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地铁亏本地王来补 买单的是纳税人
1、难遏发展冲动 政绩成了地铁热潜台词
“没有地铁的城市是不完整的城市。”在中国,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所有城市难以抑制的冲动。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进一步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一些二三线城市规划修地铁,这些基建对有的城市来说并非绝对有必要,但作为投资巨大的重大建设项目,这些基础设施项目一旦启动,对于GDP的增长就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据中国土木工程协会秘书长张雁测算,地铁项目每投资1亿元,将带动GDP增长2.63亿元,创造8000个就业岗位,以“十二五”期间地铁建设投资1万多亿计算,将拉动3万亿以上的GDP增长,创造约1亿个工作岗位,这也是全国各地都在积极发展轨道交通的主要原因。(北京《经济参考报》)
在业内人士看来,当前中国地铁建设项目“一窝蜂”上马,或许是个危险的信号。“国内地铁大跃进或令巨额财政包袱难以甩掉。”(上海《每日经济新闻》)
2、地铁催生“地王” 开发商牵着地铁鼻子走
很多情况下,从地铁这块大蛋糕中获益最多的并不是沿线居民,而是地产商和地方政府。
事实上,尽管全国地铁几乎都处于亏损状态,但各地仍然纷纷上马地铁工程,恐怕并非各级政府“为了民生故,亏本也不惜”。除了用地铁打造城市档次与形象的政绩思维外,“地铁亏本,地王来补”恐怕同样是背后的算盘。既然“地铁一响,黄金万两”已然成了地产投资的不二法门,地铁线路的规划更是可以轻而易举的抬高地价,一些地方政府不惜以地铁规划作为诱饵,不断导演“地铁”催生“地王”的大戏,其实就是明证。既然地铁规划带来的土地开发收益可以立刻兑现,而地铁的盈亏则更多是个将来时,不管有无必要,先规划了再说,先把地铁利好从土地开发中兑现,自然也就成了不少地方政府的精明算盘。(北京和讯网)
谈到中国一些城市更愿意将地铁修到市郊的现象时,王梦恕表示,原因之一是建设难度较小,没有多少房子,可以明挖施工,这样投入少。此外,地铁修到哪个地方,哪个地方的房地产就上来了,而政府可以将地铁两边的地高价卖给房地产开发商,通过这个手段,反过来可以增加地铁的修建。
王成立说,房地产商纷纷看好地铁这块丰盈美味的蛋糕,使出各种招数抢占先机,“地铁站口、央区首席”,“地铁口岸、黄金码头、增值物业”,“双地铁、双高铁”的广告宣传铺天盖地。于是,有了“地铁被开发商牵着鼻子走”的说法,甚至开发商与地方官员一起“跑部钱进”,这也许就是中国特色的城市轨道交通“大跃进”式的发展方式。(广州《南都周刊》)
不难看出,“地铁大跃进”的背后其实闪烁着土地开发的“魅影”,真要遏制“地铁大跃进”之风,恐怕仍需从规范政府行为与约束土地财政入手。(北京中国网)
3、民意不能缺席 纳税人缺乏决策发言权
“地铁建设历来都有争议。”上海社科院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郁鸿胜说,“一方面,地铁的建设将加速城市化进程,缩短城乡之间的各方面差距,更能提高城市规模和能级,进而带动整个区块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地铁建设施工难度较高,且在项目建设前(主要是拆迁安置)和建设过程中(地面塌陷等)时不时会造成扰民的情况。”(北京人民网)
“无论国内外,建地铁的主导都是政府。不过国内在建地铁的规划和设计等问题上,并没有给老百姓以足够的讨论参与。”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教授表示,不能只是当地政府决策层拍板说建就建,那样肯定是不合适的。(《黑龙江晨报》)
一些地方的政府严重干预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拍脑袋决策,官大就权大,甚至随意修改规划,民众和专家的意见根本不在乎。王梦恕认为,北京地铁没有修到机场是一个失策。现在的机场快轨,相当于不浮起来的磁悬浮,列车用电量很大,从东直门到飞机场一张票是25元,而且中途只有三元桥一个站。如果采用传统的轮轨技术,从东直门拐到机场,完全可以做到5元钱一张票,而且少走一段换乘的路,发车密度也会高得多,这样才符合老百姓要求。
王成立强调,地铁等公共交通的规划和建设,需要有一个成熟的、民众参与性高的机制。有关公共交通规划建设的信息应及时公开,每一项变动都公告利益相关人;政府相关部门和专家不再是“隐身人”,政府和民众应建立起公开的对话通道,公众诉求不容忽视;一切都应有规范的程序,比如每一条地铁线路建设前都应召开听证会,听取各方意见,最大程度避免相关利益集团对公共规划的侵扰。在他看来,公众的重复参与可以保障社会公平,减少决策性失误的风险,但问题在于,“国内有多少个城市这样做了?”(广州《南都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