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意味着,汴水虹桥其实在当时是非常流行的。那么,正像唐寰澄所疑惑的那样,“汴水虹桥”这种桥在宋以后还有建造吗?
查阅文献资料等发现,“汴水虹桥”自宋代以后似乎已经失传了,因为从宋代以后再也没有这种桥的建造记录了。就连明清版的《清明上河图》,画的桥梁都是石拱桥了。
自唐寰澄在《清明上河图》中发现“汴水虹桥”之后,经过27年的搜索,终于在1980年经过实地考察,发现被误解成为“八字撑架”的浙江云和梅崇桥和一系列福建、浙江的木拱廊桥,实际上就是汴水虹桥贯木拱的一脉相传和改进形式。
消失了近八百年的“虹桥”被发现了,这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这些后续发现的木拱廊桥中,就包括屏南县的万安桥。它们被称为《清明上河图》的“活态”“汴水虹桥”。
万安桥等木拱廊桥是2.0版的“汴水虹桥”
那么,在中原地区流行了二三百年的虹桥为何消失了呢?又是怎样传到南方闽浙地区的呢?
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副教授吴世丹在其“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中分析,因宋室南渡、黄河改道等多种原因,中原地区的虹桥就自然消失,造桥技艺也在中原失传了。但福建木拱廊桥的兴起,不知是因闽浙地处偏远、北宋时期的造桥技艺人避乱传入幷得以保存和发展,还是闽越先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结合当地的传统木结构的榫卯结构技术自然形成的,目前已无法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