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争议举国体制 金牌已成政绩工程?
1、体育等同金牌 专业队模式牺牲运动员
中国体育代表团在亚运会上启动“金牌收割机”,再一次展示了30多年来中国体育取得的长足进步。中国特色的举国体制无疑是中国代表团取得辉煌成绩的法宝,但这一法宝的科学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却在本届亚运会期间受到了质疑。大概许多人不清楚,当今亚洲,只有中国、朝鲜还采用专业队模式培养运动员,这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世界罕见。(北京《中国青年报》)
在国际大赛上,包括本届亚运会上,新闻中心电脑储存的选手介绍中,我们的专业国手均号称是大学生,打着业余身份参赛,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这种行为已经延续了N多年,延续的是前苏联和东德的路数,国外已经见怪不怪了。问题是,当我们已经在亚运会上拿到的金牌数超过第二到第十名总和时,我们还需要这样做吗?即便超过第二名金牌100枚到底能证明什么?你以为世界看你的目光是赞许和敬佩吗?(北京新华网)
11月3日《瞭望东方周刊》报道了这样一个故事:6名退役跳水运动员的家长不断在网上发帖,称自己被培养成国家一级运动员的孩子被毁了,因为孩子的文化基础太差,社会适应能力很弱,身体还有不少伤病。家长们声称“就是要让全天下的父母都晓得,运动员培养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现在有些地方的金牌战略,确实存在着只要金牌不计其余的弊端,其中最突出的是不为运动员的长期发展考虑。比如,全国冠军邹春兰沦为搓澡工,亚运冠军才力困顿而死,都是因为从事体育多年而无别的谋生技能。丁俊辉的父亲可以让其放弃一切专心打球,外人即便有看法也难干涉(若从义务教育法的角度则当另论),但以国家名义举办的学校或运动队也这么做,便大可商榷了——哪怕你承诺给其找工作也不行,因为被这样安排的运动员很有可能会成为一种牺牲品。(广西《南国都市报》)
而从中国内部看,现实也一样严峻。一方面竞技体育辉煌达到顶点,一方面全民身体素质尤其是青少年健康持续滑坡;一方面金牌空前大丰收,一方面最具影响力的三大球整体性创历史最差,甚至沦为亚洲二、三流,引起国民的极大不满;一方面运动员多数还在专业体制下“生产”,一方面却挂了“大学生”等身份参加以业余选手为主要对象的亚运会。(《日本新华侨报》)
2、最重冷门项目 中国体育亟待走出迷思
过去30年,中国体育发展什么项目,似乎要视能否奥运夺金而定。在这样的状况下,中国体坛有点与众不同。
比如“阴盛阳衰”。实际上中国不是“男不如女”,而是中国体坛一度重视女子项目超过了重视男子项目,原因只是发展女子项目更容易在亚运会、奥运会上取得突破。比如“冷门不断”。中国体坛几乎是世界上最重视冷门项目的,除了乒羽,我们在奥运会上的夺金点几乎都是非普及项目。试问我们当中有多少人接触过射击,有多少人常年坚持练举重、跳水或体操?而在最易普及的田径和游泳项目上,我们有多少优势?大家都玩的项目不发展,发展好的项目大家不玩,是不是很奇怪?(《北京日报》)
自从2008年奥运会后,中国体育同样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是继续举国体制,在各项世界大赛上披金戴银;还是转向全民体育,以提高普通民众的身体素质和健康为重?在当下,国家也开始注重国防军事、经济GDP这些硬实力之外的“软实力”建设,就更应该回归到“以人为本”,而不是一再沉迷于容易遮盖问题的“金牌第一”之中。虽然亚运会金牌拿多了不是坏事,但正如外界担心的那样,在这股金牌风潮之下如果当局者偏执地着迷于金牌,中国体育从“体育大国”转型转轨为“体育强国”的难度,在未来会更大。(马来西亚《南洋商报》)
3、忽视全民健身 体育两条腿只剩一条腿
迄今没有任何机构或者媒体能做出这样的统计,刘翔夺得雅典奥运金牌、世锦赛金牌,打破世界纪录以及亚运三连冠,引领了多少中国青少年投身110米栏或者田径的直道项目。下面是一组官方数据:目前,中国有1.6亿人患高血压、1.6亿人患高血脂,有2亿人超重或肥胖;城市里,每5个孩子就有1个小胖墩儿,高中生里85%以上的学生是小四眼儿;和日本孩子比,我们的中学生在身体素质多项数据上差很多;我们参加运动的体育人口只有28%,人均体育设施在世界上排百名开外……在亚洲,我们的体育人口和体育设施人均比绝对排不进前10名,就在中国竞技体育取得辉煌成就的这20年中,中国人的体质正在明显滑坡!(北京中国网)
杨明认为,虽然“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幷不矛盾”,但在各省市高度重视金牌,把体育当做政绩工程后,谁都看到了两条腿只剩下一条腿”。(天津北方网)
中国体育已经在北京奥运会上把竞技体育推向了巅峰,如今应该在发展群众体育上有更大的作为。国民体质和健康比金牌更重要。如果国民体质一直不上去,金牌再多,含金量都将大打折扣。(山东《齐鲁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