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太湖蓝藻何时休 环保形势愈益严峻
1、治理不及污染快 太湖边仍有化工厂排污
自去年5月太湖暴发蓝藻危机后,从中央到地方,顶尖级的专家、学者纷纷建言献策,从理论上讲,太湖的治理不乏方略。从资金方面看,国家对太湖治理一期总投资110亿元,即将进行的二期治理,工程预算1000亿元。遗憾的是,方法和策略有了,钱也到位了,可是,今年太湖提前暴发蓝藻,这实在令人费解。(北京中新网)
问题在哪里?是蓝藻过于顽劣,根本没法治理?可是,当年频频遭遇蓝藻之害的云南洱海,在当地环保部门及其他部门的努力下,为什么就治理得井井有条:“总体水质已连续3年保持国家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水体透明度达3米-5米的洱海”,这是2007年6月28日新华社对洱海的描述。洱海的治理结果告诉人们,蓝藻幷不难缠,关键还在于政府主管部门是不是真正花了心思去治。(广东《羊城晚报》)
据说,国家环保总局和江苏省环保局对太湖沿岸的污染企业加大了整治力度。然而,记者在太湖沿岸的一些地方回访调查发现,在离太湖较远的乡镇,一些化工厂仍在生产,仍在排污。不仅如此,就在太湖边上,有一些遭关闭的企业,仍然白天停产晚上偷偷地开工,大肆排污。都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但是,一些人在利益的驱使下,偏偏“没有心”、“没尽心”。地方经济要发展,税收要增加,GDP要增长……基于这些想法,蓝藻再次大面积袭击太湖了。(北京《中国保险报》)
2、不是天灾是人祸 水体富营养化乃是主因
4月14日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副局长林泽新在重庆接受媒体采访时的表态迅速引起各方关注。他表示,今年蓝藻肯定会再次袭击太湖。幷称太湖目前水质处于劣五类,水质营养状态为中度富营养化,水体已成“藻型生境条件”。(北京《人民日报海外版》)
有人说蓝藻暴发是一种“天灾”,有人说是一种“人祸”,还有人说这是一种“天灾+人祸”。姜文来认为,这次事件完全是一种在自然条件下的“人祸”行为。如果我们没有排放大量污染物到水体之中,即使外界条件都具备,也不会产生蓝藻这种大暴发现象。所以,更大程度上来讲,是一种人祸。如果非得有一个形象概念的话,那么人祸部分至少应该占80%,天灾部分占20%。(浙江在线网)
中国农业科学院姜文来博士认为,从现在太湖情况来看,大部分污染源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生活污水的排放。一些生活污水没有经过有效处理,直接排放到江河湖海之中。二是工业污染、工业排放。工业排放的过程中,也含有一定的氮、磷。特别是过去污水处理时,我们只关注水中污染物BOD、COD指标,对于氮、磷的消减关注不足,基本上处于没有消减的状态。第三个污染源主要是农业面源物,就是农业生产过程中所导致的一些污染物。比如化肥,一些化肥的利用率不高,通过降水或其他方式流到江河湖海之中;还有鶏、鸭、鹅等比较大型的养殖场,养殖污水没有妥善处理。(北京资源网)
“究竟是天灾还是人祸?”有关蓝藻的争执愈演愈烈。争论中,至少有一点得到专家的一致同意:既然水体富营养化这个内因已经存在,那么有相应的气候条件时蓝藻迟早会大面积暴发,不管是在哪一年。(北京《中国青年报》)
3、太湖治污持久战 短期内杜绝蓝藻不可能
蓝藻来势汹汹,一年胜过一年,仅在去年,5月29日,无锡太湖蓝藻全面暴发;6月11日,安徽巢湖蓝藻暴发;6月24日,云南滇池蓝藻暴发;7月11日,20年未曾出现大规模蓝藻污染的武汉东湖也陷入了同样的困局;7月16日,长春新立城水库蓝藻暴发,凸显了中国的环保危机已经相当严重。(北京《中国青年报》)
而据2006年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数字显示,国内有海河、辽河等七大水系,其中60%的水质受到了污染。总体来看,国内被污染的湖库曾经达到72%。姜文来表示,这些污染为国内水库、湖泊埋下一颗“定时炸弹”,发生蓝藻、赤潮的隐患的系数已经很高。(北京资源网)
但是,宜兴市环境监察局副局长孙列锋认为,把太湖完全封起来不进水,杀灭这些蓝藻富养菌也要至少30年。环保部门对蓝藻确实没什么好办法,唯一能做的就是加强监管,减少污染源排放。其余一点办法也没有,指望太湖蓝藻在短期内杜绝是不可能的。(北京《经济观察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