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玉树地震总救援 展现中国制度优势
http://www.CRNTT.com   2010-04-23 20:33:11


 
地震举国同悲 以人为本深入民心

1、国悼遇难同胞 彰显尊重生命价值理念

  4月21日,遇难者的“头七”,中国举国哀悼。这是继2008年汶川强震后,中国又一次为罹难的普通黎民降国旗志哀,让逝者带着尊严安息。这充分体现了强大起来的中国重民本民生的大义和政府同受灾民众“在一起”的大爱,人民生命高于一切的理念再一次得到强化。(韩国《朝鲜日报》)

  4月21日,几乎所有国际主流媒体都报道了中国玉树地震全国哀悼日的情况。德国国家电视一台在早间新闻中播出3组镜头,第一组是中国民众在天安门广场对遇难同胞寄托哀思,第二组是中国最高层领导人在办公地点起立默哀,第三组镜头是哀悼后,青海救援人员仍在艰难条件下帮助当地灾民。(北京《经济观察报》)

  如今,在中国,为在灾难中不幸遇难的同胞降半旗志哀、设立全国哀悼日,早已成为国家和国民的共识。在这种形式共识的背后,是国家尊重自己的国民、敬畏个体生命的理念共识。因为没有对生命的敬畏,就没有对人的尊重;没有对逝者的哀悼,就没有对活着的珍惜。把普通人的生命,把普通人的人格尊严放到最高位置,这是对生命价值的理性回归,也是执政理念“以人为本”的应有之义。(广东《广州日报》)


2、国家民众融合 增强中国凝聚力向心力

  汶川大地震后设立的首个国家哀悼日,体现了整个国家对社会中每一个普通生命的深切关注,现在,举国哀悼则让公民和国家更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极大地提升了公众对于国家社会的归属感、荣誉感、责任感。(北京《北京日报》)

  我们看到,自汶川大地震以来,国家组织的公共仪式,民众均以切实的行动给予了最热烈的响应。可以说,国家和民众在两次灾难面前都达到了高度的融合:一方面,这表明大难之中国家和民众是一种唇齿相依的关系;另一方面,也表明国家呼应民众期待的能力在逐步提高。这对日后国家和民众形成良性互动,也许不无有益的启示。(广东《南方都市报》)


3、化悲痛为力量 中国展示战胜灾难信心

  中国21日举行全国哀悼日,以庄严肃穆的方式向一个星期前在青海玉树地震中罹难的逝者志哀,同一天灾后重建方案也宣告起草完成,象征灾区和灾民踏出恢复正常生活的另一步。就在全国哀悼的同时,玉树地震的救援工作仍在继续,爱心仍在涌动,从灾后废墟上支起的一顶顶救灾帐篷,到活动板房里传来复课孩子的稚嫩书声;从源源不断的社会救助,到“新校园会有的、新家园会有的”的庄严承诺,我们都可以看到灾难中迸发的国家责任和民族力量。这种责任和力量正是来源于对公民生命价值的无上尊崇。(新加坡《联合早报》)

  从汶川到玉树,以国家的名义,举国致哀,不仅是为了尊重生命,也是为了凸显坚强,为了化悲痛为力量。地震、洪水和乾旱经常袭击这个国家,但中国政府也通过这场灾难证明,它有能力用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财力战胜灾难,并以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思想将民众团结起来。(英国路透社)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