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紧日子,核心是会当家,会用资金,节约集约管理和使用财政资金。”俞明轩认为,政府部门带头过紧日子,体现了共度时艰的决心和勇气,可以促进全社会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风气,起到带头示范作用。“在实践中,要根据预算绩效和相关依据,该保障的充分保障到位,该压减的毫不留情压减。”他特别强调。
“就‘三公’经费而言,并非最小化就是最优化。实际上,财政支出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是有没有必要、能不能承受。‘三公’经费也是保障公共产品供给的必要支出。”白景明举了个例子,比如公检法部门的特种用车,就应该达到一定的标准,再如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一些有必要的国际会议、谈判,都不可避免需要支出经费。
“事实上,‘三公’经费在总的财政支出中占比很小。政府永远都应该过紧日子,但是仅仅依靠压减‘三公’经费是不够的。”白景明认为。
对此,他给出了三点建议,一是树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意识,争取以最低的成本保证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公共产品供给;二是建立绩效管理主体责任制,单位和部门作为预算编制执行的主体,其主要负责人必须有绩效理念,对项目支出的收益、效果必须予以重点考量,对于绩效评价结果应该承担相应责任;三是优化支出标准体系建设,也就是办什么事应该有相应的财政支出标准,这方面还有提升空间。
近年来,不少学者认为,政府过紧日子,不仅是财政管理的变革,更是行政管理体制的变革,必须从制度上下功夫。在我国,从中央到地方乃至县级财政都有上百个一级预算单位,每个一级预算单位都有完整的管理机构体系。这使得各部门基本支出齐头并进增长,容易造成财政资金使用集约效应不高。
在白景明看来,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还需寻找治本之策。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扩大资金使用集约效应,是已被实践证明的可行之道。前者通过减并一级预算单位数量,从根本上拓展提升资金使用效率空间,如中央层面数据显示机构物业费支出居高不下,而中央党校和国家行政学院合并后物业费则从1900万元降至1100万元。目前部门内部事业单位数量多,运行成本耗费大,有必要大力推进归并部门内部职能相近的事业单位,释放资金使用集约效应空间。
此外,他尤为看重“放管服”改革。“过去,审批往往连带着各种收费。虽然说是收支两条线,但实际上行政事业性收费还有一定规模最终回流到了收费主体部门。如今,我们砍掉了一些不合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本身就节约了人力和物力成本,深化‘放管服’改革依然很有必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