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未来重要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规划公布
http://www.CRNTT.com   2020-06-14 11:44:34


  中评社北京6月14日电/据人民网报道,6月11日,《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对外公布。这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层面推出的首个生态保护与修复领域综合性规划。

  《规划》将重大工程重点布局为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黄河重点生态区、长江重点生态区、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山地带、海岸带等“三区四带”;将工程建设的着力点集中到构筑和优化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体系上,部署了9项重大工程47项重点任务,基本涵盖了全国25个重点生态功能区,以及京津冀、黄河下游、贺兰山、河西走廊、洞庭湖、鄱阳湖及海岸带等重点治理区域。

  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突出短板

  我国高度重视生态保护。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的同时,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亟待破解。

  历史欠账多、问题积累多、现实矛盾多,一些地方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还存在差距。例如,在东北森林带,长期高强度的森林资源采伐和农业开垦,导致森林、湿地等原生生态系统退化,湿地面积减少50%以上。在长江重点生态区,矿产开发对生态破坏较为严重,长江上游受威胁鱼类种类占全国受威胁鱼类总数的40%。

  “全国生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生态退化导致的损害风险增加,生态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欧阳志云说。

  自然生态系统质量偏低、稳定性不够、功能性不足,也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突出短板。当前,我国森林生态系统不稳定,中度和重度退化草原面积仍占1/3以上,全国沙化土地面积1.72亿公顷,水土流失面积2.74亿公顷,部分河道、湿地、湖泊生态功能降低或丧失,自然岸线缩减的现象依然普遍。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