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新时代大陆对台战略调整的方向与前景
http://www.CRNTT.com   2018-05-01 00:15:01


 
  四、亟待澄清的三个认识问题

  长期以来,大陆涉台研究界和实务部门在处理两岸关系时,存在着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倘若不及时澄清这些认识,将会直接影响大陆建构“以我为主”的新型两岸关系,鉴于此,笔者呼吁大陆涉台研究界和实务部门重新研判、审视以下三组关系。

  第一,台湾当局与台湾民众的关系。在新时代背景下,大陆对台工作的基本思路可以概括为“双轨并进”:一轨是坚决反对“台独”,另一轨是积极争取台湾民心。将台湾人民与台湾当局区分开来的工作思路,是我们长期以来的惯常做法。这一思路和做法本来是正确的,但目前似乎存在着一种极端化倾向,过分强调蔡当局与台湾民众之间的矛盾性,而忽视了两者之间的一体性。导致这种极端化倾向的原因是:很长一段时期内,我们有些人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划分与对抗的理论做了片面化、简单化理解,将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民与政府对立起来,认为人民是反对政权的力量。事实上,情况并非这么简单。台湾是一个民主社会,民众与政权机关之间更多的是一体性关系,政权机关是人民通过选举产生的,它代表了民意,这是民主政治的基本法则。台湾民众在向蔡英文投出这一票前,就知晓蔡英文的政治理念和施政纲领,也知晓自己这一票的意涵和分量所在。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选择蔡英文,这本身就包含着概括接受其施政纲领(包括两岸政策)。当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蔡英文在参选时故意模糊以对,不直接讲明其“台独”政策以便获取更多选票,俟其上台后又开始推动“台独”活动,从而使部分台湾选民感到“后悔”,这也是一个基本事实。但这种现象在选举社会广泛存在,并不能改变蔡当局与台湾民众之间的一体性关系,因此,我们不宜过分扩大两者之间的矛盾关系,而应从民主选举政治的视角,客观看待蔡当局与台湾民众之间的全面关系,这对我们正确研判台湾政局走向十分有益。

  更进一步讲,台湾民众与大陆、台湾民众与台湾当局的矛盾,是两种不同层次的矛盾。在大多数台湾民众的眼里,前者是主要矛盾,是第一层次的;而后者是次要矛盾,可以通过台湾社会内部的政党轮替制度来解决,是第二层次的。即便有些台湾民众对台湾当局存有不满,但一旦台湾当局与大陆出现冲突,他们大多情况下会一致对外,这是由矛盾的主次所决定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要有过高的期待,指望台湾民众会跟大陆联合起来反对台湾当局。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台湾是一个多元社会,有些政治力量(如台湾统派等)历来反对台湾当局推动各种形式的“台独”活动,但这种情况毕竟属于少数,并不能从整体上改变两种矛盾的不同层次性或主次性。导致以上认知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们有些人习惯以大陆的思维去研判台湾政局。当年有些人对“先经后政”抱有过度乐观的期待就是片面理解“经济决定政治”所致,这方面的教训我们应该认真汲取,否则将会对我们“做好台湾人民的工作”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第二,大陆“以我为主”与争取台湾民意的关系。强调“以我为主”,难免有时不能兼顾甚至忽视台湾民意,这就容易与我们争取台湾民心工作形成矛盾,于是认为大陆不宜强调“以我为主”。这种观点在大陆涉台研究界有一定市场。那么,如何看待这种观点呢?笔者认为,大陆“以我为主”的政策与争取台湾民意工作在根本上并不矛盾。所谓“以我为主”是指大陆在制定某些对台政策时不仅要顺应台湾民意,而且要积极引导台湾民意,不能片面迎合台湾民意,成为台湾民意的“尾巴主义者”。纵观这些年,我们并没有很好地理解和处理二者的关系。正如有学者所指出,我们有些人把争取台湾民意做了极端化理解,将做好台湾民众的工作,简单化地理解为迎合台湾民众的意愿办事,让台湾民众满意;甚至有意无意地把台湾民众是否满意,作为检验我们对台政策措施是否正确、对台工作是否有成效的标准。 这样的思维和做法必须得到及时纠正,否则会对我们的对台工作产生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

