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治堵急功近利 新政激起不良反应
1、实施已经满月 治堵新政感受因人而异
北京“治堵新政”已经满月,实际效果究竟怎样?“绝对有变化!城里的路好走了,拥堵时间短了!”北方出租车公司司机刘连革对停车费涨价举双手赞成。他举例,原来北三环马甸桥开往德胜门外方向,从早晨7点一直堵到九十点钟,现在拥堵的时间短了。一些原本要等五六个红灯才能通过的路口,现在基本等两三个灯就可以通过。记者分别在海淀区、西城区、东城区、朝阳区打车,随机采访了北汽、渔阳、九龙、万泉寺等出租车公司的司机。他们均表示4月1日后,三环内路况有所改善,主要表现为拥堵时间缩短,拥堵程度下降,违章路侧停车导致的拥堵点减少。
可是,与出租车司机感受不同,接受采访的私家车车主大多表示,停车费涨价效果并不明显。记者采访了家住回龙观、广渠门、洋桥、新街口的4位私家车主,他们分别在万寿路、金融街、国贸、崇文门上班,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上下班期间交通拥堵依然严重,在医院、学校周边行车依然缓慢。“我上班距离就6公里,因为堵车,要花30多分钟。原来怎么堵,现在还是怎么堵。”家住东南四环、在光华路一家咨询公司上班的李先生坦言,因为公交换乘非常不便,公司绝大部分“有车族”依然开车上路,只是变换了停车的地方。(北京《人民日报》)
为什么私家车主与出租车司机的路况感受不太相同呢?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郭继孚认为:“出租车司机全天全市运营,私家车主要集中在通勤早、晚高峰出行,且线路固定,因此两者可能出现感受差异。”(《北京青年报》)
2、新政乱象显现 停车费撬不动拥堵顽石
4月1日起,停车费大幅上涨。1个多月下来,效果也很显着。一些铁打的拥堵道路车流量减少了;原先很难找到停车位的热闹地段,空位大把大把地,让收费员担心收不够定额;免费的停车场少了,车位更难找了;高峰时段的地铁、公交车也更挤了。连带的影响,停车费纠纷多了,为此大打出手的也有,一些无法提供免费或廉价车位的商场、餐馆、娱乐场所等客流减少,老板们犯了愁。(北京《中国质量报》)
从停车大量减少,不难看出大幅度提高三环内停车收费确实达到了一定的治堵目的。从奥运会时的单双号限行,到后来的尾号限行,再到限购,提高停车收费标准,北京走的是“行政命令+价格杠杆”解决城市拥堵之路。从鼓励消费到提高成本,许多人也尝到了从甜到苦的滋味。(北京《中国青年报》)
随即,“撬动价格杠杆治堵是否有效”的激辩声渐起。虽说有拥堵减少“1个小时”这样的数字做支撑,但是否符合居民的真切感受以及其长远实际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观察。不过,“治堵新政”已然引起的副作用倒应该实实在在给予重视。
停车费上涨后,个别司机为了避开高额停车费,故意不停在划定的车位上,而是停在主要道路和大街的路侧、便道、非机动车道等地方,本来想治堵没想到在某些地段反而更堵。另据北京市交委的调查显示,价格调整后,18%的受访者选择在低收费区域停车,37%的受访者选择在小区周边等不收费区域停车。这就意味着超过半数的受访者不愿接受调整后的价格。这些车主一旦上路,会因找车位而增加占道时间,进而制造新的拥堵。(江苏《新华每日电讯》)
有业内人士估计,北京一年收取的停车费在几十亿元。如果个别部门尝到了处罚款激增的甜头,忙着贴条罚款,甚至乐于见到车位紧张、道路拥堵的局面而不去积极改善硬件,就容易异化为广被诟病的“养鱼执法”。如何处理这一矛盾关系,考验着有关部门的良心和处置能力。(湖南华声在线网)
3、公交负担加重 老百姓不愿放弃私家车
停车费上涨固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公众用车数量,却也相应增加了公共交通系统的负担。央视《新闻1+1》节目就指出,自停车费上涨以来,路面上的车辆确实有所减少,但地铁、公交等交通工具却更拥挤了,打车也更难了。在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本就难以满足市民需求的情况下,停车费上涨更加剧了无车族出行的困难,公共交通管理者意图通过收费压力迫使有车族转为无车族,却无法为后者的交通提供相应的便利,反而加剧了其出行的拥挤和窘迫,如此一来又怎能使收费政策为人接受呢?(福建中金在线网)
“你或许可以为周末去一趟商场或餐厅而改乘一次公交车,可你是否愿意为了上班而每天奔波在拥挤的地铁里,少开5天车呢?”在网友“绿叶小舟”看来,改善出行环境和效率,比起用经济杠杆来限制车辆出行,显然对“有车一族”更有吸引力。“北京现在的公交票价已经很低了,可为什么超低的票价仍难以打动开车的人,这是因为这部分人群对票价并不敏感,而对出行环境和效率敏感。本应该因为更低的票价而更愿意乘坐公交的人群发现他们的乘车环境日益拥挤,却不得不咬牙买车,脱离这个环境。”
在出行效率方面,北京公交也同样比不上私家车。有人大致统计过,北京市民乘公共汽车出行较小汽车出行平均距离要少4.5公里,但所需的时间耗费却超出24.3分钟。而人们乘坐地铁的距离,与小汽车相当,但时耗却增加36.3分钟。(北京新华网)
显然,在拥挤、漫长低效的时耗面前,公交低票价的吸引力已大打折扣。而要靠公交来吸引“开车一族”变为“弃车一族”,仅靠低票价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政府考虑加大地铁建设力度、增加地铁营运里程、大幅增加路面公交专用车道、赋予公交更多更大的路权,让出行环境变得更高效更舒适,那我当然就不开车了。”在中关村某写字楼工作的杨小姐说。(北京《人民政协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