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留后路”还是“断后路”,不该成为执法难题
http://www.CRNTT.com   2022-08-31 18:41:12


 
  毫无疑问,执法尺度和水平是影响营商环境的重要因素。如果执法者不能审时度势、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会动辄向企业开罚单,甚至令其“倾家荡产”,那么企业的生存发展、良好营商环境的打造乃至当地社会的稳定,都可能受到影响。这不是在无原则地为违法者撑腰,而是希望执法者能够多计深远、计民生、计执法效果。

  再有,是我们的法治建设问题。不久前,国务院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规范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定和管理工作的意见》《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罚款事项的决定》,取消了29个罚款事项,调整了24个罚款事项。这两份文件传递出的重要信息就是要对行政执法予以规范,努力清除现实中的一些执法乱象,比如该严不严、该宽不宽,罚款事项有违“放管服”改革精神、有失公允、过罚不当等。这对每一个基层执法部门的每一个执法行为提出了更精准精细、切实高效的要求。

  关于上述新闻,还有两组数字形成了对比——2021年以来榆林市市场监管局有关食品类行政处罚的台账显示,针对小微市场主体的50多起处罚中,罚款超过5万元的有21起,案值只有几十元或几百元;自2019年3月发布首份免罚清单后,上海市场监管部门已发布三份免罚清单,包括50项市场监管领域免罚事项,截至今年8月23日,4000多家市场主体免罚,且没留下“污点”,不会影响企业信用等。透过这些数字可以感受到的,是一个个真实的市场主体,菜摊摊主、面馆老板、奶茶店店主等,他们的小门店、小生意扛起了全家的生计。同时可以感受到的,是有些执法不时给人“断后路”,罚款、交差了事;有些执法则注重给人“留后路”,给人改过的机会和前进的希望。

  如何平衡执法的力度、尺度与温度,如何保证执法精准、裁量恰当,能否让公众在每一个执法行为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关系着人们对法治的信仰,关系着整个国家的法治水平。我们乐见更多让人心服口服的、过罚相当的执法,而非动辄“不罚个倾家荡产不罢休”的执法。(来源:工人日报 作者:林琳)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