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网络传播:两岸青年融合发展
http://www.CRNTT.com   2018-09-16 00:16:54


 
  二、大陆近年的转向与台湾“原住民”

  2014年台湾发生了“太阳花学运”,紧接着香港也爆发“占中运动”,大陆针对两地的社会运动,进行了全盘性的检讨与反思。由于上述两者皆是以青年族群为主轴的政治运动,十九大后大陆对台湾青年工作进行更有突出性的策略,包括228出台的“31条”等一系列的惠台措施,在此不一一赘述,然而包含体验式交流、学习、实习、就业、创业与生活型态的全面性布署,使得两岸交流的主轴聚焦在青年族群身上。

  新生代的青年被称为“千禧世代”,早在2001年美国学者Marc Prensky就从传播学的角度,将现代社会的人们区分为“数位原民”(Digital Natives)与“数位移民”(Digital Immigrants),两者的世代差异显而易见在于使用网络的惯性与方式:以“数位原民”(Digital Natives)来说,九零后世代由于从小浸染在网络世界的洗礼,多元、即时、去中心化等特性早已深植其传播工具使用模式,尤其去中心化的特性让他们习惯通过各种资讯的辩证与分析,进而认识世界发展的脉络。相比“数位原民”(Digital Natives)而言,“数位移民”(Digital Immigrants)由于从小生长的环境局限,在全球网络普及化后才开始使用网络传播媒介,因此单向运用传播工具的特征具有习惯性与建构性,意即容易藉由单一媒介与其信息来建构自身的认知,或者透过自身认同与体验的方式来确认信息的认识,因此在使用网络媒介上往往摆脱不了传统思维,仅是将网络当成另一种单向或惯性依赖的传播工具,这点无疑造就了世代差异性,更导致了思考模式与世界认知的落差性。⑪

  实际上,近几年“数位原民”的世代特征极为不利于传统政治宣传,由于网络传播时代具有的去中心化基底,无论是台湾选举或者社会运动都越来越有数位原民的影子参与,从2010年中东“阿拉伯之春”热潮出现就可或多或少看到网络新媒体促成,同时移动装置的兴起也让特定议题能够在短时间内促成数位原民的政治动员。例如几年前的洪仲丘案高达数十万人走上街头,以及2014年网络动员的政治运动“太阳花学运”,种种新兴媒体的力量都让大陆早前的对台政策难以着力。

  网络上的政治参与是青年世代的表征,同时热衷政治参与已经逐步影响现实政治,有学者就将网络上的政治参与分成四种样态,依照现实政治层面的影响以及实质力道,共分成:数位政党活动、数位议题行动、数位新闻传播与数位言论发表。⑫第一种数位政党活动,显而易见是传统政治活动的数位化,例如请愿或连署等等全部移转到网络载具。数位议题行动,则是针对特定议题来进行有效动员行动,前述洪仲丘案即是著名案例。数位新闻传播,则是通过讯息的整理与传播,举凡“太阳花学运”期间各式各样的懒人包,如同碎片资讯散落一地却能一目了然。至于数位言论发表,则是寻常部落格或社交媒体上的政治性言论,这四种样态数位原民无可讳言极为熟悉,传播广度与深度也会因为意见领袖的影响力,或者议题本身的黏着性与穿透性等等而有不同的展现,然而这四种网络政治参与或可分别构建现实政治,或可一脉相传紧密相连,“太阳花学运”所谓的网军效应与乡民响应,即是清晰的现实例证。

  “数位原民”的思维惯性与行为特征诚然与上个世代以前截然不同,无论海峡两岸的“数位移民”始终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伴随台湾选举逐渐网络化甚至产生边缘效应的危机。当然大陆根据两岸情势的变化始终寻找着力点来力求突破,2014年喊出的“三中一青”(中小企业、中低阶层、中南部民众与青年)、2017年强调“一代一线”(青年一代、基层一线),即是注意到青年力量的反转,甚至到日后的“体验式交流”与加大力度进行台青同等待遇都可见其轨迹。然而如同上述所言,“数位移民”的局限性在于单向思考与一成不变,中心化、一元性与保守主义的教条容易让形式主义滋长,形成政经分离的认知不协调性加剧,意即参与中国大陆经济发展的红利,政治认同却更趋偏向分离主义的危险。

  三、两岸青年交流的融合发展

  历经了六十余年的海峡分治至今,两岸诚然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历史记忆和政治认知,再如现代的台湾青年学子,从小接受的教育是李登辉、陈水扁主政时期“去中国化”的意识形态教育和社会氛围塑造,疏离了大陆乃是必然的结果,身分认同上无分台湾岛内的蓝绿媒体都显示,年纪越轻的受众族群认为“我是台湾人,不是中国人”的比例越来越高,“台湾意识”业已根深蒂固,并相当程度对中国意识产生异化作用,非一朝一夕所能潜移默化,拉近距离的必要性、手段性与开创性将是未来值得思索的方向。

