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蔡英文的两岸论述:演化轨迹与可能动向
http://www.CRNTT.com   2018-09-08 00:18:39


蔡英文的两岸论述刻意回避对“九二共识”的承认
  中评社╱题:“蔡英文的两岸论述:演化轨迹与可能动向” 作者:庄吟茜(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博士

  蔡英文在2015年6月访美时抛出了“宪政说”,开启了其通过两岸论述向大陆“答卷”的曲折历程;此后,蔡英文又提出了一系列新论述,这些论述隐晦地反映出其对“九二共识”的否定态度,因而成为了两岸气候骤然恶化的关键推力。为此,下文回顾和梳理了蔡英文自2015年6月以来建构的两岸论述,并从历史脉络与未来走向两个方面进行深入剖析。

  2015年初,蔡英文在民进党党内台湾地区领导人初选中获胜,考虑到国民党在2014年“太阳花学运”与“九合一”选举后的颓势,舆论普遍认为台湾第三次政党轮替在所难免,自此,蔡英文的两岸论述成为形塑两岸关系的关键引数。事实上,蔡英文早在2012年第一次参选时就提出过自己的两岸论述——“台湾共识”,只是由于内容空洞而饱受诟病,蔡英文也部分因此与“大位”失之交臂。之后,蔡英文将马英九的“维持现状说”拿为己用,并一直沿用至今。然而,蔡英文对“现状”的认知与马英九乃至大陆截然不同,而且其也从未承认“九二共识”,甚至未如马英九当年一样在“维持现状”之外构筑一系列“准一中”论述作为配套(如“一中各表”、“互不承认主权,互不否认治权”和“不统、不独、不武”等),所以大陆并未接受“维持现状说”,而是要求蔡英文正面表明其对“九二共识”的立场。

  本文回顾和梳理了蔡英文自2015年6月以来建构的两岸论述,并从历史脉络与未来走向两个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其中,第一、二部分是对三年以来(2015.6-2018.5)蔡英文两岸论述的纵向描摹,并提炼出一条较为明晰的演化逻辑;第三部分是对蔡英文两岸论述未来突破方向的预判,着重探讨蔡论述“李登辉化”的可能性;最后一部分是对大陆应对策略的一些思考。

  一、“5·20”前:与大陆相向而行

  2016年“5·20”之前,由于蔡英文尚未当选或正式就职,加之民进党时隔八年重新执政,民共之间尚处于尝试建立直接联结的摸索阶段,因此蔡英文精心设计了一系列论述以回答大陆对其是否会坚持“九二共识”的不断追问。自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蔡英文先后抛出了三个两岸论述,包括“宪政说”、“九二史实说”和“宪法+条例说”,这三个论述虽然向“九二共识”挪动了一小步,但仍存在相当距离。

  (一)访美时的“宪政说”

  2014年11月,民进党在“九合一”选举中大获全胜,大陆方面据此判断民进党再次上台执政已成定局。为了保住两岸来之不易的和平发展成果,2015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全国政治协商十二届三次会议期间重申:“九二共识”是两岸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如果两岸双方的共同政治基础遭到破坏,两岸互信将不复存在,两岸关系就会重新回到动荡不安的老路上去。”〔1〕显然,大陆这段话的目标听众是民进党,因为国民党向来承认“九二共识”,不存在破坏两岸政治发展基础的问题,对此蔡英文心领神会。〔2〕为了回应大陆喊话,也为了让美国放心,更为了在接下来的“大选”中获得更多选票,蔡英文于2015年6月3日在美国华盛顿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演讲时表示,未来将在“中华民国现行宪政体制”下,依循普遍民意,持续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稳定发展。〔3〕之后,蔡英文又进一步解释道,“我所说的是中华民国现行宪政体制,我也以教授身分提供定义,包括‘宪法’的内文、增修条例、相关‘宪政’释文、法官判决以及政府与人民的相关运用,只要是跟‘宪法’有关、‘释宪’有关、跟运用有关,都含在我所谓的‘现行宪政体制’里。”〔4〕蔡英文的以上论述被外界简称为“宪政说”。

