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中国公民身份”需要且有条件落实
王平认为,尽管新中国成立以来不承认双重国籍,但香港公民本身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并不是外国人,从本质上说并不属于”双重国籍”的原则问题,完全可以通过相关政策调整使那些没有或者愿意放弃外国国籍的香港公民获得“国民身份”。而通过包含利益分享的“身份认同”达至的“国家认同”,对于扩大爱国爱港阵营、夯实铁票基础,具有直接而快速的实际效用。
身份取舍人为割断关联负面影响“国家认同”
“客观地说,规定内地来港人士如果领取香港永久居民身分证必须放弃中国内地身份证,或者港人要想获得内地身份证就必须放弃香港身份,等于在中国辖下的内地公民与香港公民之间硬性设置了加深隔阂的藩篱,刻意割断了相互融合的关联纽带。”王平指出,如果在香港回归的后过渡期和回归之初,为了消除港人对香港前途的过分疑虑,这种“香港公民身份”和“中国公民身份”的区隔还有一定的“过去意义”的话,在回归20年的今天,这种身份区隔造成的问题,就不仅仅是“地域身份”上的隔阂,更重要的是暗示性地导致了“国家认同”上的隔阂甚至排斥,无疑属于容易被误导、被利用的自我设障。
他强调,反对派之所以长期误导港人以有色眼镜看内地,就是害怕港人在了解内地并分享内地的发展成果之后,因滋生“国家认同”而影响政治取态,并将这种“国家认同”迅速传导。
简要而言,有三个部分的主动权,完全操之在中国内地,可以即刻落实,对壮大爱国爱港鐡票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一是给予到内地工作、学习的香港籍中国公民颁发内地身份证(考上内地大学和内地有半年以上雇佣关系的给内地身份证,方便他们长期留在内地工作和学习)。这个群体一般超过十八岁,多数都是已经具有投票权的香港公民,让这个群体通过享有“国民待遇”这种利益关联,强化“国家认同”,可以逐步扩展爱国爱港阵营的鐡票基础。
二是让原有内地户籍移居香港已经成为永久居民但是愿意恢复内地身份的香港籍中国公民,补发内地身份证,可以以内地人身份寻找工作、进行某些商业活动包括购买股票及作为旅行证件,并在按规定缴纳费用之后可以享受社保、医保及购房等国民待遇。这样,通过“身份恢复”可以使这个群体保留与中国内地的利益关联。这个群体数量庞大,且掌握大量选票,吸纳这个群体,对于迅速大幅增加爱国爱港的铁票群,非常重要。
三是从内地考上香港各大学并愿意留港工作的学生,在依法取得香港永久居民身份的时候可以保留内地户籍并领取回乡证。这个群体虽然目前还不是很多,但是他们与内地有着天然的血脉关系,只要给他们这种制度安排,愿意留港的人数必然会有所增加,而这群人基本上是爱国爱港力量的铁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