓“台湾前途只能由台湾2300万人决定”是合理的吗?如果台湾从来不是中国的一部分,关于台湾前途的投票表决可以排除中国大陆民众,可事实是,台湾历史上从来不是一个国家,而绝大部分时间都是中国的一部分。正是由于是中国的一部分,才有可能获得中国为台湾地区贡献的大量人才、资源、遗产、机遇,才造就了台湾早于中国大陆实现经济起飞的优势,台湾凭什么可以剥夺这些做过贡献的地区民众的表决权力?是在上演企业淘空戏码吗?

  在两岸双方分歧目前无法化解、且有激化趋势的情形下,大陆某些学者热衷于讨论武力统一,常见有文章引用中国古代武力统一的案例与当前两岸进行似是而非的生硬对比。这也是一种认识误区。案例对比可以只看过程不看背景吗?古代政治形势与当前国际格局一样吗?古代有美国这样的强权在阻挠国家统一吗?古代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密切联系吗?古代有民族国家的概念吗?古代有人权意识吗?古代有联合国机构吗?时空条件和国际潮流都不相同的背景下,案例对比的参考意义不能扩大化和简单化,更不能生搬硬套、纸上谈兵。

  还有一种认识误区是沉溺于计算两岸或中美的军事实力对比。不是说这种对比不重要,但除此之外,难道不应该军事战略研究优于军事策略研究吗?两岸统一的根本目的,是为统一而统一吗?武力统一对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及提升两岸民众福祉有什么影响?武力统一后的战后重建治理及抚平心理创伤需要怎么做?军事施压、以打逼谈的国际反应评估过没有?当前国际和平潮流与二战前后世界战争潮流的国际背景的区别注意到没有?武力统一对中国的国家形象与国际关系及中华民族复兴会造成怎样影响?使用武力方式之前需要做哪些预估和准备?武力统一是最优解决方案吗?整天欣喜于大陆对台军事优势增长与整天陶醉于岛内挺独人数增加有什么区别?是为了感觉很爽吗?

  那么,除了武力统一,还有更好的解决两岸分歧的方法吗?当分歧较大、一时难以解决时,动态解决方式优于静态解决方式。静态解决是指立即找出办法消除分歧。可是有些分歧很棘手,如果强行消除,损失及后遗症过大,而延后解决,也不会产生太糟糕的影响,这时就可以采取动态解决的办法,暂时搁置争议,在形势发展中寻找和培育变化。这些变化可能是分歧缩小了,也可能是手段增多了,还可能是强弱拉大了。解决分歧的机会也许就出现了。和平解决两岸分歧的机会并非没有,不要急。武力解决分歧只在特定情形下才是最优解。不可否认,武力方式解决分歧的优点是可以反映参与者的意愿强度。

  有人会说,看看2020岛内“大选”的结果,搁置争议等下去岛内支持“台独”的人会越来越多,随着“天然独”的增加,时间在台湾那边,不在大陆这边。——真的是这样吗?前面说过,两岸双方目前的根本分歧是:台湾是不是国家,两岸要不要统一。前者取决于国际社会是否承认,后者取决于中国大陆是否先进。因此,问题的关键在美国和中国,不在岛内。岛内叫喊“台独”的人数再多,声音再大,也无法改变台湾不是国家的事实。而且,这种“台独”势力增长的现象有其产生的时代背景。中美关系恶化、岛内“独化”教育、香港问题刺激等等,都会对岛内意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根据大陆学者在2016年民进党上台时提出的“两岸关系发展三阶段论”:岛内“台独”势力增长是必然的历史阶段性现象,不改变两岸统一大趋势。从执政当局的角度看,台海两岸实现统一总体进程,需要经过争统一、争统独、谈统一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1949年—1999年)在国际势力干预下两岸势均力敌,形成平衡对峙,两岸执政当局的目标都是国家统一,谋划以武力或和平方式统一对方,此时岛内国家统一是主流民意。第二阶段(1999年至今)大陆综合实力持续增长,但还不具备统一台湾的充分条件,两岸形成不平衡对峙,目标变成了大陆争取国家统一,台湾在统一大陆无望的情形下转为争取独立,岛内独立民意比重大增。第三阶段(未来)大陆的软硬实力都对台湾取得压倒性优势,在世界上都有领先性,且具备足够多的筹码使国际势力不敢冒险对台湾问题进行武力干涉,两岸对峙被打破,双方都已认清中国统一是历史的必然,台湾当局开始通过谈判争取统一后较为有利的条件。

  会不会大陆综合实力再强也无法转化成台湾民众的统一意愿呢?对台湾民众而言,与文明先进的地区联结可以给自身带来利益和荣誉。如果大陆发展成为世界文明先进的代表,为什么要拒绝与之统一?两岸统一会产生系统的功能涌现,两岸民众都会获益。例如两岸物流和人员往来的完全畅通可能诞生新的合作形态,两岸优势产业强强合作可能整合出新兴产业链等等。相反,假设大陆可以允许台湾“独立”,那么台湾当局固然可以升格为国家级政府,可是,台湾民众的好处在哪里?民众为什么要支持这种徒劳无益的政治举动?

