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3月29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加入最爱】【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中评电讯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两栖”农民:乡村振兴新课题
http://www.CRNTT.com   2018-08-13 13:46:23


“两栖”农民已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关注点
  中评社北京8月13日电/日前,记者在农业大省黑龙江调查发现,不少农民农忙时回村,平时住在县城,就如同候鸟一样,穿梭在城乡之间。这些“两栖”农民,成为城乡之间流动的新群体。他们既能享受到城镇建设的新成果,又不失掉农业生产老本行,形成一种新的潮流。这既是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也是未来“职业农民”的客观需要。

  但与此同时,“两栖”农民也引发一些新挑战:人口流动带来“空壳村”,加剧农村人才短缺;部分家庭两地分居影响夫妻感情,导致离婚现象增多;“两栖”生活还造成生活成本增加,给不富裕的农民增加负担等,成为乡村振兴的新问题。

  “两栖”农民城乡穿梭

  不同于长期生活在农村的农民,也区别于长期漂泊在大城市的农民,“两栖”农民主要在城乡之间来回穿梭,离土不离乡。总结起来,主要有三大类。

  第一类,白天在农村务工,晚上回城里居住。

  张宝仓是逊克县奇克镇边疆村村民,前些年种了300亩地,腰包逐渐鼓了起来。2010年他在县城买了楼房,2014年底花25万元买了一辆小轿车,2015年又在县城买了一套98平方米的楼房。

  2016年,黑龙江省逊克祥泰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村里多数农户加入合作社,张宝仓也将自己的300亩地加入合作社,成为第一批带地入社的村民。目前,张宝仓是这个合作社的股东,负责合作社的日常管理工作。除了土地入社分红收入外,他每年还有4万元的“年薪”,算是固定工资。

  张宝仓告诉记者,如今每年春耕、秋收时节,他都是早晨开着轿车回村种地,中午在合作社食堂吃饭,晚上再返回县城住,就像候鸟一样。

  第二类,农忙时回村务农,其他时间长期在县城打工。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