  “宪政说”是蔡英文第一次在公开场合对“中华民国宪政体制”作肯定性表态,因此被部分大陆学者判断为释放了一定善意,流露出民进党向“九二共识”缓步靠拢的可能。〔5〕然而,该论述毕竟只接受了“中华民国宪政体制”,考虑到“宪政”与“宪法”存在显着分野,蔡英文实际上巧妙地规避了对“中华民国宪法”的硬性承认。据蔡英文的解释,“中华民国宪政体制”涵盖四方面内容:一是“宪法”本文,二是增修条文,三是“大法官释宪”,四是在台湾的具体实施情况。换言之,任何关于“宪法”的修订、解释与运用都包含在“中华民国宪政体制”之内,所谓“中华民国宪政体制”其实是一个范围远大于“中华民国宪法”的、边界模糊且内涵多变的泛化概念。然而众所周知,涵义越广、变化越多的概念就越容易被任意拉扯,所以对蔡英文而言,接受“中华民国宪政体制”远比接受“中华民国宪法”有利,这种仅提“宪政”而不谈“宪法”的做法为民进党充分预留了攻守进退的余地。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的黄嘉树教授曾有精辟分析,他认为,蔡英文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将与“宪法”有关、与“释宪”有关、与“宪法”运用有关的要素都包含在所谓的“现行宪政体制”中,就是为了证明尽管台湾现在仍沿用“中华民国”的符号,但“现行宪政体制”是仅代表台澎金马2300万人民的“第二共和”,尽量将“现行宪政体制”与“宪法”文本剥离,将现在的“中华民国”与历史上的“中华民国”脱钩。〔6〕不过,考虑到蔡英文尚未“当选”,大陆并未公开驳斥“宪政说”,而是采取了继续引导蔡英文相向而行的策略,要求其进一步说明“两岸之间是什么关系”〔7〕。

  (二)胜选后的“九二史实说”

  为了帮蔡英文接受“九二共识”铺设台阶,在2015年11月7日的“习马会”期间,大陆对“九二共识”进行了拆分处理,将其历史性地区分为“历史事实”与“核心意涵”两部分,以此缓解蔡英文因接受“九二共识”而面临的压力。〔8〕作为回应,蔡英文于“大选”后不久的2016年1月21日在接受台湾《自由时报》专访时表示:“理解和尊重1992年两岸两会沟通协商达成了若干共同认知与谅解,愿在这个基本事实和既有政治基础上,持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9〕;另外,蔡英文还通过其办公室表示,自己会在以1992年两岸两会会谈的历史事实与双方求同存异的共同认知、中华民国现行宪政体制、两岸过去交流成果,以及台湾民主原则与普遍民意等“既有政治基础”上,持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稳定与发展。〔10〕这是蔡英文第一次对其“既有政治基础”主张进行详细阐释,并萃取出四个关键元素,以上论述构成了所谓的“九二史实说”。

  从严格意义上说,蔡英文所说的“九二史实”并不等同于大陆方面的“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因为其将“九二史实”定义为“1992年两岸两会秉持相互谅解、求同存异的政治思维,进行沟通协商,达成若干的共同认知与谅解”〔11〕,这与大陆对“九二会谈”的历史还原存在出入。不过,“九二史实”已经很接近“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了,故大陆学界普遍认为其已接受了“九二共识”的第一层含义,但仍未接受更重要的第二层含义,即“九二共识”的“核心意涵”。在蔡英文的演讲原文中,甚至连“共识”二字都未曾出现,取而代之的是“事实”、“谅解”、“求同存异”和“共同认知”等语汇,可见其意图将“九二共识”矮化为“九二史实”、“九二谅解”或“没有共识的共识”,以此规避对“九二共识”的真正承认。于是,大陆继续向蔡英文喊话,期待她能在“5·20”就职时再有所突破。

  (三)就职演说时的“宪法+条例说”

  针对蔡英文所提的“九二史实说”,2016年3月初大陆“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先后就两岸关系问题作出表态,再度重申“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12〕至此,大陆已经彻底亮明了与民进党进行政治互动的底线,即必须接受“九二共识”的核心意涵。面对大陆的坚定表态以及岛内民众的重重质疑,蔡英文在“5·20”就职演说时进一步表示“将依据‘中华民国宪法’、‘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及其他相关法律,处理两岸事务”〔13〕,笔者将该论述简称为“宪法+条例说”。

  “宪法+条例说”一经发表就引起了两岸的高度关注,因为这是蔡英文首次明确承认“中华民国宪法”和“两岸人民关系条例”,两者分别包含一定程度的“一中”或“准一中”元素,故而受到部分大陆学者肯定。〔14〕当时学者们的乐观情绪不是毫无根据的,因为“中华民国宪法”所规定的“固有疆域”涵盖外蒙古和大陆地区,具有强烈的“大中国”意味,而且该“宪法”于1946年在南京制定,若民进党予以承认,就意味着间接承认了台湾与大陆之间的历史连续性,所以民进党向来视“中华民国宪法”为沉重包袱,极力撇清台湾与“中华民国宪法”的关系,甚至一度以重新“制宪”为政党目标,当时蔡英文能够接受“中华民国宪法”实属突破。而且,由于“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将两岸关系定性为“中华民国之内的大陆地区与台湾地区”,故被诸多绿营人士所反对,如今蔡英文能够主动表示依循该条例处理两岸事务,的确向大陆释放了一定善意。从这个角度说,“宪法+条例说”的确向“九二共识”迈进了一小步。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