  四、认同的构建

  现代政治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越来越认识到社会内部文化差异的意义,这被称为“认同政治(identitypolitics)”或“差异政治”。认同在任何意义上都包含着差异。差异使认同感清晰明确。此类政治学思考催生了“承认政治(politics of recognition)”。其思想基础是相信应接受差异、承认认同。两岸统一也需要接受差异、构建认同。这种认同不是全民认同,而是主流认同。广义的政治认同,不仅包括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还包括政权认同与文化认同。

  德国是国家统一过程中政治认同做得比较出色的国家,也是人们纷纷研究的对象,不少学者建议藉鉴德国统一模式解决台湾问题。推动国家统一需要具备形势(简称“势”,Situation)、实力(简称“力”,Strength)和策略(简称“策”,Strategy)三方面条件。在藉鉴德国模式前,须知德国案例的背景有许多不同于中国之处,以防出现一些认识上的误区:

  “势”的方面,德国的分裂与统一与国际冷战格局的形成与结束密切相关,中国台湾问题的形成却是中国内战遗留并延续的政治对立。当然,台湾问题的形成也受国际格局的重大影响。与德国实现和平统一时的条件相比,中国面临的台海两岸形势更为复杂和困难。当时支持西德的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取得优势,而支持东德的苏联却已经处于剧变和解体的前夜,苏联没有决心和能力维持东德的政治独立。当前影响两岸关系的国际势力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对中国咄咄逼人,短期内不可能象苏联放弃东德那样轻易放弃台湾。中国要有大棋局的观念。如果一边与美国大打出手,一边要求其不许支持台湾,美国可能做到吗?

  “力”的方面,西德是在具备软硬实力的全面优势条件下吸收东德的,中国大陆1979年提出“和平统一”对台政策时经济政治文化等很多方面并不具备对台优势。当前大陆在硬实力建设方面虽然综合水平优于台湾,但软实力还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当初德国统一前,东德民众向往西德,主要是抱怨东德“民主不够、高官特权、出国受限”等问题,并提出“新闻自由”、“旅游自由”和“选举自由”的要求。与之相较,台湾民众对台湾当局并没有太多这方面的抱怨,相反在这些方面有优越感,认为大陆网络封锁不自由、政府官员特权腐败、大陆民众不能像台湾人那样有170多个国家免签证可以自由地世界旅行。客观讲,大陆在软实力建设方面几十年来进步巨大,有目共睹,但人口众多、贫富悬殊、素质差异等国情所限,对台湾民众产生的吸引力现在已经足够大了吗?到了可以立即谈统一的时候了吗?

  “策”的方面,两德统一通过和平自愿的途径进行,与其双方未曾发生战争、民意没有敌视情绪密不可分。两岸之间因内战而分隔,且台湾岛内长期进行反共宣传教育,岛内对大陆敌意极重,这使两岸实现和平自愿统一的困难度其实远高于德国。政策上看,大陆对台湾始终抱持亲情和友善的姿态,并予以经济利益的优惠、输送和支持。这一点与当时的西德做法相同,但西德当时无论整体经济规模还是人均产值收入都高于东德,且东德民众对西德并无深刻的敌视情绪,因此西德的善意能转化成东德民众对西德政府的好感。大陆在对台经济交流和优惠时,经济发展阶段和人均收入水平均落后于台湾,且岛内存在以“皇民意识”为基础的反中情绪和以“民国意识”为基础的反共情绪,加之政党力量的歪曲操弄,大陆释出的善意常被污名化而无法有效转化为岛内民众的好感与信任。此外,两德在被分裂占领之前文化是统一的,而台湾在1945年回归前,已经注入了50年的与中华文化不同的日本文化,之后75年又是与大陆意识形态完全不同的文化发展,两岸重建文化认同的难度客观上不是远高于两德吗?

  和平自愿统一都是较落后一方加入较先进一方。两岸如果通过和平方式实现统一,就是要靠大陆的快速发展让广大台湾民众心甘情愿、心悦诚服地愿意与大陆同属一个国家,这就需要中国政府能够充分展现卓越的国家治理能力,使中国成为世界各国的尊敬对象,使大陆成为大多数台湾民众羡慕和向往的地区。因此,习近平讲,“从根本上说,决定两岸关系走向的关键因素是祖国大陆发展进步。”

  除民间层面要长期积极引导和塑造两岸民意认同外,在两岸关系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积极处理好大陆内部事情,另一方面要对台湾当局的不同施政采取不同的政策策略。如果连任后的民进党当局公然推动“法理台独”,与国际势力相勾连,两岸关系发展到不得不摊牌的地步,和平统一的方案必须调整。如果民进党当局没有出格的挑衅、踩到大陆政策红线,大陆的对台方针政策当然无须改变,因为大陆综合国力增长速度较之台湾和美日增长更快,这是大陆能够保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源泉和体现。2020台湾“大选”后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说:“无论台湾地区选举结果如何,对台大政方针不会改变。无论台湾地区政局如何变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仍是岛内广大台湾同胞的呼声和民意。”这种态度和观察对两岸形势可谓目光如炬,洞若观火。应作如是观。

  政治认同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建立起来的。如果按照“两岸关系发展三阶段论”,第一阶段用了50年,第二阶段才过了20年,现在着什么急呢?只要把自身建设好了,大陆等得起。杜鹃不鸣,如之奈何?织田信长曰“杀之”。丰臣秀吉曰“诱(逗)之”。德川家康曰“待之”。德川家康终于等到了建立两百年江户幕府的有利时机。两岸统一时机不成熟,为什么不能等待呢?岛内政治形势千变万化,民意如流水。不畏浮云遮望眼。两岸融合发展才是长期工程。当前关键是决定台湾问题的中美因素不能失控。抓住两大关键,保持定力,提纲挈领,未来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乃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0年4月号,总第268期)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