  第三,宏观视角与微观视角的关系。在研判两岸关系走向时,我们不应仅采取岛内蓝绿力量对比的视角,而更应结合两岸视角来进行观测;前者是第二位的分析视角,后者才是第一位的分析视角。倘若将前者看成第一位的,就容易产生“统一无望论”。过去一段时间,我们有些学者习惯将岛内政党的兴衰与统“独”直接挂起钩来,甚至与统一前景等同起来,这样就容易因某些政党的衰弱而对未来和平统一的前景抱以悲观态度,进而主张“武统”。笔者认为,要科学预判两岸关系走向,需要从三个不同层次的视角来观察:一是从“大两岸”视角看中美力量对比变化;二是从“小两岸”视角看两岸力量对比变化;三是从岛内视角看统“独”力量对比变化。前两个视角可以说明我们观察未来两岸关系发展的“大势”,而第三个视角可以说明我们观察岛内的“小势”。大势决定小势,但有时小势并非消极地顺应大势,其解决也并非一蹴而就。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大势”而盲目乐观,但也不能只看到“小势”,而对未来统一前景产生悲观情绪。

  结语

  尽管两岸关系情势复杂多变,但两岸关系的基本格局在持续朝著于大陆有利的方向发展,“时”与“势”都在大陆这一边,大陆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发展的主导权,扎扎实实地把自己的事情办好,进一步壮大自身实力,为未来两岸统一奠定坚实的综合基础。

  但是,大陆也要看到两岸关系发展的曲折性、长期性和复杂性,不要急躁冒进。尤其“小两岸”更受“大两岸”的影响,近两个月来美国一系列涉华文件,如《2018年美国国防授权法案》、《台湾旅行法》、《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美国国家军事战略报告》等的陆续出台,均表明美国对外战略发生了重大调整。尤其是后两份报告直接将中国和俄罗斯视为战略竞争对手,这意味着中美关系将面临严峻挑战。众所周知,自2001年911事件后,美国实施了战略调整,将恐怖主义视为头号敌人,故反恐是其首要战略任务,跟大国竞争成为次要战略任务。但这次《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与《国家军事战略报告》做出了新战略调整,认为恐怖主义不再是美国的头号威胁,将中国和俄罗斯视为主要竞争对手,这体现出美国对华战略的重大转向。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利用台湾这一筹码来牵制中国的力度可能会增大,这对我们在新时代背景下建构“以我为主”的新型两岸关系形成了挑战,对此要有充分的预估和准备。

  注释:

  ①邱坤玄:《呼吁蔡政府尽速恢复两岸沟通与协商》,载中国评论新闻网,2017年6月18日。

  ②刘军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要求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载《学习时报》,2017年12月25日版。

  ③万钢:《我国科技创新主要指标进入世界前列》,载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门户网站,2018年1月10日。

  ④统计数据来自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⑤邵宗海着:《新形势下的两岸政治关系》,台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版,第334-335页。

  ⑥值得指出的是,两岸力量对比变化固然是观察未来两岸关系发展趋势的最重要根据,但我们也要对数据变化持以客观态度,一方面要从数据变化中找到自信,另一方面也不能夜郎自大。战略决策需要参照数据,但不能完全依赖数据,否则难免会陷入误区,因为历史发展的逻辑幷非完全遵循数据变化规律,优势甚至会逆数据变化规律。

  ⑦王英津着:《两岸政治关系定位研究》,九州出版社,2016年版,第113-114页。

  ⑧王英津着:《两岸政治关系定位研究》,九州出版社,2016年版,第50-52页。

  ⑨章念驰:《不“共缔统一”就只能“被统一”》,载中国评论新闻网,2017年12月25日。

  ⑩《2018年对台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汪洋出席幷讲话》,载新华网,2018年2月2日。

  ⑪此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唐永红教授在与大陆同行专家讨论问题时发表的观点。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18年4月号,总第244期)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