  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两岸必须要持续推动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为台湾同胞尤其是在大陆学习、就业、创业、生活提供便利性,显示大陆政府部门开始转向注意台湾青年赴陆面临的客观性困境。台湾《中时电子报》认为“两岸青年交流仍存在着极大改善空间”则代表每年举办为数众多的交流营队,绝大部分仍属蜻蜓点水、走马看花的形式,尤其多以旅游参访为主要内容,或者观察大陆硬体建设的迅速成长。而每年实际上赴陆交流的台湾学生则仅有1万人次左右,赴陆交流的青年比例又有极大比例是社会阶层中上层青年,交流局限倾向性极强,绝大部分的台湾青年只能够通过媒体与网络来瞭解大陆。因此互联网世代下的两岸青年交流能够认识为年轻世代的真实世界认知;然而,两岸目前网络应用平台在搜寻引擎、入口网站、通讯软体与社群媒体间几乎是各玩各的,网络使用习惯差异性极大。数位原民与数位移民的思维惯性与行为模式也有着世代差异,以台湾青年而言google、ptt、facebook、line、youtube为大宗;大陆则以百度、帝吧、微博、微信、优酷网为主,且大陆地区无法正常使用facebook、line与台湾青年进行交流(需要翻墙)。大陆政府应该秉持“积极开放、有效管理”之精神,同时打造两岸年轻人能够接受与使用的网络平台,“放手给年轻世代”扩大参与,产生效能感,线民、乡民、公民三合一,才能彻底改变网络世代脉络下的交流信息不对称性,弥平知识鸿沟,解除资讯焦虑。⑬

  两岸青年交流除了互联网平台的交往外,贯穿线上与线下活动,生活化的增强交集性亦是青年交流导向正面发展的重要一环。台湾淡江大学大陆研究所教授潘锡堂认为,两岸在媒体上可以再现某些相关的集体性记忆,大陆则需要多加体认台湾相对多元的政治环境,集体性的记忆构建通过两岸青年生活相关的密切联系,无论是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种种层面,从“需要”为出发点来为青年世代的交流建立对话的桥梁,⑫打造理想的言说情境。而在双创层面,台湾的服务业相对中国大陆来论较为发达,未来服务业的比重仍会持续超越制造业,台湾可以利用服务业为主的自身优势,发展“创新型服务业”,搭上大陆目前高度经济成长的市场机会,配套有关措施让台湾青年更多到大陆创业。⑬此外,台湾地区的NGO组织相较大陆地区而言较为多元与完整,中国社会科学院台研所副研究员王琼亦以为,两岸的民间社团与NGO草根性优势可以深化两岸青年的基层交流,尤其闽粤沿海等省市具有同构型较高的地缘文化优势,生活层面的在地化、本土化与基层化交流能让青年感受到两岸之间的认同感和亲近感。⑭如同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助理教授陈超所言,大陆对台青年工作必须要多维性地落实在各个方面,以台湾青年而言,近来逐渐形成对台湾岛内本地事务的关心与关怀力度,如何让台湾年轻人赴陆后形成对所居住的城市产生归属感、认同感与存在感是未来可以思索的方向,⑮涵化人亲土亲的在地情怀。

  海峡两岸之间的误解与偏见,绝大部分来自于双方的不瞭解与信息不对等,两岸社会的融合发展则能让双边的差距降低,达到求同化异的效果,尤其是青年世代的交流至关重要,培养双方国族情感下的崭新集体记忆,增进瞭解彼此的能力,从交流初期的“两岸视角”到“两岸意识”再到最终的“两岸认同”过程,大破隔阂物理与心理距离的藩篱,奠基互联网平台的交流与生活化的“两岸一体化”融合与构建,才能大立习近平主席所言的“两岸一家亲”世代。而如何创造两岸“心灵契合”的契机,则端看未来双方官民间能否有智慧处理当今政治歧异与社会融合问题,少点政客的算计,多些政治家的计算。

  注释:

  ①刘灯钟. 2016年南澳论坛[C]. 广东省汕头市:汕头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局,2016.

  ②⑤张宝蓉. 台湾青年文化认同的建构与困境——基于学校教育的视角[J]. 台湾研究,2015,(4):14-22.

  ③台湾政治大学.重要政治态度分布趋势图[R]. 台北:台湾政治大学,2017.

  ④新台湾国策智库. 马习会与2016选情观察[R]. 台北:新台湾国策智库,2015.

  ⑥谢楠. 第九届两岸青年学者论坛 两岸关系:新态势与新模式[C]. 湖北省武汉市:全国台湾研究会, 2017.

  ⑦⑮陈超. 第九届两岸青年学者论坛 两岸关系:新态势与新模式[C]. 湖北省武汉市:全国台湾研究会, 2017.

  ⑧⑭王琼. 2016年南澳论坛[C]. 广东省汕头市:汕头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局, 2016.

  ⑨华广网. 林声巧:两岸青年交流应走出媒体舆论场[Z]. 福建省福州市: 华广网,2015.

  ⑩郑剑. 对两岸青年交流的几点建言[J]. 现代台湾研究, 2016, (6): 30-33

  ⑪Prensky, M., 2001, "Digital Natives, Digital Immigrants", On the Horizon, Vol. 9(5), pp.1-3

  ⑫Gibson, R. K., & Cantijoch, M., 2013, "Conceptualizing and measuring participation in the age of the internet: Is online political engagement really different to offline?", The Journal of Politics, Vol.75, pp. 701-716

  ⑬中时电子报编辑部. 社评-创新思维 深化两岸青年交流[N]. 中时电子报, 2014年5月30日.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18年9月号,总第249期)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